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作为天下之王的只有周天子。平王东迁,周天子的权威衰微,周天子实际上已经不能控制全局,尤其是边远地区。在求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春秋初楚国首先冒天下之冒天下之大不韪,自称“楚王”,周王也没有力量去征讨他,只能听之任之了。可到了战国中期,局面就大变了,魏、齐、韩、赵、燕、中山、秦等国都先后称王。它们的目的都在于兼并他国,达到以自己为中心统一中国的目的。
中原地带最早称王的是魏国。魏惠王(公元前369年一前319年)时,魏是各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一度攻破赵国的国都邯郸,进而想伐秦,当时秦国也惧他三分。秦王为了讨好魏国,也为了转移目标,派使者对魏国国君说:“像魏国这样强大的国家,不能只让宋、卫、邹、鲁这样一些小国听从,应该要敢于伐齐、楚、燕、赵这样的大国。为此,魏国可以称王,秦是全力支持的。”
听了这话,魏国国君满心欢喜,就立马建王宫,造王车,穿王衣,自称“夏王”。公元前344年,魏君率12个诸侯国朝见周天子,发起、支持了逢泽(今河南开封东南)盟会,在盟会上魏明确称王,引起各国,尤其是齐、楚两国的反对,秦国的目的也算达到了。
后来,魏国在战争中大为削弱。在魏国称王后10年,魏王约请齐君在齐国的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相会,这就是有名的魏齐“会徐州相王”,即魏王与齐王相互承认为王,当然,由于当时魏国势力在削弱中,实际上是魏向齐的让步。在这以后的9年,即公元前325年,秦、韩也相继称王。
再过两年,魏国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发起“五国相王”。这五国是:韩、赵、魏、燕、中山。魏国这样提出问题,是为了组织以自己为核心的联合阵线。燕国虽大,但力弱,还容易说话。中山是小国,但有相当实力,晋国分裂后,从重压下解脱,胆子很肥也介入列国纷争。
这样,到公元前322年。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的七个大国,再加上一个为他国利用的中山国,都称起王来了。八国称王事件,实际上是摆开了战国中后期兼并战争的新阵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