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不少公司不缺钱也要上市?华为和老干妈未来会上市吗?

2019-09-16     凌风商业手记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市”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旦上市,股权结构、股东类型都开始发生变化,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公司治理问题。

你发现没有,优质企业对于上市这件事有的甘之如饴,有的却不屑一顾--像老干妈、方太、西贝等等,就坚决拒绝上市。这是为什么?

你可能会说,上市就是融资,他们不差钱,或者上市意味着不自由,他们不想被资本牵着鼻子走;还有上市必须公开披露信息,他们更愿意闷声发大财。

华为什么要把信息透明化?

你说的都对,但我想请你看一个公司:华为。

华为是一家很著名的拒绝上市的公司,不过它却做了一件只有上市公司才会做的事情,那就是从2009年起,他们开始向社会公布自己的财务报表,详细地披露自己的财务数据。

你说这是图什么?

很多公司选择不上市就是怕自己被暴露在大众面前呢,华为作为一个非上市公司,没人逼你这么做啊,又何苦要让自己这么透明呢?

透明对于公司来讲意味着什么。

华为从2009年开始不但对外公布自己的财务数据,而且慢慢地还增加了发展战略、人事安排、和公司治理的信息,还邀请国内外的学者、媒体和公司参观华为。

当时的副董事长胡厚崑是这么解释华为的做法的:公平竞争的前提是开放、透明,这是作为全球企业公民的华为所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这显然是在往道德高度拔了,而现实是,透明化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商业规则。

最近这二十年,有很多学术研究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都发现,企业的透明化是可以提高自己的业绩的,这主要是通过两个机制,一个是获得信任,一个是制约权力。

先说信任。

我们说过,公司越发展,越需要通过制度来获得信任。

2009年的华为正在向端到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但它之前过于神秘,任正非甚至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外界对华为缺少了解,这给公司转型带来了障碍。

传统的运营商业务在海外并不顺利,有些国外客户顾虑重重,而新兴的手机终端业务也正在等待消费者认可。

在这个背景下,华为敢于暴露自己,接受社会的检验,传递出我是一个好企业的信号,表达我愿意负责任的态度,这样也赢得了更多的认可和信任。

这就是透明化会促进公司业绩的第一个机制,信任机制。

除了信任,透明化提高公司业绩还有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透明化会带来对于权力的制约,给自己压力,防止自己做出有悖于公司利益的事情。

就像美国早年的大法官布兰代斯说的名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泡是最有效的警察。从这个意义上说,透明是一种新的权力形式,以往的权力都是高高在上的,而透明是把权力放在其他权力的约束之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多企业家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是很容易迷失自我的。

如果任正非想通过歪门邪道攫取个人利益,公司财务数据就把自己暴露了,预估到风险他自然就不敢做坏事了,一群人会帮公司找问题,员工、高管和社会公众都可以监督任正非,避免领导人犯错误。

我们说过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而透明就是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是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要武器。

透明化溢价

说到这你可能会说,华为高度透明的前提,是任正非的勇气、自律和责任心,如果一般老板学不了任正非,那透明化不就是一句空谈了吗?

其实,透明化这事儿也没有离老板们很远,比如说,你现在再看看风险投资这个事儿,可能会有新的认识了。

从引入投资开始,公司就不再是创始人自己的了,阳光就照进这间黑屋子了,公司必须要接受外部检验和监督,老板的权力就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所以大多数企业如果想学习华为的透明化,可以借助外部压力来倒逼自己。

风险投资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它会提升内部信任。

比如说,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股权激励的一个很大的难点是,怎么让员工相信股权值这个钱,这里面不仅包含了员工对公司未来前景的认可,也包括他们对股权当前定价的认可,那么,怎么能让员工认可这个定价。

如果这时,公司引入过哪怕一笔外部投资,都可以让股权的价值在市场中得到认可,也就给了员工参考的依据和信心的来源,这样一来,股权激励就会好做很多,甚至很多员工愿意付出更多的钱来购买公司的股份。

所以,我把这个叫作透明化溢价,你看,透明是有明确价值的。

上市的本质

当然,对于透明化最有力度的,还是上市。

我们现在再来体会一下,上市本质上到底是个什么行为。为什么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的透明这么重视呢?这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就是这种向公众募股的公司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

就说咱们中国,A股散户的人数目前已经突破1亿5千万,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的账户数已经突破6个亿,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出问题是不得了的;

第二,自从有公司以来,几乎历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就算不是上市公司引起的,也都和上市公司信息不透明,或者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有关系,大量的投资者被蒙蔽,被欺骗。

最近的2002年和2008年这两次危机的代表企业就是安然、雷曼兄弟这些臭名昭著的公司。

每次经济危机带来的,其实都是一次对于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所以每次你都会看到政府为了弥补信任危机做出的努力,

简单提几个重大历史节点,

比如1720年南海事件之后,英国就出台了《泡沫法案》,

1929年的大萧条之后,美国接连出台了《证券法》《证券交易法》,

还有2002年席卷全球的大危机之后的《萨班斯法案》,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稳定紧急法案》,

在这些人类社会用血泪教训换来的法案的推动下,上市公司一步步地要披露越来越多的信息,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这样到今天,上市公司的治理主体和治理手段是最多的,形成了一个完整规范的治理系统,上市公司也就成为了所有企业中最透明的类型。

所以你看,上市一方面是个大规模的公开融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让权力走向透明化的过程,是公司治理发展到极致的标志。

虽然很多人都把这套治理系统看成是对自己的制约,但是还有很多人把这套伴随着数百年的经济危机发展起来的规则体系,看作是前人用鲜血淋漓的代价探索出来的行为边界,是四百多年的不断试错换来的行为指南。

现在你能理解了吗,为什么有不少公司不缺钱也要上市?

像香港的利丰、意大利的菲拉格慕,这样一些著名的家族企业都主动拥抱上市,这些家族领导人考虑的不是钱,

而是:我现在是自律和英明的,但是以后不一定还会像今天这样自律和英明,我的后代不一定像我这样自律和英明,而上市以后公司就要开放透明,信息的真实性是由整个治理系统,包括政府来做背书,可以得到更多信任,而且现代治理体系可以有效制约和帮助家族成员,规范公司的运营,这样公司才是可持续的。

从更大的背景来看,今天这个时代也不允许公司活在黑屋子里,无所不包的互联网,无法控制的网上论坛,无所顾忌的竞争对手,无处不在的利益相关者,无所畏惧的新生代员工,无孔不入的各类媒体,还有无数以挑刺儿和挑事儿为乐的键盘侠,

今天的公司,只要开始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了,就会吸引拿着显微镜来观察你的人,也一定会有到处散布消息的人,暗中挖黑料、打冷枪的也少不了,这个时候不如让自己成为真实信息的第一来源,树立自己是一个健康、开放、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

别说公司了,你觉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艺人要参加综艺真人秀节目呢,就是开放自己更多的真实信息,既然在黑屋子里躲不住了,与其遮遮掩掩,还不如主动走到阳光下,拥抱这个透明化的时代。

华为和老干妈未来会上市吗?

我觉得华为和老干妈两家公司的情况,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说华为,虽然永不上市可以说是任正非先生一直恪守的信念,但是事实上,华为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坚持公开、透明的公司治理理念。

华为不仅仅定期对外公布公司财务报表和重要的财务数据;而且对于公司的发展战略、人事人面、研发领域等信息,也都会向外界做出如实的披露。

可以说,虽然还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华为在公司治理层面所做的工作,已经和上市公司没有什么区别,甚至犹有过之。正是基于这种开放、透明,无论是资本市场、外部投资者,还是华为内部员工,都对华为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华为即使不上市,也不会影响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所以,我个人认为华为在未来一定的时期内,也不会选择上市。

相比之下,老干妈的情况就要复杂一些。虽然创始人陶华碧一直宣称看不惯现在很多上市公司只知道圈钱;而且玩金融风险太大,还不如自己踏踏实实的拿着自有资金来做家族式企业,所以坚持老干妈不会上市。

事实上,近年来老干妈的迅速扩张,也确实一直依靠自有资金,拒绝外部资本的参与。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老干妈自身的问题也正在逐步凸显。

首先,老干妈一直不愿意对外公布自己的商业信息,觉得很多事情都是企业内部的事情,没必要向社会公开透明。这种不够透明的治理机制,无疑让资本市场对于老干妈产生疑虑、加剧不信任,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其次,老干妈作为一家消费品生产公司,其产品类型单一化、市场运作粗放化的缺点,必然让老干妈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事实上,老干妈近年来也确实面临业绩增长放缓的压力。尽管老干妈依靠朴素的经营理念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成功,但面对不断变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一味固收以前的想法只会导致固步自封;而长期陷入在封闭的运营体系中、吃老本儿,必然对自身发展不利。最后,坚持不上市只是代表了陶华碧本人的想法,而年轻一代未必认可,再加上政府层面的助推,老干妈在未来大概率会选择上市。

对老干妈而言,上市不仅仅是获得外部资本,还是迅速按照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规范自身在各方面的运作,让公司重新焕发活力和生命力的必经之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bMAOW0BJleJMoPMet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