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是卖国贼?他曾提议:把四省土地卖给外国人

2023-06-24   寒云天

原标题:谭嗣同是卖国贼?他曾提议:把四省土地卖给外国人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谭嗣同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爱国者,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1898年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慈禧- 谕旨,捉拿维新派。

其他的维新派人士纷纷躲避追捕,意图将来积蓄力量,再进行改革,但当时的谭嗣同置自己的安危所不顾,多方想办法营救光绪帝,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9月28日,谭嗣同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五人一起被斩杀于北京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虽然说这次变法失败了,但是这是中国封建王朝几千年来的第一次尝试,也是中国人的一次思想的觉醒,对中国的中国历史有很大的意义。谭嗣同行刑前,妻子哭喊:想为你生个孩子!他的回答尽显悲凉。

但是却遭到对方的拒绝,谭嗣同表示自己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改变旧制,计划失败后就意味着旧制还会持续,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还要成为旧制的奴隶。

这样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却有我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在1894年的时候竟然提出了"将新疆卖与俄国,将西藏卖与英国"的要求。

中国的历史上,永远都以失去领土为耻,几千年来的中国人,一直为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不离开中国而努力着,但为什么当时主张变法图强的谭嗣同选择提出这条建议?这一切还得从谭嗣同那个少年说起。

谭嗣同虽然属于维新派的人士,但是他却是一个真正的官二代,父亲谭继洵,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谭继洵赴京参加会试,得中贡士;次年四月补殿试,考中三甲八十六名,赐同进士出身。

1863年夫人从家乡进京,一家人在北京团聚,1865年谭嗣同在北京出生,当时父亲在北京户部任职,可以说他算是一个官二代。

1870年,谭嗣同5岁,二姐与母亲、大哥先后染上“白喉病”去世,谭嗣同也感染了此病,昏迷三天三夜,父亲本人为谭嗣同也将性命不保,没想到谭嗣同却奇迹般的生还,父亲谭继洵因此给他改名“复生”,以此纪念这次死而复生。

1875年(光绪元年),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欧阳先生对当时之中国颇有见解,可以说对年轻时期的谭嗣同影响很大,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他勤奋好学,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谭嗣同颇有英雄气概,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谭嗣同读书比较广博,所以他深受很多思想的影响,他不但阅读中国的各种书籍,还吸取了当时西方的思想,这为他后来参与变法埋下了伏笔。

康有为和谭嗣同

当时的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一部分中国人想以此发展中国,所以很多西方的思想进入中国,1888年(光绪十四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本想借洋务运动改变中国,没想到一场海战,把李鸿章的海军打回原形,中国也为此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鱼》。

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

同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联合1000多名,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当时因为谭嗣同一直没有考中功名,父亲不忍看到儿子如此境况,就决定花钱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在他赴任的过程中,他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谭嗣同说:“非有大本钱,官场万难驻足”,“固知官场黑暗,而不意金陵为尤甚。”官场的虚伪逢迎,深深刺激了他。

后来他到了上海,在上海他见到了很多西方的技术,不禁觉得今日之中国,和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觉得中国也到了非变法不可的地步。

后由湖南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湖南帮办新政。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后来在他主张变法期间,他却提出了要把新疆卖于俄国,把西藏卖于英国的想法,甚至还不止这两个地方,他说表述的原话为:“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费如不足,则满洲、蒙古缘边之地亦皆可卖,统计所卖之地之值,当近十万万。”

谭嗣同当时给出来的理由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时这个两个地方太偏远,清政府没有能力坚守两地,对于这些完全不受控制的地方,清政府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就是谭嗣同口中的累赘。

而且不限于这两个地方,甚至满洲和蒙古边缘地区都可以卖。

第二、寻求列强的庇护,如果把两地卖给英国俄国,清政府可以寻求两国的保护。

第三、当然是为了钱,卖得的银子可以作为变法的经费。

当时的新疆是左宗棠经时一年的奋战战争从沙俄手中夺回来的;英国当时对西藏的控制权更大。可以说名义上这两个地区属于中国,但清政府的势力却非常弱,谭嗣同就干脆卖掉这些清朝统治薄弱的地区。

其实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前,朝堂之上还进行过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

洋务派的李鸿建议以"海防"为主,并且着重全力发展海防 ,以此来对抗来自日本的威胁;

湖南巡抚王文韶则主张塞防,英俄等国陆军力量不得不防。觉得日本再有强大的海军,也没有办法和英国和俄国的陆军相提并论。

左宗棠的建议"海陆并重"来进行防范,但是也能从中看到维新派(李鸿章)与守旧派(王文韶)斗争的缩影。

谭嗣同(左二)与时务学堂教习合影

谭嗣同的想法太过天真,作为中华之土地,并不是一件商品或者待宰的羔羊,想法太过天真幼稚。

首先,中华之领土,是我中国国之根本,出卖土地就等于出卖整个中国的主权,无疑是卖血度日,这样的话,根本不像谭嗣同想象的那样,可以得到英国和俄国超过10年的保护,反而会助长列强瓜分中国的速度。

把自己的安慰寄托在外国的保护之上,听起来可见之天真可笑,不像是一代维新领袖之所为。

如果按照他的想法,把西藏、新疆、满洲、蒙古等地卖掉,可以说列强会从西、南、北等方向直接进入中国,直接把中国陷入亡国之境地。

1898年9月14日,光绪皇帝同慈禧太后发生争执,帝、后终于摊牌。谭嗣同夜访法华寺,要求袁世凯起兵,包围颐和园。

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告密,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然而戊戌变法注定会失败的,从谭嗣同等人的主张中,很多时候,把希望寄托在外界的力量保护,寄托于其他人按照维新派的思想行事,根本不是一个把中国带上光明之路。

反观后来的孙中山,唯有革命才能真正的旧中国,谭嗣同是不是卖国者,这些事情后人会有评判,但他也代表了一部分当时的中国人,想改变中国,改变现状的迫切需求,但手段和思想却颇为稚嫩,也注定会走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