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兵营往事》第二篇,作者:石头大侠
我记得往年接兵都是在年底进行,但1978年这批兵改在3月份进行。
还是春暖咋寒时,我们乘着闷罐子火车前往兵营住地。
我们在闷罐子车里,除了新兵外,还有接我们的那位排长大哥,还有一位连长是山西人,他们俩的个头都不低,都在1.80米左右。那次我们一起骑着自行车去办事,在十字路口时,排长大哥为了显示文明骑车,在路口转弯时让一位骑车的姑娘,他特意做个手势,结果一拐弯好悬摔了,多亏他的腿长撑住了自行车,搞得比较狼狈。我和连长都笑出了声。
在车里新兵基本都是躺着睡觉。说是睡觉,没有几个真正能睡着的,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出门,而且又是当兵心情比较激动。有一个新兵在车上没有过一会就要小便。原来车上有一个桶,车停时也不知谁说太有味,车再开时就找不到那个桶了。排长大哥说,你要是实在憋不住就在车门口往外尿吧,反正也是天黑没有人。他这么一说那个新兵怎么也尿不出来了,站了一会还是不行。连长说,你什么也不要想,脑子一片空白就能尿出来了。越说他越紧张,他又憋回去了,到了临时停车点下去才解了那泡尿。
连长说,撒尿不要有杂念不要着急,越急越尿不出来。在车上人多的地方撒尿你们也要练一练。
早晨到了比较大的一个兵站,全部人员都下车排解大小便,而后吃早饭。热腾腾的面条和馒头,有几个小菜。想吃面条的人要是从行军锅里捞上面条还确实要有点功夫。按排长大哥讲的要领分两步,第一步下勺要稳顺时针往前走,第二步将勺子往反方向猛的快速提起,这样才能捞出面条。估计那天新兵能吃上面条的不多,喝点汤吃个馒头就不错了。没有多长时间,哨子又响了又要登车。
到了车上,排长大哥又讲了讲,过集体生活刚开始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从吃饭到解手都得要学习和总结经验,大家到部队后要慢慢体会。
当我们的大闷罐子火车到达兵营驻地的车站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了。兵营所在地是一个小镇子,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小店应有尽有。临近傍晚,街上的人已见稀少。但是部队组织的老兵欢迎队还是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的。穿过小镇四五公里路,我们来到了兵营。这是一座苏式的兵营。那个年代兵营也基本都是苏式一个模子的。我父亲所在部队的那座兵营也是苏式的。我们走进兵营的右侧,左侧是部队的机关所在地。一进大屋子倒是挺豁亮的,宽敞高大是苏式兵营的一大特点。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么大的屋子没有床,铺了一溜厚厚的稻草。很显然我们将在稻草上睡觉了。这一溜稻草地铺能睡下八个人。我们先把背包和行李放在屋里,又来到了食堂。一大行军锅热乎乎的面条,但这锅面条要比兵站面条质量好多了,有鸡蛋花、肉丝和菜叶,有到家的感觉。北方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传统,也称“送客饺子迎客面”或“出门饺子回家面”。饺子酷似金元宝,所以出门多发大财。面条寓意“长和常”,长接常聚不分离。到了部队一些民俗的传统也要传承的。这是当兵后第二次吃面条,有在兵站吃面条的经验,这次下勺稳提勺猛,面条吃了个饱。
吃完饭,回到了住处,另一个排长讲了讲简单的注意事项,就开始铺开背包,准备就寝。睡觉前一位老兵也就是我们的新兵班长吧,是个河北人。他说先在地铺睡几天,过几天就会有床了。他让我们睡前把大头鞋鞋口向里鞋头向外,紧急集合时便于摸黑穿鞋。我们躺在地铺上,估计大家当时的心情肯定会比在闷罐子车上睡觉时还不是滋味。这床什么时候会有呢?土坯炉子的火还是很热的,随着热乎乎的温度也不知啥时就睡着了。这是到兵营后的第一场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