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五十二场), 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建忠,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 出席发布会并回答问题。
陈广胜就“健康码”的数据安全问题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大家对“健康码”的数据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帖子,反映一位大爷没有智能手机,因而没有“健康码”导致无法坐车。针对此类问题,浙江有没有研究采取相关措施?
“健康码”对全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意味着新冠病毒将在相当长时期与人类共存。作为精准识别个人涉疫风险的有效工具,“健康码”还将继续站在疫情防控战线的前台把关守闸。
但“健康码”的应用有其边界,尤其对于公众十分关心的数据安全问题,省防控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健康码”管理服务机制的通知》,专门作了相关规定。 浙江强调,任何地方、任何部门对“健康码”数据的使用,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切实防止个人隐私数据泄露。在拓展“健康码”应用时,必须做好法律评估、安全评估和风险评估工作,严防数据滥用。对疫情防控期间确需留存的“健康码”用户个人信息,在疫情结束后要按规定销毁或妥善处置。同时,加强对系统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对涉及技术服务外包的,逐一签署网络安全和保密协议,确保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由于“健康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智能手机开展应用,确实给一些老年人等带来不便。虽然各地采取了相应做法,但仍不能回避问题的存在。这也是当今数字化时代不少创新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此,省里要求进一步完善“健康码”家人代办、工作人员代查机制,运用同行家人手机绑定功能,为老年人、未成年人使用“健康码”提供便利。要探索和推行无感亮码做法,在确保安全可控、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推进“健康码”与市民卡、交通卡、公园卡等集成应用。 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浙江还作出规定,对确实未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单独出行,在核实身份、佩戴口罩情况下,允许乘座公共交通工具,视情也可短时间进入需要验码的相关场所。
“健康码”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但必须始终寓服务于管理。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哪怕涉及的人员范围有限,也应有针对性地积极回应和解决。同时,对为逃避验码而故意隐瞒实情的,一经发现,将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总之, 运用现代数字化手段也完全可融入人性化措施,将刚性技术与柔性管理结合起来,并通过配套机制堵塞漏洞,更好地实现带“温度”的疫情防控闭环管理。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提出增加1万亿元赤字规模、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并要求确保新增的2万亿元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浙江在惠企资金直补方面如何抓好贯彻落实?
当前,面临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任务。从国家层面讲,新增2万亿元财政资金全部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浙江必须将这些资金用在紧要处。按照中央总体部署,这部分新增资金主要用于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是根本。只有稳企业,才能稳就业;也只有保住了就业,才能保障好民生。
基于上述考虑,也结合浙江省情,十分注重对市场主体的帮扶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补助。浙江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量大面广,吸纳就业2700多万人。它们块头虽小,作用巨大,但也受疫情冲击最大。 浙江将此次中央“两直”资金按财政部门因素法进行测算分配;省里再“添把火”,通过压减省级政府性支出安排18亿元,一并直接下达各县(市、区)。这笔钱由基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再统筹自身财力,建立惠企利民“资金池”,形成叠加放大效应,优先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
对“两直”资金的具体发放,省里不搞一刀切,要求各市县因地制宜,科学制订补助条件,统筹稳岗就业、疫情影响、税收贡献等因素,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确定补助对象。其中,惠企补助资金不得用于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重点用于缴纳员工的社会保险费,支付生产经营房屋租赁费、生产经营性贷款利息、水电气等费用,以及其他符合纾困政策的相关支出。各地确定补助对象后,将通过国库支付系统进行资金兑付,并依托企业码(小微通)实现线上办理,方便企业无需提交材料即可获得补助。同时,加强全程监督和专项审计,确保两直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直达补助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