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代的举人没有考上进士,他们能够做什么官?

2022-06-04   枫叶谈古今

原标题:如果古代的举人没有考上进士,他们能够做什么官?

看很多人拿《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举例子,说范进中了举人之后,就成了人上人,这就是中了举人之后的好处。

但事实上,范进尚未中举人时,从某种意义上已经算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的成功者了。

因为从一个白身普通人到成为一名有资格参加乡试的秀才,还要经过三场重要考试,大多数人一辈子皓首穷经,都被拦在这三场考试的考场之中。

这三场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统称童试。

县试是在县里考,由知县主持,一年一次,连考五场。考过后,再参加府里举行的府试,一年一次,连考三场,考过后获得童生称号,有资格去参加院试。院试很难,三年两次,大多数人皓首穷经,都考不过院试,主要原因也不完全是题难,而是名额太少。院试考过之后,你才刚刚成为一名穷酸秀才。

由此观之,范进的学问并不差,五十多岁考上举人,这已经超越了当时95%以上的同龄人了。

再怎么内卷,也不过如此吧。换了我参加科举,估计早就躺平了。从这点来看,范进能考中举人,真不完全是运气成分。

所以,能考中举人的人,那是人上人中的人上人。这些人要么本来就是出身官宦巨富之家,有家学渊源,有经济基础,要么就是天赋极好,学问极高,毅力极强。国家当然要筛选这两类人跻身于统治集团之中,自然也要给予他们一些特权,否则人家凭什么要给国家机器卖命呢?

举人都有什么特权呢?

其一是免除赋税、徭役。仅此一条,便成为许多举人姥爷们的经济来源。因为许多小地主小商人为了避税,会把自己的田产过到举人名下,而举人则会获得一笔不菲的好处费,甚至会从对方的土地产出中获得一大笔抽成。

其二是司法豁免权。一旦举人深陷司法案件之中,可以不到场、不过堂、不下跪、不用刑,除谋逆之外,大多数情况可以免除死刑。

至于当官,对于举人来说,自然是几率很低了,因为上面还有通过了会试的进士老爷们。但成为一名举人,事实上就是获得了当官的资格证,即成为官僚体系的预备役。

一般来说,举人可以当的官都是比较小的官,诸如教谕、县丞、主薄等八九品的小官。不过这些官也是县里的高级官员了,只要当上,那就是权力在手,金钱我有,吃香喝辣,天天都是茅台酒。

个别发展比较好的举人,可以当上七品知县。比如《儒林外史》里听说范进中举,主动来示好的张乡绅,就做过一任知县。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应该是举人出身的天花板了。极个别的举人,上辈子可能拯救了银河系,这辈子遂开了挂,可以当上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甚至出将入相,比如晚清的左宗棠。

所以,本着未雨绸缪、提前布局的思路,对于举人,民间往往都是能讨好就讨好,能贿赂就贿赂,能拉拢就拉拢。万一他哪天当官了呢?就算不当官,那他也肯定认识很多当官的朋友、同年、同窗之类。举人的身份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成为一个非常体面的乡绅,肯定是没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