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名医 | 协和李玉秀:糖友如何护好肾?尿蛋白至少一年一测

2023-11-17   搜狐健康

原标题:搜狐名医 | 协和李玉秀:糖友如何护好肾?尿蛋白至少一年一测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糖尿病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疾病之一。糖尿病各种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DKD)值得重点关注。DKD是慢性肾脏病,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病因,也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和早发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玉秀告诉搜狐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早期发现DKD的“踪迹”特别重要。“糖友们”要做好规律监测,在确诊糖尿病后,至少一年测一次尿蛋白,争取在微量蛋白尿阶段抓住治疗的最佳窗口期。

糖尿病肾病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最大的危害并不在于血糖的升高,而是其诱发的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可分为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两大类。DKD、视网膜病变等属于微血管并发症,跟血糖管理得好不好相关性更大。而中风、心梗等属于大血管并发症。”李玉秀补充道,在众多并发症中,DKD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合并症之一。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重视DKD?李玉秀解释说,随着肾脏功能不断下降,如果不能早期良好的控制,患者可能面临的结局是终末期肾病。需要进行不能间断的透析治疗,带来精神和体力的双重折磨。

事实上,这样的发展趋势已经反应在了调查数据中。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DKD引起的终末期肾脏病比例正在逐步攀升。此外,相关糖尿病登记报告结果显示,由DKD引起的我国每年新增尿毒症患者数目将达到99万人。提高公众认知率、筛查率和合理治疗率,让糖尿病患者有意识的进行规律管理非常重要。

尿蛋白至少一年一测

蛋白尿是DKD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是指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超过正常范围。健康的人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的作用,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检测呈阴性。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肾脏滤过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中白蛋白和高分子量蛋白进人尿液。所以尿蛋白既是影响肾功能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反应病情好坏的一项关键指标。

临床上常用尿蛋白肌酐比(UACR)来监测尿蛋白排出情况。李玉秀结合实际情况谈到,DKD患者的病情是进行性的,首先是微量蛋白尿阶段,也就是UACR在30—299 mg/g;接下来是显性蛋白尿阶段,UACR≥300 mg/g,此时患者尿中的白蛋白大量增加,肾功能进展及终末期肾病发生的风险也更高。最后,患者进入到终末期肾病阶段。

虽然不同疾病阶段的治疗策略不同,但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尿蛋白。因此,确诊糖尿病后,患者必须要做尿蛋白常规筛查,且至少一年测一次。有些患者3个月要复查,检测频率会更频繁。

“我们希望在微量蛋白尿阶段就发现,并立即启动尿蛋白管理,使用相关药物使UACR降幅超过30%并维持至少2年,延缓肾病的进展。”李玉秀强调,微量蛋白尿阶段是临床治疗的最佳窗口期和可逆转期。近年研究发现,在黄金逆转期,21%—64%的DKD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尿蛋白可转阴。

如何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

影响DKD患者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DKD管理模式应是危险因素的全面防治及多学科管理模式。近年来,国内外权威的糖尿病指南已经做出相应调整,不再单纯将降血糖作为首要的追求目标,而是把患者的心肾获益、规范救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并发症推向治疗目标的前列。换言之,就是综合防控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

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主要由三大因素共同驱动,包括血流动力学因素(血压和/或肾小球内压升高)、代谢因素(血糖控制差)以及炎症/纤维化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肾小管-间质损害和炎症、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系膜扩张等病理改变,导致肾纤维化,最终慢性肾病进展。

李玉秀告诉搜狐健康,由于诱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以往糖尿病肾病治疗手段比较少,只能用一些利尿、护肾的药物,后来增加了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新型非甾体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非奈利酮的出现对现有的治疗重要补充。它能够直接抑制盐皮质激素的过度激活,拮抗炎症和纤维化,延缓CKD进展的同时,降低心血管风险。为早期干预和心肾风险的全程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开启了糖肾治疗 “血压、血糖、蛋白尿”管理的“金三角”新时代。

“目前,在DKD的临床治疗中,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RAAS阻滞剂和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三大类药物。但是‘三管齐下’也只能延缓肾病的发展,还不能从根本上阻止DKD的发生。”李玉秀强调,在没有“特效药”前,提升自我管理意识,进行糖尿病肾病的综合性预防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