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国和苏联为什么没能打起来,1969年边境上的珍宝岛冲突闹得那么凶,为何最后却偃旗息鼓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当年双方交战之后,毛主席甚至对接下来的战斗方针做出了明确指示,“我们国家这么大,苏联、美国一口吃不下,让他进来,进来就好打了”,意思是我们可以让开一个口子,让苏联人攻进来,只要他们敢打进来,就永远不可能打得赢,因为我们有几亿民众形成的一个巨大的包围圈,不怕跟他们长期打下去。
毛主席说的这个道理,我们自己人明白,当然苏联人也不傻,他们也知道中共游击战有多厉害,当年日本人和国民党都没能打赢,苏联人也不敢轻易往枪口上撞。
当时苏联国内对与中共交战,认识还是比较清晰的,想要搞大动作,至少要准备300万兵力,这个一时半会儿根本不好弄。
苏联当时总人口才了2.4亿,有那么大领土要管,前不久又新接管了一个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8月,其6小时内被苏联全面占领),正是被国际舆论讨伐的时候,这时候再打中国军队,说到底是有点儿心虚,典型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一个,当时国际上疯传一个消息,说苏联要对中国搞有限核战,简单来说就是,苏联准备发射一两颗原子弹,来精确击毁中国核武器基地,以此来逼迫中国主动放弃。
当然这也不是空穴来风,苏联人确实有过这个方案,还美其名曰叫“核外科手术”,不过最后也放弃了,为啥?
当年北大荒知青戍卫中苏边境
就像当时部分苏联军事将领说的那样,“一两颗原子弹难以奏效,反而会使苏联陷入一场如美国在越南那样的没完没了的战争”。
这话说的非常客观又在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是当年被美国两颗原子弹打趴下的小岛国——日本,更不是苏联只用了6小时就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而是不久前才在朝鲜战场上扬眉吐气的东亚大国。
一两颗原子弹,确实可以一举摧毁位于新疆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但是其他地方咋办,苏联当时也没这么多备用的原子弹,真要几百万人打进来,最后到底鹿死谁手,苏联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反苏反修游行
当时中国国内是啥形势,大家都知道,当时正是处在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大革命里,全国的情绪是近乎于爆炸性的,珍宝岛冲突爆发后,从3月4日到3月12日,全国各地参加反苏游行示威的群众,超过了4亿人次,这种一点即燃的情绪,凭谁都不敢轻易触碰。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因素发挥了很大作用,就是美国人的态度。
对于中苏开战,当时美国人是不会袖手旁观、视若无睹的,有看到一篇文献分析过这个事儿,观点还挺有说服力的。
说当时苏联驻美国大使,一个叫多勃雷宁的人,曾几度与基辛格秘密会谈,打听美国人对中苏开战的态度,得到的结果都不太好,尼克松明确反对苏联对中国开战,为啥?
越南战争上真实一幕,全裸小女孩在马路上惊恐地奔跑,拍摄者Nick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奖
要知道,当时美国人日子可不太好过,总也打不完的越南战争,花了美国财政的大把钞票,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美国民众对此是深恶痛绝,因此尼克松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掉这场战争。
但是,想要体面地结束越南战争,尼克松就需要向毛泽东示好,毕竟中国才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
1969年7月21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将部分缓和对中国的旅行限制和贸易封锁,之后尼克松又在关岛,说了一大段示好中国的话,大意是美国将从越南撤军,希望能缓和同中国的紧张形势,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尼克松主义”。
面对美国总统抛出的橄榄枝,中国也不可能无动于衷,毕竟多一个朋友意味着少一个敌人,当时中央曾有人提出,可以考虑恢复中美会谈来打破僵局,不过这第一步似乎跨得有点大,就没有被采纳,不过这种缓和中美关系的论调,是逐渐上升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方明显地主动示好,是在1969年12月7日,中国主动释放了因游艇失事,而误入中国领海的两名美国人,之后中美关系就越来越缓和,两年多之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彻底打破僵局。
应该说,在当时中苏可能开战的紧张局势下,美国人选择了支持中国,这个道理很好理解,美国当时真正的敌人,是苏联而不是中国,联合弱的一方(中国),必然可以更好地遏制强者(苏联)。
总之,各方面因素综合反应之下,这场中苏大战被顺利化解了,1969年9月11日,苏联总理柯西金在北京首都机场贵宾室,跟我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一对一的机场会谈,
3个小时之后,双方达成了共识:1、双方同意不应为边界问题打仗;2、双方同意举行和平谈判解决中苏边界争端;3、在正式谈判之前,签订临时协议保证边界不恶化。曾经一触即发的中苏战争,被两国总理成功“扼杀在了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