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题郑宁夫玉轩诗卷》
自然界造就许多神工鬼斧之物,在山川之间,有玉石林立,在河海之渊有金石沉底。人们将其加工,再次赋予其本身质地外的价值,万物同造物相结合,组成更加丰富的物质资源。玉器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物,因其材质常温润,被许多人所喜爱。有一玉器店的老板花50万元仿造出一个赝品,最终拍卖时竟有人出2.2亿的高价购买。但专家在估值后称:亏了,该玉器价值应该不少于10亿。
横空出世的汉代玉凳
古代遗留下来的物品众多,在时间长河中它们的价值飙升,当然也有许多现代工艺者看重其价值,仿制的工艺品不计其数。当缺乏常识的人们在市场中购买时,很难分辨其真假。2011年时,一场拍卖会上的汉代玉凳引起广泛的讨论,它所用材料众多,工艺繁复,而且还有专家为其背书。最后还以2.2亿元的价格被拍定的汉代玉凳却依然没有使得舆论的声音紧闭,反而牵扯出背后隐藏得越来越多的秘密。
大家最为关心的还是该玉凳是否真是汉代遗物,因为历史记载中,汉代对于凳子的使用率并不高,而作为一个不被常用的物品,它为何会被创造出来?一系列疑问都将矛头指向拍卖方,认为他们背后肯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但拍卖方却将专家的鉴定书拿出来做证,对于其他问题并没有具体的回应,默认那件玉凳就是汉代遗物。
专家坐镇:不少于10亿
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周南泉所做的鉴定书所表明:玉凳就是汉代的物件。周南泉还有一重身份就是“玉界泰斗”,他在玉石鉴赏界是有着极高的地位的,而他所言自然就能压倒一片质疑的声音,事件到此却发生一个大转机。同是专家的邵晓峰和张宁发出与他截然相反的声音,他们并不认同周南泉的说话,根据他们的观点,该凳应该是宋朝之后才出现的。
几位专家相持不下,网友们的讨论再次炸开了锅,但是认同周南泉的人也不在少数,同是专家的姚政曾经表示过支持周南泉的说法,他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的一员。不仅如此,这位专家也给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他认为该文物的价值应该不止2.2亿,真实价值远超过10亿。几位专家因为这件事,经历一年的讨论,事情都没有一个定论,他们仍然各执一词,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是事情在2012年又出现新的发展,这几位专家很快就被事实打脸。
三、真相浮出水面,赝品无疑
事情的转机还是由一个专家发声的,不过这次的专家是来自该玉凳的生产地,他就是汪如棉,担任邳州宝玉石行业协会的会长一职,对于拿件玉凳的来源他最为清楚。2012年2月23日,汪如棉才说出真相,原来价值2.2亿元的天价玉凳就是邳州本地生产的赝品。
邳州本地的玉器作坊极多,当地人几乎都依靠着玉器相关的行当吃饭,而生产该玉凳的也是本地的一个小作坊,作坊老板在2010年时用50万元买下玉凳的原料。当时并没有想到要用其做出什么工艺品,后在多方转折之下,才决定将其雕刻成“汉代玉凳”。慢工出细活,他们的作坊中有22位工匠一同作业都使用近7个月的时间才将其雕刻完成。
而汪如棉又是如何得知得如此详细的呢,原来作为一个内行的专家,他还在雕刻期间被老板请去为工人做过指导。他们所仿造的也并不是汉代物件,而是明代的物件雕刻技艺。在雕刻完成之后,该玉凳是作为工艺品被卖掉的,当时的作坊老板并没有将其冠以“汉代玉凳”的名称。而仅在一年之后,老板就得知一件汉代玉凳拍卖出2.2亿的高价,这可着实将他一惊,毕竟当初自己才卖出230万,加上原材料和工人的费用,一共也就赚到几十万。
结语
但随着汪如棉的发声,该事件终于有所定论,那几位争论的专家也不再坚持自己的一己之辞,事件慢慢就被网友们淡忘。但是该事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细节不得让人细思,专家本是代表着权威的人士,可那分明是一件现代赝品,却能被鉴定为汉代玉凳,这是一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