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东段作为甘肃镇的咽喉要地,自古以来就是西域通往中原的必经之地,起着屏蔽关陇,护佑京畿的肘腋作用,更是隔绝南北羌戎联系的藩篱。至明朝,位于河西走廊东段的凉州路承担着东通中原、北联宁夏、西南连接西宁的任务,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在西北边防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河西走廊东段的地理形胜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河西走廊东段主要由武威绿洲盆地构成,东起乌鞘岭,西至张掖与永昌交界的大黄山及马营滩一线,地势整体自东、南与西三面向心倾斜,北侧为石羊河缺口,主体部分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洪积冲积平原上大部分覆有黄土。
在气候方面,河西走廊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远离海洋与受到山地地形的阻挡,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温差与日温差都较大。年降水量一般不足500毫米,属于半干旱、或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严重。
在河流方面,祁连山的冰雪融水为河西走廊提供了丰富的水流资源,滋润与养育了这片区域上的生命,使之有盎然的生机。河西走廊大大小小50多条内陆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这些内陆河又汇集为石羊河、黑河与疏勒河三大水系。
河西走廊东段地处西北内陆,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体内糖类有机物的沉积,使其更加的甘甜可口。河西走廊东段全年干旱少雨,海拔高,夏天昼长夜短,日照时间充足。
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当时各军堡士兵的生活和屯田,提供了便利的水源。为军事设施的修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得夯土版筑的城墙能够长久的保存。
在地形地貌方面,走廊东段处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势整体上是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南面与青海省隔祁连山相连,北面为红崖山,祁连山和红崖山均呈东南—西北向延伸。南部和西部主要是祁连山山地,中部为平原地带,北部和东部为沙漠,呈现出向心圆的倾斜。
在明朝时期,河西走廊东段直接作为隔绝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和青海境内的蒙古人相联系的通道,在此设置卫所置军防守,并修建相应的军事设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二)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
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要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外,更应该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其提供重要的区位优势。而河西走廊东段具备这些所有的条件,处于交通十字路口,是连接西域与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南北两侧,分别为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相接,是一个交通的中转站。武威作为明代凉州卫的治所所在,东接兰州,西通张掖,处于河西走廊交通的咽喉之处。
河西走廊东段也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中原汉族与西北各少数民族在此相互交往,造就了河西走廊的一片繁荣之地。
处于河西走廊东部的门户位置,是维护关陇的重要屏障。有明一代,凉州路位于抵制蒙古和扼制西域的前沿战略要地,更是承担着隔绝北面蒙古和南部诸番联系的重任。至于凉州的地理形胜,在《大明一统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并充分说明了河西走廊东段独特的地理形胜及其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
由于河西走廊东段所处的交通十字的路口,为明朝在此修建各类军事设施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择险要关口修建堡寨,使得与天然的险要地理环境相结合,凭险而守,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
二、凉州路军事设施的修建与体系构成
河西走廊东段军事设施的修建自汉武帝开河西设郡置县开始,经历了以后历代王朝的不断增修与完善。到明朝时期,面对残元势力对这一地区的不断袭扰,逐渐修建了九边防御体系,凉州路在卫所体系之下,军事设施的修建达到了又一高峰期。
(一)修建过程
明朝建立前期,河西走廊东段处于元朝统治之下,元朝沿袭宋、夏旧制,在凉州,设置西凉府。明朝初年,冯胜征西后对河西走廊取得了一定的控制。
在此基础上,陕西行都司属卫的建设也得到了详尽讨论。洪武十二年(1397)明朝“复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庄浪,后徙于甘州。”后来又任命宋晟为甘肃镇首任镇守总官兵,更有利于明王朝对河西走廊的管控和治理。
明朝从建朝之初,主要对北方残元势力以军事打击,到明英宗时的“土木堡之变”为界,明朝开始主要以防守为主,到成化时,彻底的转变为守势,以边墙、城堡、关隘作为防御的主要军事设施,开始大规模的设置和修建。
面对蒙元残留势力的不断袭扰,明朝为了更好的对河西走廊地区进行经营与开发。不得不改变明朝初年对元朝以军事打击为主,彻底消灭的战争策略,从而转向以防御为主,进行置军屯守的战略。
伴随着着战争政策的改变,在此大背景之下,一系列的军事设施开始在河西走廊修建起来,后期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甘肃镇五路防守的军事防御构建,而凉州路就是河西走廊东段的一路。
明代在凉州路军事设施的修建,在地势上来看,“外连沙漠,内无险阻,一线长城半借洪河环绕内外,似宜多置营堡。”主要体现在卫所的设置、长城的修建、防御堡寨的创建。卫所的设置,各卫所负责本区域内的主要防务,统御辖区内的各堡寨,镇守官兵最多,防御范围最大的城堡。
为方便进行屯住兵马,在有战斗发生时,能够及时支援前线。因此卫所城址的选择十分重要,一般都是在辖区内的中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战略要地。而堡寨的选址,则是在各防守山口,险要之处,凭险而守,筑堡驻军以来防御。
(二)空间分布
甘肃在冯胜下河西之后,开始纳入明朝的版图,为了更好的对这一地区进行管理。明朝设置了不同于内地的府、州、县的都司卫所对其进行管控。而河西走廊东段明代时期主要是在凉州路的管控之下,由凉州卫、永昌卫、镇番卫、古浪所及其所属的边墙、堡寨和驿站组成。
河西走廊东段明代军事堡寨主要分布在凉州卫和永昌卫的辖区之内,镇番卫及古浪所分布较少。其一,这应与当时的军事地位有关。其二,就其上面三卫一所控制的地域范围来看,凉州卫和永昌卫的地域范围更广大,需要防御的关口较多,所以相应的军事堡寨数量多一些。
这些军事设施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了点线状分布的特点,边墙绕北而行,将卫所包围在内,以凉州卫为中心,向东、西延伸,北面则突出为镇番一卫,拱卫凉州卫。更加突出凉州卫的中心地位,以凉州副总兵驻扎于此,统驭凉州路下的军事防御,北面防守蒙古,南面阻隔诸番。
就其重要程度而言,河西走廊东段军事设施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和内部交通要道之上,这是便于地域范围内的可达性与军事支援的应急性相符的。空间上呈现出北多南少的差异性,这与当时军事防御的需要相关。
(三)防御体系的构建
明代凉州路的军事设、军事层级结构以及军事人员的配置,三个要素构成了明代凉州路军事防御体系,在军事设施、人员配置及其各自的统属关系都建立起了严格紧密的联系,形成在凉州副总兵的统领下,各卫所及军堡据城防守,分管各自区域的军事防务。
明代凉州路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自洪武时期冯胜下河西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朝万历年间。在军事设施的修建上具有联动性:
首先以修建边墙为第一道前线防御,在边墙以南则设置相应的卫所进行各区域的防守,各卫所又在其内部交通要道处修筑数量不等的军堡,进行联动策应,以成犄角之势,抵御敌人的袭边扰民之举。又在主要交通道路上的军堡之内设置驿站和递运所,便以传递消息和接待往来使者,为来往行人提供食宿方便。
三、明代凉州路修建的军事设施的变迁
(一)明代中后期的维修与加固
堡寨作为明代军事防御设施的一种,在抵御外敌入侵,屯田养民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一些堡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到明朝中后期进行了维修和加固。
例如镇番卫的黑山堡,建于天顺三年,到万历三十二年时,被山水冲毁,于是修建了新堡。到清朝乾隆时期“西北墙亦被沙淤。”红沙堡,始建于嘉靖七年,至万历九年时“因地窄,墙早不堪固守,展筑东、西、北三面。”而关于其它堡寨的加固和维修,没有找见相关的记载。从以上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对一些堡寨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维修和加固。
(二)清代的转型
清朝时期与明朝时期相比,除靖边堡、南把截堡和永丰堡清代官军配置数据的缺失之外,可以看出其它堡内,清朝时期与明朝时期相比,没有了马兵的配置,守兵的数量较明代亦是大幅度的减少。
整体上体现出一种趋势,即有明一朝在凉州路保留下来的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军事堡寨,在军事功能方面逐渐减弱,长城、卫所和堡寨的军事功能也在削弱。但是,这种变迁显得极为缓慢,直到乾隆中叶,河西单纯的军事功能才逐渐弱化。
清朝顺治初年雍正年间改河西走廊东段的卫所卫州县,裁撤卫所主要的军事防守官,守备、千总及旧有的大使,进一步削弱了明代以来卫所的军事职能,使其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得到加强。开始对明代卫所体系进行改变,从主要的军事防御功能转向置官管民的县一级行政区划。
到清朝时期,伴随着堡寨军事职能的弱化,大量移民的迁入,扩大了这一区域的屯田开发。到清朝乾隆时期,堡寨的军事防御功能彻底消失,开始由军堡向民堡转变,更是出现了村和庄。
(三)民国时期的变迁
清朝初年,袭用明朝旧制。到雍正二年(1724)改卫为府。镇番、古浪、永昌均在凉州府管辖之下。清朝末年,设甘凉道,受其管控。民国建立后,继续沿用甘凉道,治所在武威。随着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国家对地方管控的削弱。当地居民为了适应当时对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有组织的自发对堡城进行加筑,使其能够更好的防避匪患。
民国时期河西走廊东段由于匪灾严重和遭受地震的影响,致使当地居住人口的锐减,造成空无人烟的景象,任其堡寨屋舍自然残破,最严重的当属民国十六年的古浪大地震,使古浪城墙尽毁。堡寨内部建筑及其职能的分布转变,亦可体现出堡寨军事功能的转变,堡寨内部设置学校,使得其军事功能弱化,进一步转向民堡。
结语
清中期以来,随着凉州路的军事堡寨军事功能的丧失,不再被政府所重视,失去了发展的助推力量,初建时期的地理位置选择和自然环境状况,为其后来的城堡变迁奠定了基础,使堡寨的转型成为必然。
转型成功者,是对其原有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位置的再开发利用,荒废遗弃者,则是由于当初选址只考虑到其军事防御的功能。并没有考虑到后期发展所受自然环境的限制条件,使其造成“沙进人退城荒”的景象,例如青松堡、毛卜剌堡和定羌堡等都是这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