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是 场 库 的 第 2234 部 每 日 一 片
哈哈哈最近《阿甘正传》里的那句名言,被玩坏了。
原话是,人生就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
现在是,人生就是一盒盲盒,你永远都不知道抽到的是哪个。
害,还不是因为现在的盲盒市场太火爆,让人忍俊不禁。
当然如果你没get到上面的笑点,可能是不太清楚盲盒是什么,
V姐给你们说一下。
盲盒的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玩具,顾名思义,人们在打开这个盒子前,是不知道里面玩具的样子的。
它可以是某个设计师设计的形象,也可能是某些IP的周边。跟扭蛋的概念很像。
这种未知的好奇,促使好多人购买。
01
一入盲盒深似海,只想集齐满堂彩
不是有那句话嘛,6070炒房, 8090炒币,00炒鞋,所有人炒盲盒。
盲盒的魅力是无穷的,有位60 岁的玩家,一年花了70 多万购买盲盒。
还有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4 个月花了20 万。
这些惊人的数字,令人疑惑,盲盒真的有这么贵吗?
其实不贵,跟鞋子、房子、货币比起来,单个盲盒的价格简直不要太便宜,只要几十块钱。
只不过,耐不住人们买得多。
就拿火出圈的“光屁股娃娃”Sonny Angel来说,它不止有一个造型,还有好多联名款,这样的娃娃摆在你面前,你能忍住只买一个吗?
本着凑齐一整套,召唤Angel的想法,买到停不下来,花费自然就高了。
还有Molly系列,更是不少消费者的心头爱。
这就很像小时候吃干脆面集卡一样,吃面是假,收卡才是真。
那么问题又来了,一般的盲盒系列,不加隐藏款,一套大概有12个,按照每个60元的价格来算,就算是买得多集齐一套,也不过720块,超级玩家好几十万的价格,是怎么花的?
炒盲盒,溢价50倍
集过干脆面卡的人知道,没法保证每次买到的干脆面里正好是自己缺少的那一张。
很多时候,连买好几包,抽到的都是一张卡。
盲盒也是如此,买了好几个打开发现都是一样的造型,多数人会选择把多余的置换或者在二手平台上出售。
这就带动了整个盲盒的消费圈。
对于那些难买到的款式,二手平台上的价格直接高出天际,隐藏款更别提了。
更让你想不到的是,根据闲鱼的数据显示,盲盒交易已经是一个千万级的市场。
去年闲鱼上有30 万盲盒玩家进行交易,最受追捧的盲盒价格狂涨了50倍。
原价59元的Molly小画家,在交易平台上炒到2300元,原价59元的潘神圣诞隐藏款,直接卖到2999元。
也就是说,此时的盲盒,已经变成了知道是什么的明盒,答案被揭晓,价格自然就不同了,也就别想再用原价购买。
V姐的朋友为了买到自己钟意的款式,就高价收了一个。调侃自己是养娃大军的一员。
如此一来,高价盲盒已不再是好奇心驱使的消费,而是上升到一种收集消费的心理。
盲盒火爆的背后不简单
当然了,不少人看到他们疯狂购买的样子,都会吐槽“这些只能摆着看的娃娃,值当的吗?”
ummm,但凡这么说的人,最后都真香了。
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对这种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玩具,提不起兴趣。直到我买了第一个后,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我琢磨,一半是追赶潮流的虚荣心,另一半是盲盒品牌的营销力太强。
Molly系列就做了很成功的跨界营销,跟国内外知名的IP出联名款,比如,Fluffy House、Labubu、小黄人、迪士尼等。
明星效益、各种限量纪念版,对于盲盒80%的女性消费者来说,这些都是很难抗拒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
“一百个人买Molly,有一百种理由。潮流玩具本身没有故事,不带价值观和情绪,所以不是它的灵魂在影响你,而是你得把自己的灵魂代入,这是潮流玩具与钢铁侠等动漫IP 玩具最大的不同。”
也难怪,盲盒的市场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汇集在各大商场“泡泡玛特”的柜台前,赌上自己的运气,祈祷抽到心仪款。
02
万物皆可“炒”
回想一下,炒盲盒的现象,好像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过去能炒的东西还有很多。
80年代炒君子兰。
受到年龄的限制(嘻嘻,夸了一波自己很小),V姐查资料发现,君子兰竟然也可以炒。
1982年春节,长春举行了“抢救国宝大熊猫君子兰义展”,参观人数达到了2万余人,光门票就收入了17000多元。
仅是一盆小小的君子兰,就在日后,炒到了过万的价格。
三年后,有港商想用一辆价值9万元的皇冠轿车换一盆“凤冠”君子兰。
但被拒绝了。
9万还不是当时君子兰市场的最高价,最高价有14万元,那个年代,14万能买40多两黄金,君子兰也因此被称为“绿色金条”。
90年代炒邮票
集邮的经历,基本上每个90后都有吧,即便自己没有收集过,家里人应该会收集。
不同主题、生肖的邮票,都深受欢迎。
不过炒邮票的风险还是很大的,就拿97年发行的《香港回归》金箔邮票来说。
面值50元,印量2000万枚。最高炒到400元,随后一路狂跌,不到两个月跌到13元,很多参与炒票的人损失惨重。
不过对于邮票来说,爱好的人比想从中赚钱的人要多,毕竟邮票对90年代来说,很有纪念意义。
还有段时间,刮起了一阵炒藏獒的风潮,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印象。
那会媒体铺天盖地都是藏獒的信息,西藏地区的养獒人还为此发家致富,不少外地人前去取经,回来开狗厂赚钱。
21世纪来了,能炒的东西就更多了
炒鞋、比特币、潮玩……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炒”的存在。这里面,大部分是真正的爱好者,当然也不乏看到市场前景,想从中赚钱的参与者。
尽管多数时候价格被炒到不可思议,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市场,不好定夺是好还是坏。
毕竟爱好无价,越是意想不到的小物件,往往炒的价格越高。
也有人说,懂它的人自然会觉得它值得任何价格。
这让V姐想起看过的一部关于消费主义的动画——
《Wake Up Call》(《敲响警钟》)
这部动画是伦敦鬼才艺术家Steve Cutts的作品。
他的作品总是以一种独特暗黑的角度讽喻社会百态,一针见血。
在动画中,导演将一群被消费绑架的人呈现出来。
产品Y-FONE系列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咒,诱惑着消费者不断地买买买。
每出一个新系列,之前的老系列就会被丢弃,久而久之,人类最终为自己的冲动消费而买单,葬身在手机的坟墓。
虽然故事略显夸张,但鞭辟入里。
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盲目消费终究自食其果。
奈何层出不穷的新鲜潮玩,让人扛不住地想买。
因为,在复杂的消费主义面前,多数消费者只想通过花钱,让自己变得开心。
转发文章
给那些为了开心入坑买买买的伙伴
你都入了哪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