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大分房睡?不是 3 岁,也不是 5 岁

2023-03-17     丁香妈妈

原标题:孩子多大分房睡?不是 3 岁,也不是 5 岁

孩子多大应该和父母分房睡?这是一个困扰着很多家长的问题。

比如下面这位妈妈:

儿子 3 岁半了,尝试分房睡一个月了,依然没有成功,只要我一离开他的床,他就嚎啕大哭,还养成了睡前咬指甲的习惯。

有没有什么分房睡的好办法?

孩子出现“睡前咬指甲”的行为,很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缓解紧张带来的焦虑。

而且孩子才 3 岁半,为啥要着急分房呀?

原来这位妈妈在担心:

我家是儿子,总跟我们一起睡容易性早熟。

网上说了,3 岁以后必须要分,否则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

这时候不分,以后就晚了!

孩子大了需要分房,可什么时候“晚一点分房”竟成了各种问题的源头?分房睡的年龄都要一刀切,这就有点教条主义了。

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聊聊“分房睡”这个话题。

晚点分房睡

真的会对孩子有影响吗?

孩子稍微大一点,很多家长就着急忙慌地和孩子分房睡,其实大部分是受到了一些误导,担心分房晚了会影响孩子。

担心晚分房,会让孩子不独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只要孩子不再依赖父母,就算是完成了独立。

可是,果真如此吗?

独立的基础,一定是源自内心力量的强大,相信世界是安全的,同时也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探索世界的。

独立,是我们内心安全感的外化。

就像一面镜子,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有多充足,独立镜子里的他就有多强大。

反之,都只能是伪装的虚张声势。

3 岁前,是孩子安全感构建的关键时期;3 岁后,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会主动向外伸出尝试独立的脚步。

硬逼着孩子分房,只会让孩子破坏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安全感,也会让孩子对亲密关系感到无力和绝望。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担心晚分房,会让孩子性早熟?

性早熟大多数时候,是和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相关,或者孩子误食了含有性激素的药品,跟分不分房根本没关系。

第一次当妈,我们都难免诚惶诚恐,所以很容易偏听偏信。

因为害怕自己行差踏错,我们小心翼翼地一手看着标准,一手养着娃。

可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而不同的个体,不必用同一个冷冰冰的标准去对比。

到底多大应该跟孩子

分房睡?

其实,孩子分房睡并没有统一的年龄。

“3 岁 4 岁不分房,5 岁 6 岁悔断肠”是谣传,而“6 岁是孩子的最晚分房年龄”也是不切实际的。

不顾一切的“分房训练”,只会害了孩子。

一位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曾跟我说起这样一个案例。

看起来乖巧可爱的小姑娘,到了晚上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总是莫名紧张焦虑,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

后来才知道,父母在孩子 4 岁时对孩子进行的严格分房训练:

没有经历分床的过程,就让孩子自己放在小屋睡,而为了防止她半夜跑回大床,父母竟狠心的把小屋的门锁上了。

结果,房是分成了,也在孩子心理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周围的黑暗,孩子看似适应了,而心中的这片黑暗,不知道父母要花多少时间,再去点亮呢?

所以别再着急把他推出去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表,待他准备好了,自然会主动分房。

和孩子分房睡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求孩子分房睡,不应该一刀切,更不能不顾孩子的内心需求,生搬硬套不管不顾。

但完成分房这件事,始终需要父母的引导。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分房可以从分床开始

娃出生之后,即便我们一早就准备了小床,他依然喜欢半夜滚到大床上,以至于我一度认为,小床根本没什么用。

可一次外出住亲子酒店时,小家伙因为太喜欢酒店的小帐篷竟然晚上独自在里面睡着了。

回到家后,我给他选了他最喜欢的红色小汽车床单,摆上了一个类似的床上小帐篷。

没想到,这成了他最喜欢的空间,分床睡这件事,就这么简单地被搞定了。

再后来,我们试着把小床和大床的距离拉开,中间还拉了一个超大号红色小汽车的窗帘,半分房的这件事,也水到渠成地实现了。

这个方法,作为分房前的过渡,或者作为因为房间小而没有儿童房家庭的选择,都超级推荐。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建立分房的仪式感

别看孩子小,仪式感这事儿超级有用。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位聪明的爸爸,他在和儿子分房前,曾多次铺垫:一脸得意地跟孩子讲起,自己小时候拥有一个独立空间,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儿。

不是每个孩子都随随便便就有独立空间,只有那些已经长大的孩子才能获得这样的荣誉。

结果这个孩子就一直盼望着,自己能像爸爸一样,也获得这样的荣誉。

当爸爸觉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就特意准备了一份“长大证书”送给孩子。

这份仪式感,给儿子也带来了巨大的勇气,为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加码,分房睡就这样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除此之外,和孩子一起布置儿童房、在里面放置孩子喜欢的玩偶、玩具,陪孩子在里面玩耍,也都会增强孩子和小屋子的感情。

而这些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指责。

无论孩子是否如我们所愿做到,还是孩子在短暂成功后行为倒退,家长都不必指责。

因为,只有孩子们相信,回头时“爸爸妈妈一直都在”,他们才可能鼓起勇气,再次上路。

在养育这件事情上,如果说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我想那也 只有遵循母婴发展的自然规律了

在磨合中放弃标准,不断看见孩子的内心和真实需要才能帮孩子更好地成长。

本文专家

苏静

审核专家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排版:阿童木

监制:大力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0aec0dc755f4b74fd843f9d1865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