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烛尘诞辰140周年,谁说湖南人不会经商?

2023-01-31   羲和奇谈

原标题:李烛尘诞辰140周年,谁说湖南人不会经商?

李烛尘(1882年9月15日-1968年10月7日),原名李华

,湖南永顺人。著名爱国民族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重要创始人和领导人,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文∣吴双江

如今再看李烛尘管理和经营企业的思想和方法,依然令后人赞叹不已。他与湘阴范旭东的出现,足以击倒“湖南人不会经商”的评说

说起中国的民族化工业,肯定绕不开李烛尘这个名字。

李烛尘生于1882年,今年是其诞辰140周年。他是著名的实业家,又是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之一。李烛尘生于乱世,一生历经风雨,坎坷跋涉,炼盐制碱,跌宕起伏。从民族资本家到红色资本家,他最终走上了新中国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的岗位,为我国民族资本化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再看李烛尘管理和经营企业的思想和方法,依然令后人赞叹不已。他与湘阴范旭东的出现,足以击倒“湖南人不会经商”的评说。

李烛尘

实业救国理想

李烛尘,原名李华榗,字乘竹,1882年9月16日出生于湖南省永顺县茅坝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家有十几亩薄田,父亲在茅坝乡开了一个小饭馆,家境虽然不算富裕,却也温饱有余。

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岁即中秀才,但时值晚清风雨飘摇之际,他决心放弃科举仕途之路,准备求实学兴实业以救国,于是转入常德西路师范学堂学习。在这里,他受到该校创办人、湖南维新人物熊希龄等人极大影响,经常与同窗林伯渠等一起讨论思考爱国御侮、实业救国的道理。林伯渠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从永顺到常德要走大约600里山路,山高水险,他每次回家都是一根扁担、一双草鞋。每天走80里,单程路上就要花费一周时间。这是对李烛尘极好的磨练。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生经历坎坷无数,却百折不回、坚忍不拔。这和早年求学时长途步行的历练是分不开的。

1909年师范学堂毕业后,李烛尘离乡外游,目睹列强侵凌中华,清庭腐败,忧心如焚,曾写下诗句“夷夏藩篱洞门开,美欧侵略亘朝昏。神州无限伤心事,总觉重洋是祸根”,抒发自己的忧思。这次外游也让他打开了眼界,他漫游了上海、天津和北京,受益匪浅,对中国的现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首先是工业、农业方面的落后,要振国兴邦,就必须兴办工业,发展农业,而要振兴中国之工农业,首先要有新科学、新技术。新型科学技术的掌握,又需要大批新式人才。

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经过考试,李烛尘获取了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到日本学习一年日语后,考取了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主攻电气化学。1918年,李烛尘毕业前夕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更坚定了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这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而在日本社会,则掀起了反华的浪潮。在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受到歧视和排挤。

在李烛尘毕业前夕,一位教化学的老师请他吃饭。李烛尘刚吃了一口菜,咸得嘴都张不开。

这位“老师”站起来讥讽地说:“今天这菜是专门为你准备的,你多吃点儿,你回国后,就吃不到盐了。”李烛尘气愤地说:“到时候我请你白吃三年。” 说完迈开大步走了。

东方当时最大化工企业集团

1918年,李烛尘完成学业后回国,途经朝鲜、大连。他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化学工业。到北京后,他一边寻找合适的工作,一边写成了《盐与工业之关系》,发表在《盐政杂志》上。文章提出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制碱工业,改变单一制盐的状况。《盐政杂志》主编景本白认为他的见解很有见地,约见李烛尘,并给范旭东写了一封信,推荐李烛尘。

范旭东是湖南湘阴人,比李烛尘小1岁,也曾留学日本。他与李烛尘一样,痛感祖国工业落后,遭受列强欺侮,即下决心开拓民族工业的领域,以工业的振兴来实现强国富民之梦。1914年,范旭东筹集5万银元,在天津塘沽购买16亩滩地,支起煮盐的大锅,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精盐公司——久大精盐公司。

范旭东

李烛尘和范旭东一见如故。李烛尘后来回忆说:“就在民国七年八月底,我和范先生做了一次长谈以之后,非常投机,于是就决定了我今后的终身的职业。”从此,李烛尘开始任久大精盐厂技师,继而任厂长。

李烛尘不仅是化工方面的专家,而且是经营管理方面的智者。李烛尘刚到的时候,当时的盐厂在管理上无章可循,根本谈不上管理;领料,厂长、技师,谁批条子都行。没有管理,材料损失浪费很严重。产出的成品也是到处堆放,也没有个成品仓库,就在露天地里放着,流失很多。

针对这些问题,他首先建立了严格的领料审批制度,改变了以前谁都可以批条子领料的状况。随后又盖起了仓库,他说:“经费紧张也要盖仓库,既能保护财产,又便于管理,领料要有手续,进库、出库手续要健全,要严格登记。”

在范旭东的支持下,李烛尘召集全厂科室负责人研究制订科室计划、制度,以及科室之间的协作关系。这样就减少了扯皮现象,改变了以前管理混乱和职责不清的状况。之后,李烛尘一鼓作气,制订了全厂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全厂的工作处处有章可循。不久就提高了产量,还增加了品种,生产出肥皂、牙粉等生活日用品,精盐厂发展到4个。

这一时期,作为企业主要股东的李烛尘兢兢业业、擘画筹谋,不仅率队到四川、内蒙古等地考察盐碱原料,更是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努力开创制碱业,成立永利碱厂,打破英国财团对中国市场垄断,改变中国无法制碱的困局,使民族化工工业在恶劣环境中发展起来。

1922年,李烛尘建议范旭东创办化学工业研究社。他说:“化工需要人才。大学生也是人才,但没有经验。我们办个研究社,培养自己的化工高级人才。”当时公司资金相当紧张,但正好说到范旭东的心坎上。他一改平日的斯文,大声地说:“办!就是当掉裤子也要办。”于是,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诞生了。

终于,1925年,历经6年艰辛,李烛尘与与范旭东等创办的久大、永利、黄海等企业实现三位一体,成为“永、久、黄团体”,近代民族化工行业由此奠基启航。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永、久、黄”企业的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担任共和国部长的1人,副部长的2人,院、所、厂、司、局长的有9个,任总工程师的十几个,任工程师的几十个。周总理赞赏地说:“永利是个技术篓子”。

战火中保护产业

旧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必须和外国资本的侵入做斗争,永利碱厂也不例外。

面对我国化工工业的崛起,英国财团曾想方设法通过向财政部盐务署增加盐税、合作、降价等各种途径妄图打垮永利碱厂,李烛尘等与其进行坚决斗争,千方百计顶住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压力,使民族化工工业在恶劣环境中得以萌芽成长。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永利、久大被迫停工。从秋天开始,日本军部华北开发公司就授意下属的兴中公司夺取永利碱厂。

1935年后塘沽永利碱厂全景

由于永利碱厂在国际上负有盛名,日本人最初还有所顾忌,希望通过合法手续,用所谓“名正言顺”的方式得到产权。兴中公司的代表曾几次“拜访”留守的李烛尘,大谈“日中亲善”,企图与永利合作。李烛尘都严词拒绝。

日本军部终于失去耐心。1937年12月9号,就在轰炸南京硫酸铵厂的前几天,日方拿着预先拟好的将碱厂交给兴中公司接办的协定文本,逼迫李烛尘在文本上签字。面对这种强盗行径,李烛尘忍无可忍,他一改往日斯文儒雅的风范,怒斥说:“世界上哪有强盗抢了东西还要物主签字的道理!你们做强盗也太缺乏勇气了。”

李烛尘等人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华北的久大、永利惨遭日寇劫掠,“永久黄团体”决定全部内迁四川。李烛尘任迁川总负责人,并亲自安排组织,耗时近两年才将数万吨机器设备及数千名员工及家属全部转移到四川,在抗战大后方创立了一个民族化学工业中心,组织企业复工复产。如此,“永、久、黄”这一民族化工事业才免于落入侵略者之手。

抗战时期,李烛尘等以民族利益为重,不断改造制盐技术,全国的军需民用盐几乎全部来自于他们生产的川盐。

1945年,迎来抗战胜利的李烛尘,很快发现中国并未迎来光明,国民党政府罔顾民营企业死活,不仅允许美货倾销,更借“接收”敌伪财产等机会侵吞民族工商业者资产,使民族工商业身陷困境。李烛尘等作为工商业代表,多次向国民党政府交涉改善营商环境,皆无功而返。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下,李烛尘认识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实业救国”的路是走不大通的,因而逐渐地走上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

李烛尘的思想遗产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烛尘在中共领导和指导下,积极参与全国工商联组建工作,并充分利用自己在工商界的影响,广泛宣传中共方针政策,团结引导民族工商界恢复生产和发展、支持抗美援朝、加快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效力。他先后担任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部长,为民族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国民经济恢复期间,他率先向政府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他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1952年实行了公私合营,为全国公私合营第一家。

李烛尘的思想遗产,除了前文提到的人才思想和企业管理思想,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的工业思想。湘西州委原书记彭对喜曾在《李烛尘经济思想之初探》一文中总结道,李烛尘一生投身于兴办、研究化学工业,他从实践中体会到,“化学工业为近代工业之骄子,在各种工业中,几乎无一种工业能脱离化学工业之范围;且化学工业发达之后,国际力量日愈增加,民生日用品日愈丰富,国家富强之基因是而定,人民享受便宜,生活及文化水准从而提高,更为必然之势。”他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发展工业,并且从基础工业做起。

“不必幻想一来就发展大工业,只要有几种重要的象钢铁、机器便够了。此外则可以普遍地发展农村工业,这样在工业化中农村便也工业化了。”这种农村在工业化当中实现工业化的思想在当时难能可贵。

另一方面,李烛尘还是最早提出开发我国西部地区的思想家和企业家之一。据彭对喜研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对我国大西北进行过深入的考察。1942年至1943年,他在历时半年的考察当中,共书写了12封信,记载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尤其是他的《开发西北管见》很有战略眼光。

李烛尘认为,西北是“工业开发之宝库”,“开发西北,即为整个民族生存上必需之要求”,“保西北既(即)所以保中国”。

首先,他主张西北各省“在于水利,栽培,蕃息上加以建设改良”,以解决“衣食之源”“自给自足”的问题,为开发大西北提供必要的条件。

其次,他主张抓住千载难逢之机,从发展国防工业抓起,在西北奠定大工业,以致“国家万年磐石之安”。

第三,他建议“由政府令某一机关,组织强有力之地质调查团体,集中全国所有之地质学人员,配以若干之采冶专家,从事探测”,探明西北工业资源,先彻底勘察甘肃河西、青海和新疆,然后勘察陕西、甘肃和宁夏。

第四,他主张在勘察完成之后立即着手抓好交通建设。他指出,“建设之事,经纬万端,而交通第一”,“有了交通,则人可往,不至有土无人,有了交通,而后铁器可去,不至手无工具,交通之于国家,如人身之有脉络。通则行动自在,滞则麻木不灵。”

因此,他主张“集省所有不必要之人力物力而全力以图之”,增加西北航班,以解燃眉之急,修通宝蓝铁路,形成西北网络。

这些观点,如今读来还很有启发意义。(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2年第4期)

参考文献:

李烛尘经济思想之初探,彭对喜)

民建先贤 “实业救国”之李烛尘,安冠英

版权声明: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若有违规转载,必将死磕到底!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