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老、土、俗?你怕不是有什么误解

2019-11-28     三联生活周刊

2019年11月9日,综艺《奇葩说》的辩题《博物馆着火了,救猫还是救画》火了。

这个辩题稍显荒谬,无名小猫怎么可以与传世名画相提并论?

但在实际辩论中,可怜弱小的无名小猫借着生命和弱者之名屡次打动观众柔软的内心,而脱口秀主持人李诞一句“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正在‘燃烧’ 的《蒙娜丽莎》”更是将观众逗得捧腹大笑,艺术就这样被消解,传世名画就这样轻易被舍弃于火海。

李诞辩论现场

在观众会心的大笑中,这个辩题显现了新的意义。

当这个问题摆在现代人面前,真正的弱者,或许不是那只猫,而是那幅画。

艺术品作为千万年来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和美的化身,已然是陌路人。

这在中国人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中国青年报》在2015 年10月份报道中提到,仅有 17.3% 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去博物馆,61.1% 的受访者只是偶尔光顾。

根据2015 年中国博物馆数据分析,平均每位公民约 2 年才走进一次博物馆。

陈丹青曾写文痛惜“中国人不重视美术馆”,“中国甚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术馆”。

蔡康永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发言:“如果我们必定会死,让宋徽宗的书法留下来,让苏东坡所画的山水留下来,因为我们希望我们人类记得,我们曾经达到的高度,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么堕落的样子。”

蔡康永辩论现场

我们现在是什么“堕落”的样子?

2016年4月,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表示:“在博物馆拍照的人都很傻。他谈到很多艺术品的照片在官网上都有高清图片,但很多观众还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拍照上,而忽视了看具体的作品。

即使走进了博物馆,也没有“鉴赏”,只有“打卡”。

大多数现代人已经丧失对美和文明的感知力了。

为什么蔡康永要高呼,如果我们必须死亡,让宋徽宗的书法留下来,让苏东坡所画的山水留下来?

因为中国的艺术品凝聚的是中国人的情感,凝结的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于爱、恨、欲望以及对生存、死亡的思考。它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承载了我们的人生和理想。

读懂中国艺术,既是重新唤醒我们对美的感受力,也是重新认识中国艺术中传递的中国人独有的情与思。

你或许从来不知道:

史前猪的形象可能代表北斗七星?

青铜钺会露出血盆大口的笑脸?

鼎是商周时代的“百科全书”?

……

河姆渡人所制的黑陶上面刻画了猪的形象。猪的画法,既真实又抽象,由长短不一的线条和圆扁不一的形状所构成。这黑陶猪可能就是最早的北斗的象征,它身上有一个大圆圈,说不准就是北斗七星中的一颗星星。

猪纹黑陶钵 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 浙江省博物馆藏

商周是一个充满魔幻色彩又让人不寒而栗的时代,斧钺是当时权力的象征。其中有铜钺表面用镂空的手法铸造出了表情奇特的人面,最奇怪的是可以用血盆大口来形容的大嘴,嘴角一直咧到眼皮底下。当一柄斩杀人头的钺变成一个咧嘴大笑的人头的时候,那种恐怖的威慑力不言而喻。

“亚丑”钺 商代 山东省博物馆藏

青铜器表面有着复杂的纹样,有饕餮纹、凤鸟纹、龙纹等,云气、火纹、雷纹等,还会浅浮雕或高浮雕的动物。春秋战国时代的史书《左传》中,有一个“问鼎” 的故事,王孙满教训觊觎周王王位的楚王,其中谈及“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意为大鼎将各地的物像都铸造在鼎上,应有尽有,于是这个鼎就变成了一本“百科全书”。

四羊方尊局部图 商代晚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你现在是否感受到了中国艺术品的美?你是否刷新了对中国艺术的认识?

中国艺术中什么都有,有神话,有传奇,有爱情,也有怨恨,有伤感,有离别,还有疾病,恐怖、死亡。

中国还有许许多多说不尽的艺术品……

你是否还想再听些中国艺术品的故事?

金缕玉衣可以保佑人灵魂不灭?

曾侯乙墓编钟有4个支架小金人?

秦始皇的兵马俑中还有文官和杂耍艺人?

消泯于史书典籍中的曾国与中山国,如何在几千年后展露在世人眼中?

当你想象这些璀璨的文明瑰宝消失于火海,在历史上消弭无痕,现代人连认识的可能性都没有的时候,你的心痛了吗?

但事实上,即使这些艺术品历经艰难与岁月,如今在博物馆中闪耀着历史与文明的光辉,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它们?

为此,我们专门准备了一门中国艺术史课,由央美名师黄小峰老师讲述从史前到近现代7000年中国艺术史。

每一次课都会从具体的艺术品解读出发,深入一个艺术史现象或艺术史问题,所有课最终组成中国艺术史的大脉络,带听众真正听懂艺术品的声音,感受中国艺术的文明与美。

《黄小峰精讲中国艺术史·50堂现代人的美育必修课》

限时特价 99元

原价129元

点击收听《黄小峰·精讲中国艺术史》发刊词

听完全部课程送《中国艺术与文化》纸质书

(听课并打卡,全部打卡后送书)

走进央美名师的课堂

学艺术,最怕的是严肃枯燥,好不容易产生的兴趣又会被掐灭了,这正是我们特别邀请黄小峰老师来为这门课挑大梁的原因。

黄小峰老师来自来自全国一流的艺术院校——中央美术学院,他有着20余年研究艺术的经验,还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副院长,可谓是桃李满天下,门生无数。

老师在讲课时,会格外注重启蒙和个人感受,他的著作《中国人物画通鉴5:西园雅集》,就被读者称为是全系列里面最明白晓畅、最有趣的一本;他为唐代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撰写的解读小册,豆瓣评分高达8.6分,底下一水的评论都在称赞“有趣”“很好玩”“当年的启蒙读物”等等。

中国艺术当中有很多疑难重点,比如青铜器当中最复杂、最精美的一种:曾侯乙尊盘,它的介绍就经常让人看不懂,专业性词汇特别多,蟠虺纹、分层联结、失蜡法等等,都让人看得头疼。

但是在黄小峰老师的叙述下,我们就像是身临其境。他会先教我们怎么观察细节,让我们产生感性的体验,然后再慢慢展开详细的讲解:

曾侯乙一定喜欢美酒,墓里有2个一米多高的大尊缶,重达三百多公斤。更惊奇的是一个大尊盘,把装水的盘和装酒的尊合二为一,加上热水就可以温酒了。大尊盘上除了爬满了各种怪兽,最让人惊叹的,是口沿处装饰了无比复杂的镂空花纹。猛一看,真让有密集物恐惧症的人发晕。这是采用最先进的“失蜡法”所铸造出来的,是中国青铜中最早的失蜡法器物。

这还只是其中小小的一段,但就已经营造出了曾侯乙墓中庞大、神秘、肃穆的氛围,引出了尊缶、镂空花纹、失蜡法等等你必须了解的专业词汇。等到哪天你再去博物馆的时候,一下子就能知道自己该怎么欣赏艺术了。

老师还很擅长用统领性的视角,来扩张我们对艺术的整体认知。

比方说他会告诉我们艺术并不总是阳春白雪、美好平静的样子。艺术的故事里什么都有,有神话和传奇,有爱情和怨恨,有伤感和离别,还有疾病、恐怖和死亡。面对艺术里体现的人生百态,要有胆识和勇气。

在中国艺术中,墓葬艺术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类型,下到地下的古墓里,在其中体验艺术的力量,常常能让我们这些现代人有一种莫名的肃杀之感,似乎看到了生与死之间的距离。

而当你站在一幅元代的唐卡面前,那些泛着诡异的蓝绿色、戴着骷髅串珠的密教大神,无不让我们感到从肉体到心灵的震颤。”

黄小峰老师在课程当中,揉入了他多年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在保证高水平的同时,也保证了欣赏艺术需要的主观性、感受性。这样的课程,你一定不能错过。

课程亮点

1

一段完整的艺术史:从史前到近代

按艺术史重要阶段划分,历朝历代的艺术有何特色,一目了然,避免了市面上其他艺术课常见的零碎、杂乱无章的弊病。

课程大纲

2

一系列知名的艺术品:它们如何名动天下?

每节课都以一个艺术品为开头切入,总共细讲了300+件重要的艺术品,以后你在市面上看到跟艺术相关的图书、展览时,里面提及的大概率都会是你已经知道的艺术品。

除了青铜等“国之重器”之外,名画《清明上河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东汉画像砖、敦煌壁画、名家书法......我都会在课程中一一讲解。

3 一次深入的精神交流: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

课程涉及100余位著名艺术家,譬如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韩干、苏轼、李公麟、龚开、黄公望、倪瓒、弘仁、髡残......学完这门课后,不管你在哪里听到这些名字,你在条件反射下就能知道他们对应的是谁,有什么特色,并且还能针对他们的画作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4 一次生动的学习体验:重现鲜活的历史现场

课程当中的很多艺术品,你都能在不同的博物馆里看到。看到它们,你会知道古人的衣食住行是什么样子,城市风俗是什么样子,以及不同朝代的文化重心是什么样子......如果你之前接触到的历史,是遥远的、枯燥的,那么在这门课里,你会看见鲜活的历史现场。听完每一节课后,只要你闭上眼睛,那些人、那些场景、那些历史,都将生动地重现在你眼前。

限时特价 99元

原价129元

边听边打卡,完成所有打卡

送《中国艺术与文化》纸质书一本

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可购买

点击,订阅《黄小峰精讲中国艺术史》专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hEfr24BMH2_cNUgbiQX.html



















野生动物世界

2020-04-15

唐茶穿越指南

20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