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时期的河西经营、攻占河西以及攻克河西后的军政部署

2023-11-23     千年史馆

原标题:蒙古帝国时期的河西经营、攻占河西以及攻克河西后的军政部署

自汉朝向西北扩张开拓疆土以来,河西地区因其重要的战略军事地位,逐渐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并进行重点经营和管理。作为汉唐统治的腹心之地,清代顾祖禹曾称:“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到了唐朝贞元后,“吐蕃据之,遂以富强”,该地在强盛政权统治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随后,地处西北一隅的西夏王朝在掌控河西以后形成、夏二州的“右臂”,对该地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经营。

一、成吉思汗攻占河西及军政部署

1.蒙古军攻占河西的过程

蒙古帝国攻取河西之地,是在征服西夏的过程中实现的。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曾六次征讨西夏,大部分时候都是从西夏北部边疆地区,即沙州、黑水城和兀拉海进攻西夏。可见,河西走廊在征伐西夏的过程中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它是攻伐西夏的一条重要军事通道。所以,在第六次对西夏战争中,成吉思汗依旧采取了从河西进军,然后逐步吞并西夏各州县的策略,致使西夏最终走向灭亡。

太祖十九年,正值成吉思汗西征平定西域诸城之时,听闻臣服于蒙古的西夏国“复怀贰心”。成吉思汗于是展开了“旨在吞并西夏,完成以扩大疆域为战略目标的兼并战争。”而在攻打西夏的战争中,河西诸州一直是成吉思汗攻占的重要目标。阿木先生指出:成吉思汗此次采取了“由远及近,先弱后强,先除羽翼,后攻腹心,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于是河西重地——沙州(今甘肃敦煌西)成为了蒙军攻取的首要目标。1224年5月,成吉思汗从西域回师东进致讨沙州。蒙古久攻沙州,不克,于是在城外驻扎军队,围困沙州城。同时因恐银、夏出兵赴援,便遣大将孛鲁、黑马等分兵进攻银州。

至十一月,九月,在孛鲁率兵攻打银川之时,西边的沙州仍在蒙古军队的包围之下。撤军之时,城中坚守半载,军民困乏,食牛羊马驼殆尽。说明此次围攻沙州虽然未能攻克,但已对城内的西夏军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重创,这有可能也是成吉思汗在后续的作战过程中,没有选择主力军攻打沙州的一大重要原因。十一月,成吉思汗从沙州撤军。

翌年春正月,蒙古军至和林修整。三月,遣其臣孛秃至夏国责令遣送质子纳入,但西夏德旺“反复无恒”,许以质却不遣,并与金修好,有意共击北敌,即“联金抗蒙”。加之“九月,蒙古仇人赤腊喝翔昆来奔,纳之。”在此种种诱因下,成吉思汗于“乙酉秋,复总兵征西夏。”向西夏西北部边境进发,此为攻灭西夏的最后一场战役。

2.攻取黑水城

此次攻伐,成吉思汗意在彻底攻灭西夏,所以根据其兵力部署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将蒙古军分为两路进攻西夏。首先,为了牵制西夏主力,防止机动增援各地,成吉思汗亲自率领蒙古主力军出东路,窝阔台、拖雷二子偕行。

其次,为了切断西夏各州郡、左右厢之间的联系,以达到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目的,成吉思汗又派蒙古大将阿答赤与畏兀儿亦都护出西路,主攻河西诸州。成吉思汗率领的东路大军,是以河西北部的黑水城为入口展开的攻伐。在畏兀儿地未归附之前,黑水等城附近一直以来都是进入西夏境内河西地区的关键口。

西夏统治者比较注重对此地的军事部署。元昊在国内“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其中,在居延置黑水镇燕监军司,治所在黑水城,其地为西夏的北方军事重镇,又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经过半年的行军,成吉思汗于1226年春正月,到达西夏黑水城附近。二月展开猛烈进攻,西夏漠北诸部虽拼死抵抗,但仍被成吉思汗成功攻克。

之后,便乘胜推进阿剌筛山防区,与西夏大将阿沙敢卜交战并最终将其擒获。接着率军转西,蒙古军之所以没有继续东进,很有可能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为了整修主力军队,暂缓进军速度。二是他对西路军攻占肃州没有把握,于是率领蒙古主力军在离肃州不远的地方驻兵避暑,一旦西路受阻,立刻支援。

3.屠戮肃州

在成吉思汗率领主力军东伐的过程中,主攻河西诸州的西路军在蒙古大将阿答赤的率领下从畏兀儿地进入河西。太祖二十一初,阿答赤率领的蒙古西路军进兵西夏河西地区。由于之前围攻沙州失败,成吉思汗为了顺利攻取沙州,于是让蒙古军队先围攻肃州,不过,军队的行军路线因史料缺载不得而知。当时的肃州守将乃沙州守将昔里钤部兄举立沙,他曾在1209年,西夏纳女请和时,曾奉命北入蒙古讲和。

在此期间,通过察罕了解到了蒙古的情况,举立沙见成吉思汗有“兴王之度”,于是在面对蒙军的围攻时,选择“射书城外,约献城投降”,同时还“又督义兵,助讨不服。”《元史》亦载“其兄以肃州钤部来聘,与官接使察罕深相结纳,输城内附”。但因事情被发觉,为同城的其他将领所杀。后蒙古军攻破肃州,“帝怒城久攻不下,有旨尽屠之。”于是整个肃州城被屠杀一空,唯有昔里钤部家族得以幸免。成吉思汗攻下肃州城后,肃州的地方政权归属于阿沙的昔里钤部家族。

4.合攻甘州、破西凉府

五月,蒙古军攻破肃州之后,在浑垂山避暑的成吉思汗率领军队开始向甘州进发。因元昊为了防备西蕃、回纥,在河西内置有甘州甘肃监军司,甘州兵力部署为“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于是蒙古大将阿答赤也率领残部前来汇合,集中兵力攻打甘州。当时的西夏甘州城守将曲也怯律,是随成吉思汗出兵攻打西夏的蒙古将领察罕之父。

1226年,随成吉思汗攻甘州,此时父则为西夏甘州城守将。成吉思汗亲自将兵攻之,城破,副将阿绰等皆死。不同于肃州城,蒙古军在攻克甘州城的过程中,有赖于蒙古将领察罕的劝谏,甘州百姓才避免了被屠杀的命运。六月,甘州已被蒙古军占领,秋七月,成吉思汗乘胜进兵攻打凉州。蒙古军对凉州展开了激烈的攻伐,在蒙古军猛烈的进攻下,凉州守臣斡扎力屈选择投降,为西凉府的百姓求生机,于是“率父老启门降”。

但是斡扎箦力屈的投降对西夏统治者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因为凉州一失,除沙州尚在恃远拒守外,整个河西走廊大部陷于蒙古。显然此时的河西走廊已与西夏隔断,不仅沙州不保,而且兴庆府也失去了屏障。于是成吉思汗率军继续向南,八月破应里等县,十一月攻灵州,十二月蒙古兵次盐州川,进围中兴府,西夏国势濒危。

重攻沙州的过程,首先是沙州守将昔里钤部率先来降。蒙古军攻取河西之时,首先攻的是肃州城。其次,蒙古军队首次到达敦煌时,昔里钤部未做抵抗,直接投降了蒙古,但在之后的沙州城招谕过程中并不顺利,这才有了蒙古军后续派遣军队从攻沙州的过程。

二、攻克河西之后的军政部署

一贯以来,被蒙古军征服的地区,成吉思汗都会派遣亲近的大臣担任镇守官进行管治,河西地区也不例外。在攻伐河西取得胜利之后,成吉思汗同样派遣了镇守官管理该区域内的军政和民政事务。首先,按照蒙古族传统的领户分封制,成吉思汗在攻破沙州之后,将其城的土地和人民赐给了蒙古宗王八都大王命其统属,沙州相当于成为了八都大王的封地。其次,另据《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记载,肃州为成吉思汗派驻的达鲁花赤区。

达鲁花赤是代表成吉思汗的军政、民政和司法官员,是地方各级的最高掌握地方行政和军事实权,所以成吉思汗“在当地任用党项人进行统治”,命唐兀氏举立沙之子阿沙任职,且“其下传五世世袭元朝的肃州达鲁花赤”。可见,一个家族世守其地的世袭制,在河西之地体现非常明显。最后,成吉思汗将删丹州分封给阿只吉大王,并命部将按竺迩镇守河西,设将军府于删丹州。从沙州至兰州沿途设置驿站,以通军情。太宗即位后,仍命其继续向西拓展,自敦煌设置驿站通西域,开拓河西驿路交通。

而甘州、凉州两地,因在太宗时期分授给了阔端,故其军政部署情况另当别论。成吉思汗之所以做上述的军政部署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河西人口、土地情况,同时也便于河西民在新政权的统治之下能继续进行生产和生活,为新政权缴纳赋税和承担徭役。总之,成吉思汗时期的河西诸州军事部署和政治管辖安排,体现出因时因地而异的特点。

而河西之地的攻取,一方面为后续蒙元统治者窝阔台西征、攻金,以及忽必烈南下灭宋的一系列军事统一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为元朝通过河西连接西域,重新开通并延续丝绸之路的贸易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

西夏统治者对河西地区的励精图治,使其在与宋、辽、金各国的战事,以及本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贸易、交通等各个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成吉思汗1224年攻占河西走廊之前,从1028年元昊攻占甘州算起,西夏统治者已苦心经营该地两百余年,为蒙元时期的河西走廊的经营和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1204年,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统一了漠北诸部。1206年在斡难河上游召开“忽里台”贵族会议,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建立了“也可·蒙古·兀鲁思”,即大蒙古国。建国后,成吉思汗立即进行军政整顿,初步完成了国家体制的建设。随后成吉思汗开始向蒙古高原以外的地区扩展,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征伐行动。

其中对西夏的征服是在成吉思汗去世之后才完成的,相应地,该地也于此时才完全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统辖范围,成为了后续统治者经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f3328ce65a31b75571235a826a576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