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栽培杨梅的历史,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前西汉司马相如所著的《上林赋》,其中有“挎枣杨梅”的词句,这是南方杨梅北引到西汉帝都长安种植的最早尝试。杨梅栽培历史悠久(距今近1700年),三国·吴时沈莹《水土异物志》有杨梅“子如弹丸,赤色,五月(阳历6月)中熟”的记载。宋代《赤城志》称“近岁土人所植,多大而甘”。
宋代一位叫饶节的诗人有诗云:
五月杨梅正满林,初疑一核价千金。
味方河朔蒲桃重,色比泸南荔子深。
飞碇似闻新入贡,登盘不见旧供吟。
诗成欲寄山中旧,恐起头陀爱渴心。
杨梅硒含量丰富。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在摄入与排泄中保持动态平衡。以抗氧化作用为中心,硒元素对保护细胞膜、防癌抗癌、保护心血管和心肌健康等都有一定作用。杨梅不但是夏日名果,而且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因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产地一般家庭都习惯地把杨梅果实浸入烧酒(白酒)之中,遇到赤日炎炎的时候,吃上几颗“烧酒杨梅”,能消暑开胃,气舒神爽;同时,杨梅还有生津止渴、帮助消化、利尿益肾、去暑解闷等功能。树皮富含单宁,可作赤褐色染料及医疗上的收敛剂。
古人写杨梅有关的诗词有5百多首,小编略摘几句: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唐·李白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唐·杜甫
杨梅今熟未,与我两三枝。唐·秦系
玉肌半醉红生粟,墨晕微深染紫囊。宋·杨万里
䌽索盘中结,杨梅粽里红。北宋·欧阳修
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明·徐阶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吃了吴越杨梅后说:“闽广荔枝,何物可对者,可对者西凉葡萄,我以为未若吴越杨梅”,认为吴越的杨梅可以与闽广荔枝和西凉葡萄平分秋色。他还用诗记下当时的人,喜欢把杨梅包在粽子里吃:”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
北宋末 ,周紫芝在西湖边的山上采摘杨梅,摘着摘着,就不想回家了:
西湖山下水潺潺。满山风雨寒。枝头红日晓斓斑。越梅催晓丹。
连翠叶,拥金盘。玉池生乳泉。此生三度试甘酸。欲归归尚难。
可见千百年前,古人就已钟情于这份独有的酸甜味。
浙江,是“中国杨梅之乡“,台州的东魁杨梅和宁波的荸荠杨梅各有千秋,名列前茅。
宁波杨梅的品种以名闻遐迩的“荸荠种”和“早大种”杨梅为主,主要种植地为慈溪和余姚,其最大特点是果大、核小、色佳、肉质细嫩、汁多味浓、香甜可口,鲜食、加工均可。
曾任鄞县(今宁波鄞州)知县,北宋诗人王安石有诗句:此山无踯躅,故国有杨梅。
台州的“东魁杨梅”主要产地是临海白水洋和仙居。它是世界上杨梅科最大果形的杨梅,其果形大如乒乓球,平均纵横径(直径)为3.66cm-3.73cm,单果重22-25g,最大的果重为50g,每500g东魁杨梅一般只有20颗,最少12颗,平均肉柱长1.15cm,肉厚、味浓、汁多。
在浙江,有山有水有杨梅,余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临海吕公岙人,家对面山上有家严种植的一片杨梅树。曾有诗句云:儿时多少梦,都挂树梢红。
在这里,
绕入山道
踩着轻快的山风
沿着清冽的溪流
摘着深红的杨梅
尝着酸甜的夏天。
这是一年中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时候。穿绕在高山叠翠间,品尝夏日限定款滋味,共揽自然清凉。每到这个时候,空气中到处飘荡着甜蜜的气息。全家人都会上山采摘杨梅,同时也邀请各地亲友过来品尝并馈赠。临海姚海宁兄有诗云:
摘杨梅兼酬雪芳女史
吕公岙里雨霏霏,岭上杨梅果子稀。
一颗酸甜一回味,一株烟树一生机。
同上韵
山弯百转近村溪,惊起田头白鹭飞。
细雨应怜插秧者,浑然不觉湿人衣。
去年五六月间,家慈与祖母两人相继离世,山是人非:
家山的杨梅
今来涧谷中,摘采忽成空。
梅却不谙事,依然树上红。
谨作此文为一周年祭。
章雪芳(202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