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教师评聘职称之〝痛〞

教育观察: 教师评聘职称之〝痛〞

谈职称之〝痛〞,好多教师喻为〝撕下脸皮之痛,折断脊梁之痛,划破血管之痛〞,可谓是痛彻心扉,肝肠寸断。

打开百度,搜索〝中小学教师职称〞,不用看内容,只看题目就毛骨悚然,摄人心魄。

《中小学教师上职称有多难?》

《中小学教师职称,要么取消,要么放开》

《中小学教师职称除了拉开收入,还有别的作用吗?》

……

凡此种种。大有不共戴天,铲除后快之感。很遗憾,自己虽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但也是在教育岗位上竞竞业业三十年,在管理岗位上摸爬滚打二十载,学会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认知事物,从不轻易说〝不〞,更不轻易说〝错〞,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也是如此。

(一)

从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的观点分析,老师们有怨言就肯定〝事出有因〞。

当看到好多教师为了评职称,不顾年老体弱,撇家舍业,离开熟悉的环境,想尽各种办法调到偏远甚至农村学校时,面对制度,心中不免惆怅迷惘。

当看到教师因当年〝评聘分开〞评上了职称,而因名额不足一直未能聘任只能按中级退休,中高证成为多年的〝空头支票〞时,面对制度,心中不免万般无奈。

当看到有的教师年近退休而仍然为中级职称呕心沥血,苦苦追求时,面对制度,心中不免灼灼疼痛。

当看到好多教师面对可怜的职称名额而望洋兴叹,不敢不忘而却步时,面对制度,心中不免束手无策。

更有甚者,因管理不到位而衍生偷机取巧,决疣溃痈,不免让人锥心泣血,莫可奈何。

现有的职称制度有弊端是不争的现实。

这正像我调侃开火锅店的朋友说:你很幸福,想吃羊肉就可上。他回答我说整天吃肉,不如吃个玉米饼子,闻着味就想吐。

教师从参加工作就吃〝羊肉〞,三十多年了,想换换口味也是人之常情!但大刀阔斧砍断,未免操之过急。

(二)

同样,从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的观点再分析,中小学教师职称存在了30多年仍然在不断延续,也是〝事出有因〞。

1、职称制度的由来源远流长。中小学教师职称是从大学借鉴而来的。起源于宋朝,大学完善于晚清民国,新中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再推广,中小学教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可谓是历经风雨。

2、职称制度的内容应有俱有。涵盖了学历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成绩、表彰奖励等等,从工作年限到工作量、工作水平都有具体要求,对教师的全面发展,自我完善无疑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

3、职称制度的成效举足轻重。与工资制度的配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高中低档工资分配制度,逐步晋升,层次分明。对名额的限制,形成内部竞争机制,促进了人才向偏远环境流动。对同一职称实施分级聘任,一年一聘,同级不同酬,消除了〝船到码头,车到站〞思想。

……

更重要的是:在职称制度出台之前,好多老师是十几年一律执行34.5元,俗称〝米发扫〞,以后实施工资晋级制度,隔几年每个单位仅几个名额,好的单位民主评议,不好的单位领导想给谁给谁,教师晋升工资的机会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对教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三)

讨论问题不能厚此薄彼,更不可偏听偏信,而要讲求中庸之道,讲求中正平和,失去中正、平和,对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认识就是〝要么取消,要么放开〞,细细琢磨此言带有很强的抱怨、赌气成分。

衡情酌理,酌古沿今。如同国家各项法规需不断完善一样,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本身的确存在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操作方面的问题。

自身的问题,就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规定的中高级比数较低,国家规定为15%,山东提高到了20%,即便如此,仍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机会。

操作上的问题,除了国家意识到的淡化英语、论文等问题,评审权限下放也是实施优质评审,杜绝腐败的有效措施。

在操作中,还有政策不连续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有五年停滞了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新世纪初又有七年改为评聘分开,不分良莠,符合条件就可晋升,大量占据中高级名额,严重地寅支卯粮,导致有的单位近十几年没有高级指标。再就是评聘条件的变化,中高职称对学历的要求由专科突然提升为本科也让部分人失去了晋升职称的希望。

监督上的问题,各地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曲改文件精神,如对职称特别是分级聘任由动态管理改为终身享受,以资历定待遇,从上到下没有监督措施。基层个别学校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难免民怨沸腾。

所有这些问题,板子都不能打到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上,〝要么取消〞,无异于一棍子打死,一错百错。

俗语说黑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当还没有能取代中小学教师职称的制度时,就想着取消,想法未免过于草率和简单。

(四)

一代宗师王阳明: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因此〝改〞是大势,〝革〞是嘴图一时之快。

改革之一:提高中小学高级职称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使其达到25%。国家《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提高到25%后,教师的工作年限大约三十年,十年左右奋斗中级,二十多年积累高级较为合理,有突出业绩的可以努力争取正高级岗位。高级职称的标准很清楚,就是需要付出较大努力,具有较高水平才能达到,人人都达到也不现实。指标〝要么放开〞的观点㢢大于利,不考虑财政支出的难度,如研究生30岁就可晋升高级,40岁以上全是高级职称,〝要么放开〞无异于自掘教育管理的坟墓。

改革之二:别让老教师在初级职称退休。这不单是工资待遇的问题,更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尊重。仿照公务员职务晋升办法,对达到二十年以上工龄且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退休前直接聘任中级职称。

改革之三:进一步下放评审权限。能到市级不到省级,最好是区县评审,在监督到位、科学评审制度、公正公开的情况下,越基层越实际准确。

改革之四:强化督导,有法必依。教育的检查可谓铺天盖地,但关系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落实的,却从来没有,没有督察,当然就免不了为所欲为。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凡事都有分寸、尺度、界限和标准,适可而止,张弛有度,不是一般人所能拿捏的。每一项制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人人满意,但在制度面前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人的定力是一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