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谈《小欢喜》:焦虑的中国父母,接受孩子平庸到底有多难?

2019-08-15     科学育儿创新社

最近,小心吗的朋友圈被电视剧《小欢喜》刷屏了。

看一眼微博热搜底下的评论,网友对这部剧最大的感受,就是“太真实了!”

“方一凡,你说你对得起我吗?

妈妈高三那年,妈妈怎么跟你讲的?”

“物理93,数学92,化学91,

除了英语一般般,其他的都特别棒。”

…………

往往数落完之后,还会有这样的感慨:

“你为什么一点不随妈妈?”

“我随我爸呗。”

“你也没随你爸啊,你爸也是学霸呀……”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同一类中国式家长也在“分享”同一种焦虑:

优秀如自己,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是人群中最普通的。

每当剧里童文洁骂儿子方一凡时,很多人都表示“简直和我妈一模一样!”即使隔着屏幕,却感觉那个被怼的儿子,就好像是自己。

一部《小欢喜》,把当代中国家庭的教育焦虑暴露无遗,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家长唯分数论的教育缺陷。

什么才叫做平庸?

平庸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指寻常而不突出,没有作为。

中国家长,大部分当然是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

“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这句话是作家龙应台的儿子对她说的。

那一晚,他二十一岁。当时,他和他的妈妈,一个享誉两岸的华文作家,一起坐在酒店的阳台上,默默地看着凌晨三点的大海。

“你哪里平庸了?平庸又是什么意思?”龙应台问她儿子。

这样的发问,泄露了她一瞬间还无法接受孩子说自己平庸的事实。

他儿子回答: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

接着他儿子轻轻地问:“你会失望么?”

最后把龙应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告诉大家: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万水千山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了解孩子比功成名就更重要

有了成就的、不平庸的人生,就一定不会让父母失望么?

做作家、导演、制片、音乐人都手到擒来,无比成功的高晓松,也在节目中表明,自己和父亲关系很差,就是因为自己违背了父母的意志,从清华退学,放弃理科,转而从事文艺行业。

高晓松没有说自己如今的成就,是否有让父亲对自己改观,又是否有让父亲为自己骄傲。

但是如果有,他就不会在节目里表示自己至今仍未走出和父亲“对着干”的怪圈了。

作为各种访谈类节目的嘉宾、主持,高晓松从未提起过他父亲,可见两人芥蒂之深。

所以,如果父母不能看见并认清孩子真正的能力和兴趣,让孩子主宰自己的人生,那么孩子无论达到多么高的成就,在他心中,他仍是当年那个让父母失望的、极其平庸,甚至无能的小孩。

他们终其一生,都在想办法让父母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以至于无论他们现在到达怎样的高度,却也总感觉压抑。

就像《小欢喜》中的方一凡,他对学习不敏感,却在艺术上有天赋,父母又何必要让他把100分的心思放在学习上?

要知道,抓不住关键,越努力就对孩子伤害就越大。只有正确的方向,才值得孩子100分的努力。

父母的高期待容易让孩子适得其反

《小欢喜》中的宋倩乔英子母女,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宋倩她原本是一个金牌物理教师,可以说是事业有成,但是事业、生活和家庭却扯得她几乎崩溃。

一上高三,乔英子就被告知:必须所有精力都投入学习;不许玩乐高;不许再去天文馆;少和浑身“坏毛病”的爸爸接触……

为了监督女儿学习,英子卧室与客厅的一堵墙竟被打成了一扇透明的窗,能够方便母亲随时随地掌握动向。成年的孩子竟然在家中没有半点私人空间,无形中强化了母女之间的紧张关系。

宋倩一心期望英子能考上清华,连包上面都有清华大学的logo,时刻提醒着孩子认清目标。这种无缝隙的控制,让人不禁瑟瑟发抖。

我特别记得一个细节:

分班考试乔英子考了年级第二名,回到家后却只敢告诉宋倩:我进快班了。不料妈妈早就掌握了她的成绩,一开始还和颜悦色,在发现英子书包里的乐高后,宋倩爆发了:都考第二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

可想而知,在宋倩的心里,女儿就应该是第一。

但结果呢?乔英子开始逃课,成绩下滑。

看,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直接钝化了他们对孩子成就的认知奖赏,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汲取足够的成就感,没有向上的动力,变平庸也就不足为奇了。

没有所谓的平庸的孩子,也没有所谓的平庸的家长。

孩子成长过程中,只有不会引导的家长。在选择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氛围中,切忌去和其他的孩子和家庭作比较。

不是具备一身本领,每次考试都年纪第一的孩子,将来就会过得幸福。培养孩子努力的习惯,让孩子养成坚韧的精神,发现孩子进步的脚步,才是让孩子“不平庸”的关键。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GR3l2wBvvf6VcSZa7_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