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新片揭露的超市真相,看得我脊背发凉

2019-09-30   独立鱼

​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热搜,始终都被流量们轮番霸占着。

偶有两个民生话题,一闪而过。

#沃尔玛拉面吃出老鼠屎#

#港荣蒸蛋糕食品多年不合格,丙二醇超标长期引起肾脏障碍危险#

都跟食品有关。

说起食品纪录片,我们有勾人馋虫的《风味人间》

我们有味蕾炸裂的《人生一串》

食品安全的影视剧,就几乎没有。

不妨来看看BBC最新推出的——

《诚实超市:我们的食物里到底有什么》

The Honest Supermarket:

What's Really in Our Food?



不是安利美食,而是解密食品。

人气也与上面那些美食纪录片形成鲜明对比。

豆瓣观看人数不足。

但不能阻止香玉向大家推荐它。

食品安全,不是房间里的大象。

能够通过国外的纪录片管中窥豹,是一件好事。

一直以来,超市备受消费者信赖。

因为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严密的部门监管。

商品标签上,写明了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地、成分等所有信息。

足够我们对食物的品质做出判断。

相比需要仔细拣选的菜市场,绝对更适合年轻人和懒人。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每年,英国人花在食物上的钱,超过了一万九千亿英镑

其中77%都流入了超市。

对于这样一个左右国民饮食与健康的地方,BBC特意制作了这档纪录片。

从很多意想不到的角度,揭示了超市里的秘密

注意,纪录片所描述的内容,全都是英国的情形。

可不要对号入座。

我们权当看看腐朽资本主义国家的笑话…

提到超市里的商品,最先想到的就是水了。

纯净透明的饮用水,还能有什么猫腻?

在英国,瓶装水的平均价格是自来水的五百倍

可水质,甚至还不如自来水。

节目组随机挑选了五种瓶装水,和伦敦的自来水。

测试结果表明,不仅细菌数量,瓶装水要明显高于自来水。

就连微塑料含量,也是瓶装水更胜一筹。

数十年来,塑料的大量应用与废弃,就像制造了一个定时炸弹。

最终反噬到了人类自身。

纽约州立大学2018年的一项研究指出,超过90%的塑料瓶装水都含有塑料微粒。

消费者花了数百倍于自来水的价格购买瓶装水,为的无非就是喝到更健康、更干净的水。

结果却适得其反。

至于商家大力营销的那些有益身体的矿物质,完全是个噱头。

以钾含量为例。

我们喝一百四十升的矿泉水,才能摄取吃一根香蕉就能获得的钾

真的是“微”不足道。

包装过产品容易做手脚,那鱼肉蔬果,这些直接来自农林海洋的食物,总不可能有坑了吧?

就说鱼肉。

大家上超市买鱼,多半是冲着新鲜。

但实验人员通过检测一批同一时间上市的鳕鱼,发现,样品中有30%已经变质,不能售卖。

20%刚刚符合销售标准。

但必须当天就吃,放到第二天,同样变质。

最吃惊的是,样品中得分最高的鱼肉,也已经被捕上岸十到十二天了。

距离消费者想象中刚捕捞上岸一到三天,着实有着不小的差距。

这新片揭露的超市真相,看得我脊背发凉

这些鱼肉,名义上是生鲜食品,实际上大多经过解冻。

从处理、运输到分销,已经花费了太长时间。

虽然在许多消费者的认知中,冷冻鱼肉比不上生鲜鱼肉。

但其实鱼肉专家个人的选择是,直接买冷冻鱼肉。

因为捕捞后就在船上冷冻的鱼肉,能被更好锁住鲜味。

也避免了在不完善的冷链中变质的可能。

相比肉类,蔬菜水果,也没好到哪里去。

有调查显示,在英国,60-70%的蔬果都含有杀虫剂

并且杀虫剂的用量一直在增加。

增幅夸张到,1990年,一颗马铃薯平均“只会”被喷洒12次杀虫剂。

到2016年,则狂飙到了32次

虽然有学者认为,以我们食入的杀虫剂用量,还远不到需要担心的地步。

毕竟一杯咖啡中的毒素,就比一个人一整年会吃到的杀虫剂残留还要多。

但他无法解释,当一种蔬果被喷洒超过三十种杀虫剂时,这些化合物会如何相互作用?

纪录片找到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通过在老鼠身上的测试,专家发现,单一杀虫剂并不会对老鼠产生什么影响。

可混合了几种杀虫剂后,公鼠的性发育就变得雌性化了

对仓鼠细胞进行深入研究,还能发现混合杀虫剂造成了细胞层面的基因损坏。

所以说,虽然单一农药的安全用量受到了法律的严格限制。

但它们混合后产生的效果,法律在这块的管制却还是空白。

听起来似乎很可怕,连蔬菜水果都不安全了。

可相较超市里的超加工食品而言,还是小巫见大巫。

大家可能都有注意到,现在的超加工食品越来越多了。

因为价格便宜、耐存放、方便,并且好吃。

超加工食品越来越受大众青睐。

随便翻看一盒蛋糕的配方表,可以看到一行又一行,不知道如何发音的食品添加剂。

它们都有什么用处呢?

乳化剂,使食物更好地融合;

抗氧化剂,防止食物变色;

光泽添加剂,让食物更有光泽。

发现没有?

都是些让食品更诱人、更好卖的添加剂。

普通一个披萨,在家制作只需要五六种食材

包括奶酪、面粉、番茄酱、辣香肠等。

超市贩售的同种披萨,却用到了二十多种原料

多出来的那些,当然都是乳化剂、瓜尔胶等化学添加成分。

它们的作用,就是让批量生产的披萨,制作得更快、更便宜。

可以确定的是,这样一份超加工食品,没有任何营养成分。

有的只是纯粹的卡路里

难以确定的是,如此之多的添加剂被吃进身体后,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虽然官方说法是,这些添加剂都是安全的。

短时间的少量食用,不会有危害。

但事实上,科学家还没有就这个议题进行足够长时间的研究。

所谓“安全”的结论,在业内还没有得到百分百的承认。

除了上面揭秘的食品安全问题,纪录片还介绍了超市的各种营销方法。

像是钻监管空子,添加“纯天然”“健康”“有益”等各种不加验证的标签。

或者利用消费者的焦虑心理,将与白砂糖大同小异的各种替代糖,包装成健康食品。

然后卖出数倍的价格。

种种神操作,令人大开眼界。

真的难以想象,在管理已经十分严格的超市里,都上演着这些跌破眼镜的行业内幕。

我们日常的外卖、街边的小吃,还有多少是值得信任的。

又有多少是营销出来的假象。

不过在指责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之前,还有一种声音不能被忽视。

那就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享乐主义派。

人类真的需要活那么久吗?”,是他们对外界发出的潇洒反问。

某种程度上,这种思想刚好可以解释,为什么超加工食品会大受欢迎,为什么蔬果被喷洒那么多杀虫剂也少有人在意。

因为人类就是一群短视、贪婪又热衷享乐的四足动物啊

杀虫剂、食品添加剂,虽然是少数专家发明的。

但消费那些产品,却是消费者自主选择的。

世界会是今天这个世界,是我们每个人日复一日用实际行动投票表决的。

既然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那就但愿求仁得仁。

在各种疾病找上门之前,把本活够。

只是香玉觉得。

不管现实如何残酷,我们都有了解真相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