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选都会后悔”《繁花》的瑕疵与遗憾,23年前王家卫就说透了

2024-01-15     华俊竹

原标题:“怎么选都会后悔”《繁花》的瑕疵与遗憾,23年前王家卫就说透了

大结局之后,增加到18万人次的打星,让跨年大剧《繁花》的评分,从开分的8.1分,涨到了8.3分。

好不好看,每一个阿姆雷特都有自己的看法。

但40多个广告植入,足以让王家卫这部首次试水的“超长电影”,获得各方的认可,为未来国剧,竖起一座足以载入影史的光影丰碑。

大概是首次拉长到15倍,30集的体量,即便资深如王家卫,辛苦了6、7年也还是留下了不少瑕疵与遗憾。

比如被许多影迷诟病的注水严重,严格的觉得要掐头4集,去尾6集,宽容点的也觉得最后MV似的一集真的是发大水了。

比如选角上的颠覆,胡歌、唐嫣等表现出来的气质,相比梁朝伟、张曼玉给人的微妙氛围,太不“墨镜王”了,幸而在《繁花》里,两人用演技和恰到好处的剧本适配度,让大众接受。

比如,加量到15倍之后,赖以支撑王家卫输出的“王氏美学”,就被稀释得只能用加入“大杂烩”,来填充需要处处受制、时时删减的改编剧本。

其实一直以来,王家卫所擅长的,或者说他唯一“拍出来”的,只有“情”这个极其鲜明但狭小的点。

在他眼里,这世界所有一切,都可以用“情”去解释,而这也是让李安尤其嫉妒,昆汀特别着迷的特质。

但也因这种特质,让他的表达很受局限,95-100分钟才可能是刚好的舒适区,多了只能“灌水”。

就像《繁花》会随着播出的时长,而越发被诟病、挑刺和感到遗憾一样,越是丰富的蓝本,取舍越是难。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

于是,30集这种厚度,就只能用严苛的光影和镜头语言,为大众带去“类观影”的体验感,而非兴致勃勃的讨论故事的分享欲了,简称“矫情”

毕竟时刻被各方“怼”到只能用三年时间去拍,对王家卫这个“磨人精”来说,太仓促了。

当年一部《阿飞正传》都耗了六十多万尺胶片;

一个擦地的动作(感觉),就“磨”地刘嘉玲来回拍了20多遍;

可能不到一秒的低头,张学友就得反复去“低”60多次......

可想而知,《繁花》的匆忙呈现,必定遍布瑕疵,充满遗憾。

幸而,早在23年前,王家卫就用《花样年华》,奠定了他创作从初期到成熟的分水岭,完成了“自我”“小我”)的成型,影响至今。

换句话说,早在23年前,王家卫就完成了“自我”,说透了(剧透)往后的所有作品。

恰逢千禧,遇到刘以鬯的《对倒》,王家卫剪出了98分钟的《花样年华》。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

正如原著精巧的一正一负的双联邮票式结构,这两句足以封神的台词,奇迹般地赋予这个原本单薄到,可以简单用“擦身而过”四字概括的故事,经久不衰的独特灵魂。

以至于被某些影迷调侃这是一部“超长旗袍走秀”

其实多年不重温的话,故事讲什么是不记得的。

但只要提起《花样年华》这个片名,就一定会立刻在眼前浮现风姿绰约张曼玉婷婷袅袅向你走来的美景。

那种“艳”在骨不在皮,举手投足皆是风情

穿的是不同旗袍,演的是苏丽珍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外显变幻。

作为成熟的分水岭之作,王家卫把“情”讲得更具体了。

准确地说是搁置了从前讲男与女、男与男、女与女的性别之间的“情”,延伸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

直到最新的《繁花》依旧围绕这个23年前就说透了的主题。

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情”,是尤其需要看时机实情世情的。

就像张爱玲说的: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时机太重要了。

苏丽珍和周慕云两人的相遇,正是一起踩中了刚好的时机,在最难堪的状态里相遇,就不会仅靠想象去对对方报以过分的期待。

沮丧与沮丧相对,便可以很自然地靠着对方肩头尽情哭泣。

脆弱与脆弱碰撞,相互理解和取暖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唯一选择。

人是有“动物性”的,会有一时冲动太正常不过,但刹那不会永恒。

相遇之后的相交,实情就会取代时机,成为支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那年的上海,繁华不属于苏丽珍和周慕云,唯有那忽明忽暗的路灯,时晴时雨的巷口,才是他们偶然偷欢的地盘。

三段“偷欢”,他们都曾真诚地去尝试进入,试图去确认,好说服自己去接受,去突破。

可惜,想改变的过去无法改变必然被束缚的现在,和不敢轻易肩负的未来,就是隔在他们之间难以逾越的天堑。

爱人出轨的事实需要面对,对对方生出情愫的现实需要做出决定。

不同人之间的“情”,是不同的。

苏丽珍有独属于自己的纠结,周慕云也有独属于自己的拉扯。

理性与感性,博弈起来,复杂程度远远超过纯粹的实情,如此才会让无数人拿得起,放不下。

王家卫在这里的终于升华了之前“三部曲”里,狭窄到仅限于性别之间的“情”,开始把再现实不过的世情,放在重要的位置。

都说人成熟的标志,是承认自己的平凡。

被突然断绝,写下省略号的1966年,是王家卫特意留下的缺憾。

始终被时代束缚,无法冲破桎梏的半新半旧男女,终究在看时“自由”的婚姻面前,败给了自己。

挣扎在旧观念与新冲击里的人呀,依旧是群居动物。

不是懦弱,是最终还是承认了自己的平凡。

世情随着经济的腾飞而越发凶猛,特立独行需要的负重,他们都很明白自己根本无法承受。

爱情的道路,

总是这么迂回曲折的。

于是最后,他们还是分离了。

“庸生”或许永远见不到周慕云。

(PS:其实未删减版里,周慕云与苏丽珍和庸生在柬埔寨有过重逢,可成熟后的“王氏美学”里是不可能有圆满的,有缺憾,才是《花样年华》。)

萧伯纳有句大概永远不过时的经典“嘲讽”:

想结婚就结婚,想单身就单身,反正到最后你都会后悔。

放在苏丽珍和周慕云身上,大概就是“怎么选都会后悔”。

为什么?

因为人性不可控,人心太复杂。

即使我们去相信人性,不要相信人心,也依旧难以把控一切。

短暂的相交,可以上头,可以不顾一切,只依靠激情去支撑。

可一旦转瞬即逝的激情燃烧殆尽后,考验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底色契合程度,和风险选择偏好了。

那个年代表面上疯狂,内里却还是一套旧道德。

出轨的或许并不真的欣喜,因为社会道德始终会时刻高悬,无法忽视;

而或出于报复欲的原本受害者,也会在“假戏真做”之后,同样陷于道德的负罪。

当周慕云真诚地说出:“结了婚就不一样,很多事情,一个人做不了主。”时,既是把选择权交出去,也是在潜意识里退缩。

而苏丽珍平静回答:“要是现在还没有结婚......我以前都没有想到婚姻是这样复杂。”时,她又把选择权踢回去。

最终,谁都没有进一步的勇气。

“爱”是藏不住的,但“情”可以。

房东孙太的隐晦提醒,周围人八卦的好奇眼神,都让本性传统的苏丽珍,根本提不起破釜沉舟的决然。

大家都是平凡的,普通人的一生,就应该群聚,抱团而生。

“爱情”太过不可控,在确定无法掌控之后,留给她和他的只有“回去”这一条路。

至于点睛之笔那两句。

周慕云强调的“跟”,是一种主从依附,握在手里的两张票,现在是代表“我可以养你”。

而苏丽珍重视的“带”,则是平等的相互扶持,握在手里早已买好的票,是告诉他我足以与你并肩。

很显然,此时的他们并不同频。

结局只能是“错过”

看到有人看完《花样年华》是这么感慨的:

“如果圆满了,我会微笑,但会叹息。而现在,我叹息了,却会长久地欣喜和铭记。”

是呀,后来,还是苏丽珍先看清,为自己选择了不会后悔的结局。

以至于第二次在新加坡时,主动提前结束了这场“游戏”。

就像《廊桥遗梦》里,最后主动选择回家的弗朗西斯卡,或许女人更依赖自己的第六感?

“爱是很难捉摸的,它的神秘是纯正和纯粹的...如果真能厮守,感觉反而会消失。”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其实人性的本质还是月满则亏,圆满的结局,不见得未来会永远幸福下去。

反而是带着遗憾的缺憾,有着意难平的瑕疵,才让人永远铭记。

不然后来在《2046》里的周慕云,如何能一生不忘。

98分钟,让王家卫给出了最舒适的结局,让周慕云站在苏丽珍的门口,迟迟没有敲门。

戛然而止,恰到好处。

我们终其一生,会“错过”无数人,需要学会的就是如何面对。

从此人间烟花璀璨,四海长明,万家灯火。

于我皆是,虚妄一场。

这就是结局早已写在开头的《花样年华》。

这就是23年前王家卫就说透的《繁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9aba8cb7778ad19aa834cb90966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