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少人在上学的时候都有过这种经历:上课到一半突然来了尿意,但距离下课铃还有很长时间,只能忍着尴尬举手示意老师。或者出门在外,突然感觉憋不住了,急匆匆的去找方便的地方,但屋漏偏逢连夜雨,附近还真没有公共厕所,只能继续忍耐煎熬。好不容易找到了厕所,结果所有的位置都已经有人用了,没办法,还得咬牙继续憋。
人只要活着就离不开吃喝拉撒睡,别的方面都好说,唯独上厕所这个话题略显尴尬。这也不难理解,说起上厕所,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都是肮脏的环境或者刺鼻的气味,在卫生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更是令人难堪。
一、人有三急,古代人的应对方式
简单朴素但方便
排泄是绝大多数生物的必要行为,我们人也是动物的一种,在上厕所这方面,最早的人类可能和动物一样:就地解决。在最早的时候,我们人类的祖先猿人大概就是这样的,在猿人演化为智人之后,智人在排泄这件事上表现出了更高级的行为模式:虽然也是就地解决,但是在事前会先挖个坑,事后会掩埋。除此之外,智人已经懂得在自己的族群生活栖息的区域之外排泄。
这种行为和一些动物表现出了相似性,动物的嗅觉敏锐,掠食性的食肉动物更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因此排泄的尿液和粪便的气味很容易引起动物的注意,从而遭到猛兽的袭击。动物掩埋粪便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留下的气味,从而躲避捕食,早期的智人尽管已经不再畏惧猛兽的尖牙利爪,但仍然会尽量避免和它们交锋,因此远离聚落,事后掩埋痕迹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厕所这一概念的出现
在原始部落发展出文明形成了社会之后,上厕所这件事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发生了变化。原始人根本就没有“厕所”这个独立的功能性建筑的概念,都是荒郊野岭随便在哪都能解决。
二、古代厕所都有什么样式?
传统的旱厕
古代人上厕所和现代人区别不大,除了马桶和蹲坑,就是夜壶。要说区别可能就是现代人有抽水系统来处理污物,古人只能用旱厕。即使是现代在条件比较差的乡下没有抽水系统,人还是得老老实实的用旱厕。至于夜壶尿壶,古今中外基本上都没什么区别,随便一个什么容器,管他是金属的还是陶瓷的也好,只要能用就行,毕竟如厕的工具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便捷。
不过,古人使用的旱厕样式倒是发生过多次改变,最早的厕所基本上就是一个蹲坑和一个洞,周围用石头或者木头围起来以避免被人看见。
显然,这种厕所是没什么干净卫生的可能性,脏臭是必然的,不过古人后来转念一想,反正旱厕无法避免脏臭,不如直接把厕所修建在猪圈的上面,这样一来气味还是难闻,但起码排泄出的污物会直接进入猪圈里,猪圈本来就是臭烘烘的,放在一起也无所谓是什么味道了。
这种厕所被古人称为圂,中国人受其影响很深,一直到上世纪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落后的乡村仍然在使用这种直接建造在猪圈上的厕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厕所的样式又发生了改变,一个巨大的容器放在深坑里,上面用两根木头搭成用来蹲着的落脚点。这比随便刨个坑就当厕所确实是进步了不少,固定的容器易于倾倒和打扫,容器收集到的粪便也可以用于耕种施肥。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比起奴隶社会有了显著的提高,农业生产是社会的重中之重,因此这种既可以为人提供方便,又可以收集肥料的厕所很受欢迎。
但这种厕所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只有两根木头支撑的蹲坑容易断裂,而下面的粪坑又深,万一不慎跌落,沾上污物事小,人有生命危险事大。历史记载晋国的晋景公就是因为上厕所的时候不幸掉进了粪坑里被淹死的,他也是历史上仅有的死于上厕所淹死的国君。
先秦之后,汉代的人开始重视上厕所的问题,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汉朝的社会阶级比起先秦有着显著的差距,不同于春秋战国时代人无论贵贱都使用相同的旱厕,汉朝的富人和贵族使用的厕所比平民更加豪华,贵族和富人的厕所不但条件好,还有侍从服务。
侍从不但会燃烧香料掩盖异味,事后还会伺候主人沐浴更衣,这也是我们现在说的卫生间或者洗手间的来源。就除了自己家里的厕所之外,汉朝开始修建公共厕所,而且分为男厕和女厕。
除此之外,汉朝人已经懂得解决厕所的脏和臭的问题,以前的旱厕是使用容器,汉代的厕所就开始用水冲来清除粪便了,可以说这和现代的厕所只差一个抽水系统和下水管道。汉朝人甚至懂得给厕所开天窗,修排气孔等通风设备来消散臭味,这同样是一大进步。
古代的公共卫生意识
在古代,厕所脏乱差是普遍现象,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香薰和专人的服侍,从容不迫的上个厕所,至于普通人只能解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问题。但就连最差的旱厕,在古代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的。
有房产和土地的平民可以在自己的家里修建厕所,但失去了土地也没有任何财产的人只能使用公共厕所,甚至就地解决。
流氓一词在古代其实是指两个意思,流指的是没有土地的人,泛称流民,而没有房产的人就被称为氓,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非常穷苦的社会底层,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
秦汉和宋的公共卫生发展
但官府也不是对此完全束手无策,早在秦汉的时候古人就有了公共卫生意识,如果有人乱扔垃圾,影响了公共卫生,就会被处罚在脸上刺字,以警告别人。
在殷商时期,统治者的刑罚更重,如果被抓到扔垃圾或者随地大小便,就把人的手臂砍掉,这是非常残酷的惩罚,在酷刑和威慑之下,那个时代的人会刻意的注重维护城市的环境,起码大小便要在固定的场合。
后世的宋朝也很注重维护公共卫生,不但修建公共厕所以供人民方便,还专门设置了掏粪人这个职业来处理排泄物。
历史上不注重维护公共卫生的朝代留下过不少不光彩的黑历史,唐代魏征编写的《隋书》中曾经记载,长安城里的百姓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搞得一个国家的首都不但臭气熏天,甚至连城里的水都是咸的。大臣向皇帝进谏,皇帝也难以忍受刺鼻的异味,迫不得已竟然打算迁都。古代既没有洒水车也没有环卫工,如果居民不讲究的话,整个城市就会变成一个超大的露天垃圾场。
明朝的时候,北京的公共厕所也很少,文人甚至专门写了一首《坑厕赋》来抱怨北京满大街都是大小便,气味非常难闻。
清代早期公共厕所是收费制度,可想而知,绝大多数人为了省钱宁愿趁着没人的时候在街头随意大小便,根本不可能花钱上厕所,只有不缺钱的富人和贵族才会有点公共卫生道德。北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弥漫着难闻的异味,直到清朝晚期,官府禁止人民随地大小便,并且大量修建了免费的公共厕所,这一现象才开始好转。
尽管上厕所是一个可能会让人尴尬又难堪的话题,但人的日常生活确实离不开小小的厕所。
现代文明为我们提供的便利让厕所不止有解决生理需求这一个功能,抽水系统和排气系统的出现为我们解决了脏和臭这个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难题,古人尽管科技水平低,但也应对如厕问题拿出了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最合理最方便的方案。
我们现在看古代的厕所觉得简陋,肮脏,但正是这些简陋的土坑和水缸帮助古人解决了三急中的如厕问题。
参考资料:
《隋书》(唐,魏征)中华书局出版社,2020年版
《春秋左专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