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度是糖的60倍!以下食物“隐形糖”含量超标,3岁内的宝宝别碰
“嗜糖之害,甚过吸烟。”
“糖过量可毁全身。”
这两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糖”的出现,给大家味觉上的高潮,令人沉迷,最终又为之付出代价。
对于自控力差的孩子来说,更是难以抵抗住诱惑,一不小心吃太多,容易长蛀牙不说,肥胖、营养不良、骨质疏松等都可能接踵而至。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作为家长,只能忍痛制止,把家里的甜品都收走,日常也严格控制小朋友的吃糖量。可尽管如此,问题还是没能解决。这是为何呢?
专家提醒:或许你们只禁住了明面上的“糖”,忽视了那些“隐形糖”。
认清“隐形糖”!
简而言之,就是“人工后天添加在食物中的糖”,又被称之为“游离糖”。常见的“登场形式”为:果糖、蔗糖、葡萄糖等。
跟糖果和冰淇淋这些直接带着“糖”、“甜食”等字眼的食物不同,这类食物更善于隐藏,吃起来不是甜味,甚至冒充“低糖”或者“无糖”的名号,在外面为非作歹,谋得家长们的欢心。
实际上,它们的威力更猛,有些甜度甚至是糖的60倍,也正是令孩子们身体摄入糖分超标的祸首。
实际上,它们的威力更猛,有些甜度甚至是糖的60倍,也正是令孩子们身体摄入糖分超标的祸首。
世卫组织(WHO)就曾提出建议:3岁以下的婴幼儿饮食中禁止添加游离糖。
新制定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也提到,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游离糖的摄入量,成人和儿童对游离糖的摄入量也需要降低至总能量的10%以内,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普通糖类对孩子所造成的伤害,例如开头所说的,加上对孩子注意力、大脑发育的损伤,“隐形糖”都包含。
而且它跟普通糖类更猛的一点是,“游离糖”被身体吸收的速度更快,这也就引起了体内代谢的大幅度波动,摄入得越多,波动就愈明显,进而导致慢性病的出现。
而且它跟普通糖类更猛的一点是,“游离糖”被身体吸收的速度更快,这也就引起了体内代谢的大幅度波动,摄入得越多,波动就愈明显,进而导致慢性病的出现。
如今有很多小孩年纪轻轻,就已经出现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有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这。
由此可见,隐形糖害人不浅,父母要学会甄别——
这类含“隐形糖”的食物,3岁以下的宝宝少碰
1、薯片、虾条、雪饼等膨化食品
虽然看着含油脂少,而且吃起来是”咸“的,感觉跟”甜“没啥关系。
实际上,它的含糖量可一点都不少,而且里面的淀粉经过糊化后会转化出更多的糖分,又缺乏能抑制血糖上升的膳食纤维如果孩子经常吃,不仅容易发胖,还可能影响身体对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耽误身体和智力的发育。
2、部分家常菜
糖是中国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调料,特别是南方地区,很多家常菜中都加了糖。
例如一份红烧肉,含糖量约为50克,一盘鱼香肉丝,含糖量为30克,再加上制作的调味酱汁中也藏着不少“隐形糖”,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是“糖炸弹”,3岁以下的小孩还是尽量少碰,3岁以上的也要注意频率。
另外,专家指出,并不是只有吃起来甜的食物才含糖,酸、辣、咸不同口味的食物,可能也会被隐形糖盯上,如果长期让孩子摄入,容易出现甜食综合征(情绪易激怒)。
3、饮料、奶茶、核桃粉、芝麻糊等速溶冲剂
这些其实都是“隐形糖”藏匿大户。
特别是饮料和奶茶,小孩子们简直爱不释手,但里面的糖分着实有些高,之前听说过这样一个说法,“喝一瓶饮料相当于吃了3~6勺糖”。
还有一些号称“无糖”、“低脂低卡”的饮料,里面的果糖含量也是超标的,果糖的甜度高达173,比葡萄糖(74)更高,而且它更易被孩子的身体吸收,所以让小孩子喝起来并没有太多的饱腹感,久之便会喝得更多。
长期“把饮料当水喝”影响孩子身体对其它营养素的吸收不说,还可能对肝部的代谢功能造成负担,导致他们的身体发育受到阻碍。
长期“把饮料当水喝”影响孩子身体对其它营养素的吸收不说,还可能对肝部的代谢功能造成负担,导致他们的身体发育受到阻碍。
那说了这么多,究竟该如何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隐形糖对孩子身体的伤害呢?
父母要学会下面这些“甄别手段”。
最直接的方式:看营养成分表
一看营养标签:
一般如果是买给孩子吃的,成分越简单越好,如果发现配方表中没有出现天然的水果或者奶的成分,可能说明里面的甜味来自“添加糖”,这时候就要警惕。
另外,要看配方表中如果含有“糖”或者“蜜”等字眼,也需要谨慎。
二看成分排名先后顺序:
也就是说,加入量越多的,在排序时也就放在越前面。如果你发现给孩子买的食物中,果糖、蔗糖、麦芽糊精、淀粉糖浆等排在前几名,就需要注意里面含有“隐形糖”,需要适量给孩子吃。
【总结】
当然,“限糖”、“减糖”不等于不吃糖,而是应当合理科学地吃糖。父母在这件事上也不要太过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