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史论140”汉族的民族结构(晋哀帝至恭帝时期第三篇)

2022-06-03   枫叶谈古今

原标题:“董元奔史论140”汉族的民族结构(晋哀帝至恭帝时期第三篇)

(插图:汉族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不仅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如今,居住在中国和海外的汉族人已超过十四亿人。

民族是指经过长期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具有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相近的生理特征,历史境遇、文化追求、语言习惯等文化特征的相对稳定的共同体。根据民族的定义可知,民族形成时期的自身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汉族也是如此。

这样的民族大融合在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其巅峰阶段就是东晋中后期,即晋哀帝至晋恭帝时期;第二次是在辽宋金元时期,其巅峰阶段是元代中期;第三次是清朝时期,其巅峰阶段是清朝后期。我们分别展开论述。

(插图:南北朝时期的汉族文化)

汉族的民族结构变化的第一个重要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早在东汉初年,侵扰中原文明千余年的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为了防止匈奴重新统一,汉光武帝特地腾出云中郡,把南匈奴南迁过来定居,东汉派兵驻扎在阴山南北特别是五原郡东部,以阻挡南北匈奴汇合。东汉朝廷给予南匈奴以一定的自治权,其居住区内没有汉族人,匈奴民族保持了其生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本色和独立性。

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主要精力用于对付南方的割据政权,为了永久解除来自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曹操把云中郡的匈奴人分散迁居到今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使他们跟汉族人杂居。固然此后直到两晋时期的许多匈奴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生理结构,但是还是有相当多的匈奴人跟汉人通婚,更重要的是,三国时期的匈奴人大都采用了汉姓,他们在文化上已逐渐融入汉族。

西晋时期,匈奴人趁“八王之乱”削弱晋室之际发动叛乱,以前赵、后赵等政权形式相继占领了中原地区,并与南迁的东晋长期对峙。对峙期间,为了有效管理中原地区,匈奴贵族效法汉族人的封建官制、军制、礼俗和经济模式,吸收大批汉族人做官和参军,在保证上层匈奴贵族血统的纯正之外,允许普通匈奴人与汉人杂居、通婚。

东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匈奴中原政权的衰败和部分匈奴人融合入汉族之中,北方的鲜卑人从蒙古高原越过长城,大批南下,一部分匈奴人与鲜卑人通婚、混血,一部分匈奴人远遁辽东。在这期间,鲜卑人效法中原王朝模式,在中原地区相继建立了诸燕、西秦、代、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大约十个割据政权,鲜卑人跟汉人杂居。为了吸收汉人文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全面推行汉人文字、服饰、耕作等文化,大行鲜卑族汉化之道,鼓励鲜卑人跟汉人通婚。南北朝末期,鲜卑人完全融合进汉族之中。当然,也有一部分没有充分汉化的鲜卑人迁徙到辽东或北归蒙古高原,迁徙到辽东的鲜卑人与早先迁徙到那里的匈奴人杂居、通婚,这些人成为后来契丹人的祖先;北归蒙古高原的鲜卑人与早先居住在那里的鲜卑人生活在一起,这些鲜卑人分裂成多个部落,他们是后来蒙古人的祖先。

(插图:蒙元时期的蒙汉混血儿)

汉族的民族结构变化的第二个重要时期——辽宋金元时期。

唐朝灭亡后,契丹人在东北建立起政权,并迅速向西、向南扩张,向西占领了蒙古人居住的蒙古高原南部,蒙古人成为被奴役民族,向南则推进到燕山南麓,燕云诸州。契丹后来把自己的政权改称辽,辽在统治区实行两套管理机构。北部居民以契丹人为主,汉人很少,辽实行的是游牧文化体制;辽河以南地区的居民以汉人为主,契丹人相对不多,辽实行的是中原文化体制。但是到了辽的后期,随着其统治重心逐渐南移,大批契丹人迁居南部,辽景宗遂全面推行包括农耕文明在内的汉族文化,允许契丹人跟汉人杂居、通婚。辽时期,后方靺鞨人逐渐兴起,为了避辽兴宗的讳,靺鞨人改称女真人。女真人迅速壮大,于收国元年(1115)建立金国,并与十年后灭辽。辽灭亡后,本来就居住在南部的契丹人继续留居燕云诸州,与汉人杂居、通婚;居住在北部的契丹人则向西迁徙,在蒙古高原西部和西域地区建立起西辽。西辽的契丹人后来参加蒙古人针对金国和南宋的战争,元朝建立后,这些契丹人散居在中国各地,逐渐融合进汉族。

金国的情形与辽国相似,金国起初实行针对北方女真人游牧区和南方汉人、契丹人、女真人杂居农耕区的两套管理体制,后期则全面实行汉化制度。金国的南部统治区达到淮河流域,其境内汉人远远多于辽国时期,因而女真人与汉人的通婚现象更加普遍。蒙元灭金后,早先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被蒙元朝廷视为女真人,而把生活在汉人聚居区的占女真人总数三分之二的女真人作为汉人对待,这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女真人的汉化进程。此外,蒙古人崛起之前是金国的受奴役民族,大批蒙古人在战争中随女真人南下江淮地区,与汉人杂居、通婚,元朝朝廷把这些蒙古人也认作汉人,这同样促进了这部分蒙古人的汉化进程。

蒙古人建立元朝,疆域空前扩大,辖区内民族众多,甚至包括来自欧洲和西亚的种族,这些少数民族大多跟汉人杂居,其中不乏通婚现象。元朝统治者也注意到维持蒙古民族血统的纯洁性,但是也只有继续居住在长城以北的蒙古人以及居住在中原地区的蒙古贵族不跟汉人通婚,大量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普通蒙古人则逐渐融入汉族之中。

(清末汉满混血儿)

汉族的民族结构变化的第三个重要时期——清朝时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古贵族被驱逐到蒙古高原。明朝后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的一部——建州女真崛起。建州女真建立后金政权,崇德元年(1636)改称大清,其族名在稍早前也改称满洲族,简称满族。

满族入主中原后,推行满汉有别制度,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满人跟汉人通婚,就连大清皇族都有这种现象。大清引以为豪的打败明军的主力部队八旗兵后来驻扎在京师,或轮戍中原各地。这些八旗兵享有朝廷给予的特权,生活优裕,到乾隆后期,八旗兵的儿孙们不再具备八旗兵原有的彪悍体格,也失去了八旗兵原有的血性。清末时,八旗兵上层人只沾沾自喜于其祖上的功绩,却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中成为逃兵或降卒。下层旗人有的离开本旗,跟汉人杂居,有的参加汉族大地主创建的新式军队,其中不乏跟汉人通婚者。

晚清时期,在汉族官僚逐渐掌握地方大权,并且不太愿意配合清廷内政外交的情形下,为了维护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大清政权,清廷大力宣扬满汉一家的观念。晚晴宣扬满汉一家不同于早先宣扬的满汉和睦,早先满是满,汉是汉,而晚晴的满汉一家则不禁止满汉通婚,慈禧太后甚至还以梁启超首倡的“中华民族”一词统称国内汉族、满族以及其他民族,而实际上早在嘉庆、道光时期普通满人就已分散居住在全国各地了,满汉通婚现象早就存在了。清朝灭亡后,为了自保,大批满族人隐姓埋名,采用汉姓,跟汉人杂居、通婚,这些满人逐渐汉化了,或者说“中华民族”化了。

说到“中华民族”概念。还在清朝临近灭亡之际,随着民族概念传入中国,梁启超正式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概念最初正是因应国内民族融合程度持续加深背景下“汉族”一词的狭隘性而提出的。当代,国内五十六个民族通称为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插图:满汉全席)

综上,汉族是在生理结构和文化结构开放的过程中在西汉前中期形成的,并在继续开放的过程中,经过数次国内民族大融合,继续发展演化其生理结构和文化结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主要融合了匈奴族和鲜卑族;辽宋金元时期,汉族主要融合了鲜卑族的后裔契丹族和蒙古族;清朝时期,汉族主要融合了满族。当然,历史上的其他重要民族比如突厥、柔然、羌等都程度不同的融合进汉族。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使用汉族这个概念的时候应该关注其开放的、历史上一路走来的结构特征,不应该刻舟求剑,当然,使用“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更准确。

董元奔史论(138)东晋的莲花谢了

董元奔试论(140)庚戌土断两般好

【编辑】董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