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药输出能力是衡量一件武器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尤其是火炮这种重火力装备,谁在单位时间里输出更多弹药覆盖目标,就能在战场上占据更多的优势。重迫击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陆战武器,它的弹药威力与同级别的榴弹炮差不多,不过单门火炮装填较慢,短时间火力爆发能力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奥地利NORICUM Maschinenbau und Handel GmbH公司提出了速射迫击炮概念,也就是开发一种可以快速射击的120毫米迫击炮系统,系统被命名为SM-4,SM是Salvo Mortar的缩写,意思是“齐射迫击炮”,4指的是一套系统拥有4门迫击炮。
设计师希望通过相对简单的结构达到目的,起初在乌尼莫克U1700L卡车上构建平台,制成一种轮式自行迫击炮。与一些其他开放式的自行迫击炮一样,SM-4系统其实是一个附加的配套设备。
4门120毫米迫击炮并排安装在一个由液压设备翻转的平台上,车辆机动的时候液压系统向上收起迫击炮,炮管平放在卡车车厢甲板上,展开后将底板触地吸收射击时的后坐力。4门迫击炮联动,俯仰射界在45°~79°,它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水平调整,调整范围共28°。
虽然这款自行式迫击炮拥有很高的机动性,能方便地用大型运输机空运,理论上可以同时发射4发炮弹,但它是失败的设计。迫击炮选择的是北约标准的120毫米重迫击炮,炮口装填,紧密排列的4门炮意味着多名装填手无法施展开来,炮弹的重量、尺寸也不允许1人同时为2门以上的炮装填弹药,如此一来多炮管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不过在持续射击的时候可以在不同炮管之间轮换着发射,有利于炮管降温;系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4门迫击炮联动,以2发或4发齐射的时候会产生不利震动,相互影响射击精度。
设计师随后建造了第二部SM-4,它的结构有所优化,例如液压缸的位置从系统的两侧改到了中间位置,有新的底座,系统被安装在履带式在载具上测试。新的系统在射击时稳定性更高一些,但并没有其他有价值的技术改动。
据说奥地利军方曾想用SM-4系统取代牵引式的M101 105毫米榴弹炮,这种火炮是1941年开始量产的火炮,在80年代已经落后了,最大射程不到12千米。SM-4系统的120毫米迫击炮采用25倍口径炮管,发射北约标准弹药,弹药最大射程约11.5千米,威力与105毫米榴弹炮差不多。
不过军队还是没有接受SM-4,原因主要在于它的装填方式,4门火炮都需要独立装填,这个过程完全靠人力完成,实际上根本无法发挥出4门迫击炮应有的火力输出效果,人们认为应该给这套系统设计一套可同时装填的装弹系统,这在成本上可能不太现实,目前有装弹机的迫击炮多选择后膛装填型号,例如瑞典的“阿莫斯”、苏联的“矢车菊”,SM-4的炮口装填系统开发起来可能在成本上偏高,背离了简单可靠的设计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