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颜值,还有什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魅力与人气?
要简妮我说, “言值”跟“颜值”几乎一样重要——
以选秀节目为例,当年有靠铿锵有力的“重新定义女团”狂吸粉丝,从而为自己打出一片天的王菊:
虽然没进火箭少女,但菊姐发展得很是不错
但换个方向,最近也有因为提出“是我站得还不够高吗”被大家吐槽的陈卓璇。
这种表述不仅引起争议败好感,而且还显得她有点没水平—— 要是站得高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姚明岂不是应该没有烦恼?
她在节目中吐槽,为什么还没有厂家找她合作,难道是自己站得还不够高?
不仅是选秀,普通人的魅力值,其实也跟“言值”息息相关——
比如,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羡慕那些讲起话来 条理分明又重点突出的人,显得能干又专业,听他们讲话简直如春风拂面:
比如蔡PD,就凭《青你2》的专业建议,口碑疯狂上涨
但轮到自己时,要么跟宋丹丹一样,不知道 说什么,也不知道 从何说起:
不过这里坦然承认自己不太懂,观感也不错
要么就跟郭敬明一样,虽然肚子里有点货,但说出来显得 很生硬,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还容易被诟病“掉书袋”“装厉害”:
郭敬明的发言特征跟章子怡点评很像,都是先抛出一个概念,但他解释得不太好
和那些说话有条理有水平,因此显厉害还吸好感的人比,“言值”低的人是在哪些地方陷入了误区?
想 提升自己的“言值”从而提升魅力,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有哪些 实用技巧?
很意外,上篇收到了很多好评,看来大家还是蛮关心这个问题的!
如果说上期更着重于分析问题,今天的下期则更注重 解决问题,娱乐性相对弱,但 干货性很强!
因这个问题苦恼的话,这期应该对你很有帮助哦!听简妮我来聊聊看吧!
01
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越求知越焦虑?
照顾下没有看过上期的读者,稍微回顾一下聊过的内容:
我们的认知水平,可以分为几个层级,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应用题、论文题来理解。
当我们了解不多时,往往只有“选择题”水平,只知道好或不好的方向,但说不出具体:
比如黄子韬这段,就只是说选手表演得不够好,但说不出更具体的了。
相比之下,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详细地说明具体 哪里好哪里不好,达到“简答题”水准,也因此显得更有水平:
相对黄子韬上面的点评,鹿晗的就要具体很多,也显得更专业
而要答好应用题,需要 对症下药解决具体问题。要进化到论文题,则需要总结归纳, 提取出普适原则——
大概是这样一个感觉
简单来说,浅层了解只能让我们粗略地感受到好不好,但只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让我们知道 哪里好哪里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如何改进等等重要层面。
但另一个可能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可是,我为什么要知道得那么深呢?
这个时代的经典问题之一,是“知道很多道理,但还过不好这一生”,甚至, 越求知越焦虑的也大有人在——哪里出了问题?
我当年还回答过这道题,哈哈哈
拿吃东西做比喻,如果说 浅层了解是“发现食物”,那么其后的 记忆、理解、应用、总结等环节,则像是吃进、咀嚼、消化、身体获得养分等过程。
而就像吃东西一样,光“看到食物”是不够的,你得“吃”得“嚼”得“消化”,才能“获取养分”滋养身体——
学以致用,如果学得不够,就没法好好用
知道很多道理,就像是看到很多食物,但若没有真的吃嚼消化,就没有办法应用,无法为生活提供养分,自然过不好这一生。
章子怡虽然说的就是一个点(情感爆发戏看不到脸),但说得很透,也很好运用——说明深入理解了
而越求知越焦虑,核心也正是如此:
由于求知并未改善实践,因此依然焦虑,但以为问题出在知道得不够多,结果更努力“知道”——就像消化系统有问题,但却求助于胡吃海塞,效果自然不好。
简单来说,很多人之所以说得不够好甚至做得不够好,在简妮我看来,问题都出在 理解得不够深,而非 知道得不够多。
郭敬明这里提出了“要对表演有审美”,但没有很好地说明和应用,效果就不如上面的章子怡——个人认为是他想得还不够透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让自己理解得更深入,表述得更有条理呢?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前面的图标中,标红了一个关键词,“ 体系化”——
这类词这几年很多人说,也被称为“思维框架”“思维模型”等,但大体讲的是一类东西,对我们消化和应用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这么说?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陈凯歌在分析《长安十二时辰》里一场戏的点评
上期提过,陈导点评非常 头头是道,显得渊博又实际,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效果?
以上面的点评为例,一场戏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场戏,但陈导迅速地把它代入一个“ 模型”——痴心女子负心汉。
而在代入模型后,这场戏的 主次关系和人物作用就不言而喻:戏在谁身上,谁在这场戏中起怎样的作用,跟着经典模型走就行。
不仅如此,《长安》的这场戏中,还多出了一个张小敬的角色,算是对经典模型的变化——
陈导依旧是按 “戏在谁身上”“他在这场戏中起怎样的作用”的模型去思考,迅速找到要点:
说他这里是人性的观察者,其实起到一种讽刺的作用,再落实到他应该用怎样的表情去看这个痴心女子,是从大到小
发现了吗? 想要把一个问题想深想透,往往不能局限于单个问题,而要思考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
而与其说很多人的问题在于“不会答”,不如说,问题更在一开始就 “不会问”:不仅缺乏思考方向,也没有分析体系可参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体系的重要性。
简婆卖瓜的说,我还经常被夸说话有逻辑,其实不是胜在我读书多,而是我思维比较有体系性
为什么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在简妮我看来,原因之一我们的教育中,常喜欢讲 “不务正业”:
比如,很多家长不准小孩看课外书,觉得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
但如果从思维体系理解, 无论哪个领域的书,只要有较好逻辑和体系,都可以帮助我们锻炼理解思维能力,从而“一通百通”。
当然,看信息也很有价值的课内书更有效率——问题是,没热情啊!
很多人的问题就是, 想研究的家长不给研究,家长要研究的又不想研究。没有研究思考的丰富经验,思维体系自然很难建立——吃中餐吃西餐先别太挑,把消化能力建立好最重要。
而第二个原因说出来有点得罪人:有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 想让你没有思维能力,方便自己获利。
这个是段子,但确实也很现实
简单来讲,大家都看过这样的鸡汤,A初始条件非常糟糕,但是一直很努力,最后终于升职加薪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问题出在哪?努力不对吗?努力当然没问题,但是不是只要努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呢?
当然不是。
事实上,我们所接触到的叙事和分析,很多都 被刻意简化过,让我们觉得,仿佛只要做到一点,就可以达到目的——从努力就可成功,到眼越大越美,都是这种 思考偷懒的表现。
这种言论,跟上面的努力能解决一切问题一样,显示思维能力不足
而如果你很能触类旁通,会发现现在我们身边也都是这种 简单粗暴型言论:
不是粉就是黑,不是好话就是坏话,男的动不动就渣男,女的动不动就绿茶——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分析,水平只够做选择题。
可人性是复杂的啊!如果渣男和绿茶就能说明所有问题,那红楼梦和网文的区别是什么?
而这种认知方法的可怕之处在于,第一你会非常快捷地 以为自己懂了(努力很重要?我get了!),不会花更多精力去深入思考;第二这种程度的了解,绝对 无法很好地指导实践——
简单例子,关于X尔,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他们 以质量为重,一开始砸冰箱的例子吧:
据说一开始工人不上心,张瑞敏就让人把不合标准的冰箱都砸了,以示自己注重质量的决心
看多了这种鸡汤,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跟成功只差一个做CEO的机会——
但事实呢?简妮我的个人观点是, 任何一件事深入思考其实都复杂(但如果你非常懂,你可以化繁为简),不仅影响因素多,而且还会互相影响,还要考虑环境影响等等。
具体说来,如果你是CEO,你可能要面对,X1%质量需要Y1%成本Z1%风险A1收益 ,X2%质量需要Y2%成本U周期……这类让人一看就脑壳疼的 模型——只知道“质量很重要”,足够你做判断吗?当然不够!
随手找了一个海尔优势分析,就有这么多因素,而且还很互相影响,这还没落实到具体数据,已经非常复杂
要落实到具体,要落实到解决问题,需要对点不断深入了解,仅仅知道方向,试图把模型简化成“越X就越XX”“只要X就可以了”是绝对不够的。
只有意识到 有效的模型必然不会太简单,刻意避免简单粗暴的选择题式回答,才能让你真正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建立分析体系——
02
为什么你总是没东西好说?
因为你问题就没问对
上面关于体系的描述,可能让你有了一些感觉,但还抓不住,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看:
之前被读者问过“如何面对他人评价”,对很多人来说,答案或是或非。
大概这样
但如果你同意我在第一部分说的观点, 任何事的有效模型都较复杂,那么,我们可以尝试不用是或否来简单回答这个问题——
虽然听起来像废话,但新答案起码给了你不一刀切的思路
具体说来,如何面对他人评价? 不要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而先尝试问自己更多问题——
他人是谁?有水平吗?对我们影响大吗?他人的评价是什么?准确吗?真实吗?有道理吗?会对我们有影响吗?
比起回答问题,不如先从各个角度问自己更多问题
发现了吗?鸡汤型的描述,往往是抽象的,场景极度简化的,很少告诉你如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如果要落实到表述和实践,你需要非常具体——最好想清楚 每种情况、每种因素、因素间影响因素,而不要试图给一种非此即彼、无论证、无分析的答案。
当然,我能理解很多人的心情——我靠,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居然给我搞出这么多?这也太麻烦了吧!我头都大了!
但怎么说呢,当你试图用是/否去回答问题时,你永远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也谈不上思考和解决,想法也一会一个样—— 感觉自己懂了,但实际上过不好这一生。
用下面这个模型表示,这种状态处在愚昧之巅,这个阶段很爽,但也很容易成为优质韭菜
当你刚开始真的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构造一个 更复杂的模型时,可能会觉得非常头大:太复杂了吧 (绝望之谷)!
但只要你建立起思维模型,再有人对你评价,你就可以迅速地 代入这个模型,得到结果:
他是一个不重要的人,这个评价既不准确也不真诚,对我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我固然可以跟他争论,但恐怕不会有好结果,算算花的时间,完全不值得—— 快速得到条理分明的实用答案,且心平气和,达到开悟之坡。
上面这段有点枯燥,我们还是用陈导的例子来说明:
下面是他对《我想有个家》这段演出的评价,大概剧情是炎亚纶扮演的流浪歌手需要买房女朋友才愿意结婚,老板为了成全他们,亏本卖房自己倒闭,听陈导如何分析:
他这样分析炎亚纶
如果从 “问问题”的方向去考虑,陈导问自己的问题,显然不是炎亚纶表演得好不好 (是/否),而是 “人物是怎样的背景”、“怎样的性格”,“应该有怎样的表现”这一系列问题。
而只要理解了这个 框架,再去看剧中的台词和动作,要怎么做就一目了然:
这个动作的感情是什么,对剧情的意义是什么
类似的,分析女朋友的角色时,他依然是从 “性格”“背景”“对剧情的作用”来分析:
每一段表演,其实都可以用这个模板去分析
而简妮我最喜欢的是最后这段,对中介老板的性格心态分析:
没有单纯说他是个好人,而是很准确地 捕捉到了他的矛盾——一个脸谱化的好人会让人觉得假,正因为看到他的艰难,才更容易感受到他的牺牲有多不容易,也才更容易感动。
他固然有自己的梦想,有很强的动机去实现自己,但最后还是选择成全了别人的梦想
而更妙的是,陈导很懂剧情,但绝不局限于剧情本身,而会上升到 整部戏的价值点:
我很喜欢这句,即使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也可以做当代的豪侠
从“体系”的角度去看陈导的发言,会发现他之所以头头是道,是因为他的 思维体系非常完善——你按他的分析模型,也能显得条理分明。
另一则常见的评论,是“为什么简妮你可以 看出那么多的模型,我却什么都看不出来?”
这当然不是因为我比较聪明,而是因为,我在分析的时候,不仅看结论,更看过程;不仅看文字,更看 整个文字的结构——
这里祭出我觉得所有人都能看懂,又很有逻辑结构的套装吧!不会有人觉得我打广告吧?
什么叫“看文字的结构”呢?
一般来说,课本特别是高中政治课本,写的时候,逻辑和结构是极度严密的,比如下面这段: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这段,别睡着啊
乍一看,很多人的感觉是,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要背好难啊——但如果你 理解了结构,这句话2分钟就能背,而且不会忘。
什么结构呢?这段话其实分成 三部分:树立权利意识、树立义务意识、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权利意识是针对自己的,要珍惜,具体怎么珍惜呢?自己要依法,也要尊重别人。类似的,义务得自觉,不仅有宪法也有法律义务……
篇幅问题,我做成思维导图形式了,对应的词都用【】标明。另,有没有注意到国家、社会、公民也是按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发现了吗?字还是那些字,但是 把结构和关键词拆出来后,就很容易理解每句话是跟哪里对应的,关键词又是什么——会好理解和好背很多。
包括上面陈导的发言,虽然看似是很娱乐的内容,但如果你 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去看他每段话在回答哪方面的问题,就不难得到他的分析模型——
这样一来,下次同类问题出来,你就有很多好分析的,甚至自带条理,又怎么可能会没话说呢?
03
为什么你讲话
显得没条理没逻辑
解决了“没话说”的问题后,再来看看另一常见问题“说很多但没说到点子上”或“说得好乱显得没有逻辑”。
这次举一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有个女生被问到如何拿到互联网+创新创业三等奖时,是这样回答的:
在一个很尴尬还很耗时的互动后,她是这么说的
结果说了两句,就被评委打断了,说她说话没有重点,而且没有逻辑:
这里评委说得还是挺精准的
什么叫很乱没逻辑呢?
用形象的图画表达,有逻辑和没逻辑的差别,大概像下面这样:
左边就是乱而没逻辑,右边就是有逻辑还整齐
用图书馆书架做比喻,没逻辑的表述,要么是像左边没框架结构,要么是有架子但没书或有书没架子,要么就是该在A架子的书放到了B架子上等等……
像上面的女生,别人问她为什么能得三等奖,如果从结构来想,回答大概应该包括 “我做了什么项目”“解决了什么问题”“优点在哪”这三个“架子”。
评委后面的点评,也是说她需要说清楚这个方面
但回看女生的回答,介绍得像流水账不说,并没有说明“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自己的优点在哪”——压根就没有意识到需要这些架子。
而相比之下, “有架子没书”的问题则更隐蔽,但观感很像掉书袋,而且容易显得没逻辑——典型代表郭敬明。
他的点评真的太典型了!
用上期举过的这个例子,他点评仙剑三人组表演时,说他们的表演不能“逻辑自恰”,并给出了解释。
其实他形式上大体还是对的,有架子
而针对为什么他这么说,落实到具体的例子,他说的是林月如在李逍遥快死时还在聊天,不符合逻辑:
上期我讲了,我认为这里用不合逻辑比逻辑自恰好
上面的点评,问题在哪里?从“架子”的层面去分析:
如果我们要说表演逻辑不自洽,按郭导自己的解释,“一会一个样”,回答的架子是不是应该是 “一开始怎样”“现在怎样”“两者有矛盾,所以不自洽”?
但看郭敬明的表述,他省略了林月如的性格、人物关系、之前的状态(一开始怎样),直接说未婚夫快死了就在聊天(现在怎样)不符合逻辑——架子一开始是搭出来了,但没具体应用说明,就显得前言不搭后语。
如果单看这张,是不是觉得不符合正常逻辑,反而更通顺?
事实上,经典的回答框架有好几个,只要你意识到 “架子”的存在,然后挨个填满,要表述得有逻辑有条理,就一点不困难。
经典框架之一是下面这个,很适合用于分析概念:
我之前也在微博分享过,写论文经常也是这个逻辑
也不要以为用框架就一定很复杂,看蔡徐坤:
这个点评很经典
在短短一段点评中,他先是发现问题 “是什么”:气息不稳。
然后马上通过丰富的经验,得出 “为什么”气息不稳:因为拍了三下,三下都太用力。
之后马上针对原因,给出 “怎么办”:不要三下都太用力,二三下收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虽然看起来很短,但分析的很到位也很有逻辑
相比之下,再看被诟病掉书袋的郭导,他的另一段点评:
他批评刘雅瑟在《滚蛋吧肿瘤君》里的表演,说她对表演没有审美:
郭导书是一定看很多,但说话逻辑性真的有欠缺
发现问题了吗?虽然他说了很多,但并没有蔡徐坤那种水到渠成的流畅感——
他一开始说了 “是什么”,是因为演员没有审美——但他有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叫有审美呢?没有。
当然,我能理解他想表述的是,电影120分钟有高潮有低谷,不能一直高潮。那样 不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也显得表演过度夸张,演员也应该明白这类表演是不美的——
后半句是我加的,加上是不是顺一些了?因为补足了原来缺失的 “为什么”的部分。
而之后,他给出的建议是这样的:
演员不能凭本能,要设计表演
平心而论,他也给出了方向,要设计表演,但依然 不具体,哪里可以高,哪里可以低,应该怎么高,应该怎么低,都留白——并不利于理解和运用。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郭敬明点评cut,基本都是这类问题,要么架子搭起来但缺一块,要么该说的没说,要么A架子内容放到B架子上,给人摊子铺很大,最后又收不起来的感觉。
相比之下,再看陈凯歌的点评,这段《卧虎藏龙》也很经典:
他先是提出一个很细节的问题,罗小虎什么时候爱上玉娇龙的
继而提问人物动作的动机:
演员说是因为不想让玉娇龙死掉
而陈凯歌则质疑,作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如果没有喜欢,怎么会在意玉娇龙的死活:
胡先煦一脸“我没想过诶”的表情
也因此,情节在这里断掉了:
其实听完陈导的分析,不难理解罗小虎应该早喜欢玉娇龙了
虽然这段听起来技术含量没那么高,因为说的是具体的点,但依然 非常有逻辑——
这里可以套用另一个经典架构,(F)IRAC:
法学院的学生们应该很熟悉吧!
具体说来,先提出一个问题(Issue),然后提出这个问题的一般规律(Rule),继而把问题事实代入规律进行分析(Analysis),最终得出结论(Conclusion)——不需要严格按顺序。
比如上文陈导的点评,就先点出 问题在“情节断掉”,再暗点“人物动作应该符合人物心理”的 规律, 应用到罗小虎,他如果当时不喜欢玉娇龙,就不应该给她鸡吃,因此这里表演不符合人物心理的 结论——没多余的名词,但要说明的点基本都说明了,也没有废话。
而下面这段上期说过的,更是IRAC的典范,先是指出问题(Issue):
问题是你们各演各的,再点出原因,因为对人物不了解
前面说过,陈导分析戏往往不是针对一场戏,而是从人物的背景和性格(Rule)着手:
剧中人物的特质,他用诗人气质形象表达
结合人物之间的关系(Rule)完善分析(Analysis):
同时跟梅兰芳感情深厚
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以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情感来说,目前的表演问题在哪的结论(Conclusion):
人物很激情,感情很深厚,但表演得太内敛
发现了吗,相对于经常“前言不搭后语”的郭导,陈导虽然不会把一二三四和酷炫名词挂在嘴上,但他的表述永远很有逻辑, 每一句都在为特定结构服务,不缺不多,看着就特别舒服。
当然,要达到陈导这样的水平,基本需要海量的阅读量、思考量和输出量——
但本篇的内容和技巧,应该能帮你找到表达不佳的原因和提升方法,从而让自己一步步变厉害。
最后,特别感谢一下大家:在这个快餐阅读成主流的时代,你们对长篇大论的我总还是很包容,所以这期写得细一些,力求对大家有帮助——一起变厉害啊!
—回顾之前的“看脸识人”
—想看更多让语言表达更有结构?
从明星公关文看写作技巧 /干货 | 想上清华北大,不妨先学学这些方法
—想看更多高情商的语言表达?
和年度赢家学高情商技巧 / 从说话开始有魅力 / 如何说话能让别人觉得舒服? / 处世 | 三个实用沟通技巧 /沟通 | 会说话≠会聊天!如何变得会聊天 /慢读书 | 从这本书开始,做个真正的聪明人
商业合作/转载申请,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1dcsXIBiuFnsJQVbl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