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保长到底是干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呢?

2023-12-30   一画书画

原标题:民国时期的保长到底是干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呢?

电视剧《王保长》以李保田为主演,揭示了民国时期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保长。这引发了人们对民国时期保长的职责和地位的疑问。究竟民国时期的保长是什么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何种官职呢?在深入了解这个特殊群体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封建统治时期的保甲制度。

在古代,为了更好地控制民众,封建统治者实行了保甲制度,将五家为“伍”,十户为“保”,从而建立了对全国的严密掌控。然而,在民国初年,这一制度被废除。直到1931年,为了围剿工农红军,国民党重新实施了保甲制度。根据新的规定,10户为一个甲,10甲为一个保,实行联保连坐制度。保长在这一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权力异常巨大。

民国时期,每100户设立一个保办公处,聘请正副保长以及各方面的干事,包括民政、警卫、经济、文化等。保长相当于现今村级行政单位的村长,但其权力更为广泛。保长兼任保的国民兵队队长和保国民学校校长,形成了政、军、文“三位一体”的体制。他们负责行政、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实际上是自己辖区的土皇帝。

保长最初的职责之一是防止百姓支持工农红军。然而,到了抗战时期,保长的主要任务转变为抓壮丁。这体现了保甲制度根本上是为了通过联保连坐法将全国变成大囚笼,以便国民党更好地控制民众。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但也带来了百姓的疾苦。

保长通常由地方的地主、土豪、顽劣担任,尽管他们的工资很低,但通过滥用权力,剥削压迫百姓,牟取私利。在很大程度上,保长成为乡里的暴君,贪污腐化,公正的好保长凤毛麟角。

总的来说,电视剧《王保长》通过李保田的表演揭示了民国时期保长的特殊身份和复杂处境。保甲制度在实施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但也对百姓造成了压迫和苦难。保长的权力虽然庞大,但其滥用也使得他们成为乡里的暴君,影响了社会的公正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