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下的美国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18年,之后的10年里,即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颇有特色的年代。大战刚结束时,美国也经历过一段时期的萧条,主要是因为有成百万的军人退伍,使失业率剧增,还有战时兴旺发达的军火工业风光不再等等。但这些转瞬即逝,美国经济很快复苏并繁荣起来。从1923年到1929年间,美国的钢产量增长了近30%,发电量增长了近70%,许多工业部门,如汽车制造业、电影业、航空工业等,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像。
柯立芝繁荣
与经济急剧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段时间美国的政治日趋保守。威尔逊总统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由于包含建立国际联盟的内容,被认为与美国的宪法不符,1920年终于遭到参议院否决。这年也是美国的大选年,结果保守的共和党人取得了大胜,哈定入主白宫。
哈定政府的主要政策是提高关税,1921年时哈定就执行了所谓的“紧急关税”,此后更大幅度提高关税,几乎涵盖当时所有美国自己能够生产的工农业产品。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要世界其他地区,主要是欧洲的商品难以进入美国市场。为了宣传自己的政策,哈定决定到全国旅行演讲,向人民宣传其主张。1923年8月,他就在这次旅行途中病死哈定死后,他的副总统柯立芝继任。柯立芝1923年继位当上总统又在次年竞选成功,一直执政到1928年,在他当政的几年,美国历史上出现了少有的繁荣景象,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柯立芝的主要政策继承了哈定,一是继续实行高关税,二是限制移民。外交方面,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面临一系列挑战,由于参议院否决了《凡尔赛和约》,为了在法律上结束与同盟国之间的战争。1921年8月美国单独与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原同盟国签署了和约并得到了参议院的批准,后来还派了5名代表常驻国际联盟在瑞士日内瓦的总部。
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外交的另一件大事是主持华盛顿会议。会上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英、美、日、法、意之间主力舰的吨位数之比为5:5:3:1.75:1.75,且新造的主力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华盛顿会议另一项主要内容是限制各国的在华利益,并在1922年2月6日时签署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也就是《九国公约》。条约宣称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要求中国执行“门户开放”政策,使各国在华“机会均等”。通过这个条约,中国收回了一些被列强强占的租借地,例如日本同意把德国原来在山东的租借地交还中国,并且从山东撤军,中国还收回了胶济铁路,英法也同意将山东威海卫和广州湾交还中国。
华盛顿会议无疑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的召开标志着美国如今已经是与英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头号强国。
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是颇有意思的,与以前的美国社会迥然不同,其中最有意思的生活特色也许是禁酒令的实行了。19世纪中期,由于美国社会醉鬼日渐增多,美国开始兴起了民间禁酒运动,此后绵延不绝,影响越来越大,终于在20世纪初掀起大潮并取得了辉煌胜利,使美国国会在1919年1月29日通过了美国宪法第八修正案,即《全国禁酒令》,该令于次年正式生效,从此在美国生产、出售、饮用各种酒类成了非法。但这种矫枉过正的手法导致了大规模的私酒生产与销售,不久之后便形同虚设,受害的是老百姓,却让私酒贩子与腐败官员中饱私囊。到1933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二十一条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关于禁酒的第八修正案,美国的全国性禁酒便寿终正寝了。
经济危机中的列强
1928年,已经成为西方世界领头羊的美国举行了新一轮大选,共和党人胡佛继柯立芝当选总统。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突然袭击了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祸起美国
当此之时,美国正处在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举国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美国总统胡佛就在1929年3月的就职仪式上踌躇满志地向国民们宣称,“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1929年,美国的股市也一路狂飙,到了只要买到股票就能赚钱的程度,于是举国兴起了一阵疯狂的抢购股票风。巨量的国外资金特别是英国资金也大量流入美国抢购股票,使股票进一步极不合理地疯涨。然而,10月24日这天,股票突然暴跌,一泻千里。由于这一天正值星期四,因此历史上称这一天为“黑色星期四”。
到11月中旬,整个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全部有价证券贬值了一半!此后数年股市一直这么跌着,到1933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平均股价由每股约250美元下降到了约60美元,不及当初的1/4。股票下跌本身不过是数字的下降,可怕的是它背后隐藏着的一系列恶果。首先是企业与银行的破产,由于企业股票价格急剧下挫,使得原来许多企业的股票成为废纸一张,而持有这些股票的美国人也由小康之家甚至百万富翁变得一无所有。由于企业大批倒闭,原来银行的贷款也成了死账,于是留给银行的路也只有破产,危机期间美国共有约5000银行破产。与企业和银行的破产联系起来的是失业,到1933年时美国的失业数字达到约1500万,当时的就业人口大概不到5000万,这也就意味着全美有近13的工人失业!这一切结合在一起就是美国国家经济的全面衰退,到1933年,美国全国的钢铁产量比危机前下降了近90%,贸易总额下降了23以上,美国的国民收入1929年时约90美元,到1933年时只有约400亿乙美元,下降了一半以上。
美国面临如此重大的危机,这时候执政的胡佛与共和党人又是如何行事的呢?
罗斯福新政
经济危机爆发时,胡佛执政,他采取的各种措施根本没有产生效果,因此在1932年的大选中惨败,他的竞争对手民主党人罗斯福则大获全胜,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
罗斯福1882年出生在纽约的上流社会家庭,毕业于哈佛大学。1905年大学毕业时与同姓的远亲埃利诺·罗斯福结婚,她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侄女。1910年罗斯福进入政界,年仅28岁就成为州参议员,1913年威尔逊总统任命他为海军助理部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20年,不满40岁的罗斯福被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但这次选举民主党大败,共和党上台。
竞选失败后,罗斯福成为平民,他投入了商界,在一些企业中担任高级行政职务。1921年8月,罗斯福在加拿大的坎波贝洛岛上度假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袭击了他,导致他双腿瘫痪,从此终身必须靠轮椅行走。灾难并没有打垮罗斯福,他仍活跃于政界。7年之后,罗斯福再次参加竞选,结果他取得了奇迹般的胜利,成为纽约州州长。
这时候罗斯福已经名闻全美,成为最知名的政治家之一。1932年罗斯福被民主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并在大选中大胜胡佛,成为美国总统。上台伊始,罗斯福立即开始实施他在竟选时就承诺了的“新政”。
他整顿银行业,只批准那些财务状况相对较好的银行继续营业;他建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救济署并不是直接给穷人钱粮,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救济署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地方资源养护队,专门在各地从事植树造林与防汛工作。这项工作不但使失业的年轻人不致挨饿,而且能够使他们为国家作出贡献。他又敦促国会拨款数十亿美元专门用来大搞公共工程建设,建筑了大批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缓和了失业问题。
这些新政措施为美国摆脱经济危机作出了莫大贡献,到1934年秋,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次年所有经济指标都开始稳步上升,1933年时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400亿美元多一点,到1939年时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1933年时美国的失业人数高达1500万,到1939年时只有约800万。总之,通过罗斯福的新政,美国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由于成功地帮助美国摆脱了空前的经济危机,在1936年的大选中罗斯福又以高票当选,连任总统。
萧条的英国
1929年经济危机是从1930年开始影响英国的,1932年达到高峰1933年起高峰过去,英国经济就进入萧条期了。危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失业率升高、农业退步、贸易逆差加剧。1929年11月英国的失业人数为130万左右,第二年就上升了近一倍,达到250万,失业率近20%,1932年更达300余万,失业率超过14。危机发生后,由于廉价农产品大量涌人英国,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廉价农产品的倾销地,英国本土农业受到沉重打击,使本来就不发达的英国农业进一步萎缩。
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都拼命扩大出口,传统上对进口限制较少的英国就成了各国的商品倾销地,使英国的收支情况日益恶化,1931年时进出口贸易逆差达到1亿英镑。为了应对上面的情形,英国政府也大搞许多公共工程建设,并且放弃了一直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通过这些措施,经济危机得到了缓解,但总的说来,英国的经济状况自从大战结束后就一直比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惨,注定要退出一流强国的阵营。
混乱的法国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英国等都很快遭到冲击,但法国却没有这样。不但如此,法国在1929年、1930年两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最繁荣的年份,普通法国人兴高采烈地认为法国是“危机世界中的繁荣之岛”。
但到1930年11月,法国的危机开始了。危机开始的标志是一家大银行的破产,不久之后,许多其他银行和企业也纷纷破产,失业人口大增,物价猛跌又使生产急剧萎缩,资本输出与对外贸易均急挫。到1931年,工业各部门的生产下降近20%,失业人数达45万多,到1936年更达80余万。这一切的后果是,虽然法国的危机来得最慢,然而却最长。危机爆发后,法国的政坛也一片混乱,政府更替异常频繁,一届内阁通常只有几个月就下台。1932年5月的大选中,左派政觉一度取得优势,但面对经济危机仍束手无策,这使得极右翼的法西斯分子们乘虚而入。
这时候法西斯主义已经开始在欧洲盛行,法国国内也出现了这股逆流。1934年2月,法西斯分子们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法西斯分子的猖獗激起了法国人民的高度警惕,他们成立了国际反战委员会,欧洲各地的反法西斯志士们还在巴黎召开了欧洲反法西斯代表大会,有力地抑制了法国法西斯分子们的嚣张气焰。与此同时,法国所有左派政党也联合起来,组成了对抗法西斯的“人民阵线”,为首的是社会党领袖布卢姆。在1936年4月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中大胜,布卢姆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党人总理。
但布卢姆政府依旧不能解决法国正面临的经济危机,不久就垮台了,属于激进派的达拉第重新掌权,他采取措施使资方增加投资以刺激经济发展,终于使法国的经济开始有了起色。到1939年7月,法国的经济又大体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