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专注于婴幼儿睡眠问题及高需求宝宝的养育,每周1、3更新。未经授权转载必究,但欢迎大家转发。
我经常收到这样的留言:
- 宝宝月子里吃了睡睡了吃,天使得不得了,一出月子,晚上一个小时醒一次……
- 月子里婆婆超爱抱宝宝,这下好了,放不下了,必须抱睡……
- 为什么我家新生儿每天睡不够18个小时?是不是生病了?
宝宝是第一次做宝宝,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大家都在“新手期”,爸爸妈妈搞不懂宝宝为啥哭,宝宝也听不懂爸爸妈妈的碎碎念……这个磨合期真的就只能对牛弹琴了么?
为此,我总结了5个针对新生儿在睡眠方面的常见问题,希望可以帮新手爸妈更懂宝宝。
问题1:新生儿裹着不动好可怜,不穿襁褓行吗?
这个问题就跟你说,天气冷了,可我不喜欢穿秋裤行吗?一样,没有强制性答案,只有建设性意见——推荐大家从新生儿阶段就开始给宝宝裹襁褓,无论冬夏,无论天使睡渣。
主要基于这几个原因:
1、新生儿阶段普遍睡眠情况不错,但不代表会一直不错
很多新手爸妈都知道襁褓可以让宝宝睡得更好,但是他们并不认为从一开始就有必要使用。因为绝大部分的新生儿都是天使宝宝,他们每天睡眠时间很长、心智还没开发、情感需求也少、也没啥特别的爱好和习惯,因此,他们普遍睡眠情况都是棒棒的。很多爸妈就觉得没必要裹襁褓。
然而,从出生半个月到满月开始,各种幺蛾子就会陆续出现了,然后延绵到好几岁都有睡眠问题的情况也很常见。
但是,这个时候再说要裹,宝宝却已经不习惯、不同意了呢!
所以说,从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角度,我们建议从一开始就裹襁褓。
2、为什么裹襁褓可以睡得更好?
每个婴儿从一出生就会有“惊跳反射”,即睡梦中不自觉地挥手踢腿,而这种动作会惊醒甚至惊吓到宝宝,从而让他睡得不够安稳,特别是白天小觉本来就是浅睡眠为主,有的宝宝甚至需要全程按住手脚,才能睡上一觉。
而襁褓可以有效减轻惊跳反射带来的影响,让宝宝睡得踏实,同时也解放老母亲。
另一方面,襁褓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婴儿依赖抱睡,落地就醒的情况——宝宝被抱在怀里时,仿佛回到妈妈子宫里,浑身被包裹,很踏实,一旦放床,手脚散开,很容易就会醒来。但襁褓可以让宝宝在放床以后依然保持一个被包裹的状态,宝宝没有察觉到太多的变化,自然也就能继续睡觉了。
3、我的睡渣娃已经不乐意裹襁褓了怎么办?
已经不愿意裹襁褓的睡渣宝宝也不要灰心,试试投降式睡袋,兼顾了包裹与放松的功能,一方面能带给宝宝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被接受。
问题2:婴儿哭了不能抱,放不下是因为抱多了
大约是我国的妈妈都比较辛苦,兼顾家庭和事业已经很难,倘若宝宝还需要随时抱着哄着、夜里频繁夜醒,妈妈就会特别吃不消,因此“奶睡”和“抱睡”真的是让很多妈妈觉得恐惧的事情。相应的,也就会有“抱多了就放不下”、“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观点了。
作为一个资深睡渣的妈妈,我个人的经验和我在睡眠领域总结出来的知识是:该抱就要抱,不要纠结,学会放即可。什么意思呢?
1、该抱就要抱,满足宝宝情感需求
咱们换位思考一下,倘若我们的伴侣会给我们设立一个规则:每天只能在规定时间亲吻一次,或是每天卫生打扫得好了,才能拥抱……是不是立马翻脸,这日子不要过了?!
我们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听不懂、说不出、全靠本能去猜测的小宝宝呢?他哪里懂什么规则?懂什么为他好?他只会感受到:我一个人在一个不知道的地方,我难过、我孤独、我想抱抱,但是爸爸妈妈不在,我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事情?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我是不是被抛弃了?从而越哭越伤心
即便是真的不哭了,那也是因为哭累了、绝望了、心死了……
所以说,无论是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还是为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理健康,宝宝哭了都要及时回应哦!
另外,所谓“月子里本来不多哭的,出了月子越来越哭了,就是月子里月嫂(奶奶)抱多了”的说法其实更多是巧合。因为宝宝出了月子以后,情感的需求本来就越来越大了,会开始寻求关爱、交流了,自然也会更多用哭声来“招唤”父母,比以前更爱哭是正常的。
2、不要盲目多抱
当然,凡事都要讲究方式方法,盲目多抱自然也是不行的。比如:
- 宝宝明明在小床睡得好好的,非要抱起来在怀里睡
- 宝宝自己在床上挥手动脚玩得不亦乐乎,非要把人家抱起来举高高
- 宝宝小睡过渡时,自己哼哼唧唧正要继续睡,非说人家睡醒了立马抱起来出去玩……
这类主动去增加抱、破坏宝宝专注度、破坏宝宝学习自主入睡的行为,是不提倡的, 也是确实会造成宝宝“抱多了放不下”的行为。
问题3:新生儿一天睡不满18小时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睡觉对于新生儿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保证他们身体和大脑的发育,因此,我也经常看到妈妈们焦虑的留言:
- 宝宝一天睡不够18小时怎么办?
- 宝宝白天好像完全不睡觉,这是不是生病了?
首先,再发一次婴幼儿睡眠总量建议: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最能睡的新生儿阶段,18小时也是比较多的了,大部分时候他们全天只需要睡14-17小时,也就是说,全天有7-10小时的清醒时间,这样看来,是不是你家宝宝睡得还不错?
另外,有的妈妈对于睡眠过于紧张,掐着表算时间,把吃奶、打盹儿、迷糊的时间都扣除了,只算深睡眠时候的“净值”,然后就觉得特别少。其实没必要这样。
一般来说,宝宝打盹儿、迷迷糊糊、接觉的时间都可以算在睡眠总量之内的,因为婴幼儿时期宝宝的睡眠,本来就是有将近一半时间都处于浅睡眠的,所以深睡眠短很正常很正常。
问题4:宝宝困了就会自己睡吗?宝宝哭闹、兴奋就是不困吗?
这个问题说过好多次啦,宝宝天生是不会睡觉的!他们哪知道什么洗澡、放松、睡小床就代表该睡觉啦?他们只会困了就不舒服地哼唧、哭闹,然后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帮他们处理掉这个不舒服的感觉。
所以,宝宝出现睡眠信号,比如:发呆、目光呆滞、烦躁、哼唧、打哈欠,爸爸妈妈们就需要开始做哄睡的准备啦!及时哄睡,有助于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同时也获得平静、温和的性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在困倦时,大脑同时还会分泌一种抵抗睡意的荷尔蒙,让婴儿反而变得兴奋、亢奋,这种时候,很容易被误认为不困,但事实上,宝宝的困倦在不断累积,最后“断片儿式”入睡。长期以往,会让宝宝的睡眠越来越差,出现入睡难、睡不安稳、小睡短、夜醒频繁等现象,所以一定要重视哦!
问题5:宝宝睡觉时哼唧就是醒了,可以起床了?
这也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误区,觉得宝宝开始哼唧、迷迷糊糊、翻身,就是醒了,可以起床了。
事实上,婴儿的睡眠周期原本就只有45分钟,在睡眠周期交替之时,就很容易出现短暂苏醒、哼唧、哭闹的现象,特别是白天,本来小睡就短而不踏实,这种交替是的暂醒会更加明显。
这种时候,我们建议:
- 先观察,给宝宝一个学习自我接觉的机会,如果宝宝一直迷迷糊糊地,没有彻底醒来,就先不要贸然干涉。
- 如果宝宝反应比较大,不太可能自主接觉,爸爸妈妈可以先采用温和一点的方式,比如:拍一拍,唱唱歌,安慰宝宝
- 如果宝宝哭闹大、彻底醒,我们再抱起来哄睡。
自主接觉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候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学会,因此爸爸妈妈们要耐心哦!
如果每次宝宝在睡眠周期刚结束,就被人唤醒抱起来,彻底醒来的话,他就丧失了学习接觉的机会,同时也会养成只睡一个周期就醒的习惯,这样是很不好的,长期以往,就有可能让宝宝出现:小睡越来越短、越来越不踏实、接觉难、夜醒频繁的毛病哦!
今天列举的5个小问题都很基础,有助于爸爸妈妈从新生儿阶段就开始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你们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也可以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