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章灿:石刻的现场阅读及其三种样态

2024-09-13   古籍

在阅读者面前,石刻文献不仅是源源不断的文字内容提供者,也是新颖多样的图像形式提供者。它弥补了其他文献形式之不足,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简而言之,石刻文献主要有石刻、拓本、书籍等三种存在形态。这三种形态以各自不同的物质存在形式,吸引不同的阅读主体,形成不同的阅读模式。不同的阅读模式,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实物对象、场域空间和方式情境。阅读的实物对象,有石刻、拓本和书籍之别;阅读的场域空间,有实地访碑、户外展挂和室内摊卷之别;阅读的方式情境,则有摩挲、辨读、抄录、拓印、吟咏、考证、编纂等多种。石刻文献阅读所特有的实物对象、场域空间和方式情境,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在中国古代文士的成长历程中,石刻文献阅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之间的互动及其相互成全,在石刻文献阅读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格外引人注目。

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只集中讨论古人对于石刻的阅读,至于拓本和石刻典籍的阅读,则需另文讨论。

一、读碑与石刻的生长

石刻文献的阅读史,与石刻文献的生产、使用与传播都是密切关联的。从某种角度甚至可以说,石刻文献的阅读史,就是石刻文献生产史、使用史和传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始皇东巡刻石,是见载于典籍并且较早被人阅读的石刻。它在西汉最重要的读者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不仅详细地记录了秦始皇在泰山、峄山、琅琊台、之罘、东观、碣石、会稽等地刻碑立石的经过,而且抄录了除峄山刻石以外的六篇秦刻石文字[1]。这六篇文字都属于四言诗体,皆出自李斯之手。秦始皇以及当年随从秦始皇东巡的李斯等从臣,是这些石刻的第一批现场读者。秦二世及其从臣是第二批来到现场的读者,他们还在原刻上留下了阅读的痕迹。秦二世元年春,“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2]。因为秦始皇在东巡诸刻中自称“皇帝”,秦二世为了使后人能够区别秦始皇旧刻与自己的新刻,下令在新刻诏书中称秦始皇为“始皇帝”[3]。在阅读秦始皇刻石之后,二世在原石之旁添刻一段文字,今昔两种不同的文本透过共同的石刻媒介联结起来,新的文本在旧的文本基础上衍生。在这个情境中,秦始皇石刻不仅吸引了后来人的阅读,而且催生了与其直接相关的衍生文本。

与此类似的文本衍生现象,后代屡见不鲜。那些最吸引读者阅读的石刻,往往也就是衍生力最强的石刻。从内容上说,这些衍生文本大多为读后感,这些读后感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原石题字的形式出现,有些被叶昌炽称为“妄人题字”[4],有的则如题跋,例如云南“二爨碑”被发现之后,阮元、邓尔恒分别在碑石上加刻了一段题跋[5],其形式内容与拓本题跋颇为类似。实质上,在这种情境中,题跋者是将石刻视同拓本,将石面视同纸面。另一类是以诗赋的形式出现。比如,湖南永州浯溪摩崖石刻中,最早有中唐大历年间的元结诸铭以及元结撰、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继而衍生出宋景祐五年(1038)陈统《读元颜二公中兴颂碑》,宋崇宁三年(1104)黄庭坚《中兴颂诗引》,宣和间(1119-1125)张耒《读中兴碑》,元后至元二年(1336)姚绂《历九疑下泷江游澹岩寺读浯溪碑》,清嘉庆十九年(1814)王显文《游浯溪读元次山诸铭书后》,光绪十九年(1893)吴大澂《雨中游浯溪读〈中兴颂〉次山谷诗韵》,等等,不胜枚举[6]。上述例举诸刻石皆聚集于浯溪摩崖之上,而且由其题目可知,皆是作者读元次山铭刻有感而发。实质上,在这种情境中,题跋者是将石刻视同纸本诗文的。由此可见,石刻的现场阅读,既是一种石刻的观赏方式,也是石刻文献的衍生方式。置身石刻现场,读者的情思受到感发,相应的文本因而衍生。

在秦始皇东巡刻石的阅读史上,司马迁这个读者不是最早的,却是最有创意、最为重要的一位,他留下的烙印也是最为深刻的。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所抄录的,与其说是依据石刻原本而保存的文献,不如说是经过其阅读消化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史记》整体文风融合统一的需求而加以修改的文本。司马迁对刻辞中一些较为古奥的字词所做的简易化处理,如改“”为“巡”、“陲”为“垂”、“卅”为“三十”等,不仅变难为易,而且使原刻整齐划一的四言句式有了参差和变形[7]。这是一种古为今用的阐释性的阅读,从另一角度来说,司马迁对其阅读的石刻所作的改写,是以另一种形式写就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