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之所以无敌天下并不是靠刀枪,而是靠弓箭。
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兵
蒙古人拥有当时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式弓(这种武器通常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这种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而且很短小便于骑兵运用自如。这种弓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300米,如果在箭上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骑兵的机动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纵横欧亚,无人能阻。
蒙古人极其擅长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的战法,即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蒙古人称这种战法为"曼古歹")。
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一从远距离攻击敌人,二持续不断地攻击敌人,三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当时欧洲骑士大多配备重盔重甲,虽然近战时十分强大,机动力却根本无法和蒙古骑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骑射手,不仅追不上,连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
而且蒙古骑兵不像欧洲骑士那样完全依赖强攻,他们只有当先用弓箭把敌人杀伤大半时才与敌人短兵相接。
蒙古重骑兵
1241年4月,蒙古骑兵就靠这种战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欧洲最精锐的十万匈牙利大军(由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率领),杀敌七万余,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红色多瑙河",几乎彻底消灭了欧洲的抵抗力量。
第二次西征的列格尼卡战役(1241年4月9日),西里西亚公列格尼卡战役爵亨利二世率领的四万波兰联军被蒙古轻骑兵的佯退所骗,一路追击后者,德国步兵与前方骑兵脱节。埋伏好的蒙古重骑兵突然从正面向联军放箭,佯退的轻骑兵在两翼包抄,专射敌军战马。
蒙古重骑发起冲锋,落马的骑士由于盔甲沉重行动困难,任凭蒙古人宰割。亨利二世和多名波兰贵族战死,法国圣殿骑士团的参战骑士全部阵亡,条顿骑士团大首领身负重伤,联军总共死亡25,000人。
同时期的欧洲骑兵
困兽犹斗的道理蒙古人自然也懂得。列格尼卡战役两天后的赛约河之战,第二次西征的统帅拔都在赛约河对岸强攻匈牙利的守桥军,速不台率领部队悄悄渡过结冰的河面,绕到匈牙利大营侧后与拔都形成合围。
被围在大营内的敌军如果以哀兵心态作战,蒙古即使胜利也会付出较大代价,因此蒙古军在包围圈西侧留出一个缺口。匈牙利军队发现逃生希望,无心恋战,争先恐后向西逃窜,很多士兵甚至扔下武器。然而蒙古人早就在路上设下陷阱,并从后方追杀。这就是蒙古人的开口战术。在数日的追杀过程中,匈牙利军队死亡7万人,蒙古人可能仅损失1000人左右。
蒙古将领灵活运用两翼迂回、佯退诱敌以及开口战术,在关键战役中屡屡完胜,且胜后时常血腥屠城。欧洲人用鞑靼人(Tartars)命名强大到恐怖的蒙古战士,因为Tartar一词源于Tartarus--希腊神话中的地狱。他们和罗马帝国后期来自东方的匈奴人一样,是惩罚基督教世界的上帝之鞭。
蒙古轻骑兵(左)与重骑兵(右)
蒙古人不仅战术设计高超,也有严格军纪保障下的卓越执行力。1213年9月的阳河谷之战,成吉思汗率军34,000人欲歼灭镇守要冲的10万金军。蒙古的策略是中路人马直接攻击守军;同时利用阳河谷周遭的复杂地形做掩护,东西两路骑兵翻山越岭迂回至金兵的侧翼和身后。这个计划看起来简单,实则难在各路军队执行与配合的精确和到位。如果中路进攻过于猛烈,金兵很有可能直接撤退,蒙军丧失了包围的可能。东西两路如果过早攻击,则很可能被金兵识破意图(金军已有多次被迂回包围的教训);或者两路发起攻击时间相距过久,则由于人数劣势可能被金军反制。
东方骑兵与西方骑兵的颠峰对决
无论上述哪种情况出现,金朝全军都很可能成功撤回阳河谷后面的居庸关,蒙古则将面对艰难的攻城战。实际情况是,蒙古中路佯攻吸引了守军的全部注意力,包抄骑兵成功直插守军两肋和身后。8万金军遭屠戮,尸体堆满阳河谷。此役蒙古的斥候和传令兵(负责侦察、联络和传达命令)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行军与进攻的准时、协调、恰到好处。
蒙古的骑射手足以使他们在野战中战无不胜,而在面对坚固的城墙时蒙古人还有一种攻城利器,那就是从西域"进口"的回回巨炮,在这种超大型投石机投出的巨型弹丸面前,再坚固的城墙也和纸糊的没什么两样。
蒙古骑兵
史书记载,这种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蒙古人就是靠它,在公元1273年攻下强攻数年而不克的襄阳城,当时蒙古人的投石机只有100米的射程,而襄阳城仅护城河就宽150米,后来蒙古人从波斯请来几个工匠,对投石机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投石机射程在180--200米左右,所以蒙古人也称此炮为"襄阳炮"和"回回炮".
不过在12世纪,全世界只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规模应用在战场上。蒙古人南征北讨,几乎百战百胜,除了骑兵之外,拥有巨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蒙军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