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它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纽约时报》也评价说:它是“继《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它是诺贝尔文学奖中令人“谈之色变”的作品,它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大作——《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令人眼花缭乱。
因此,这本包揽了众多荣誉奖项的作品,愣是有将近90%的读者表示读不下去。
为什么读不下去?因为难懂。为什么难懂?这就跟马尔克斯的个人经历以及他的写作手法密切相关了。
马尔克斯是跟着外祖父家长大的。他的外祖父是个退役军官,曾经当过上校,思想激进,但为人善良。
他的外祖母非常有文化,博古通今,有一肚子的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受外祖母影响,马尔克斯才7岁,就开始读《一千零一夜》了。
因此,在马尔克斯幼小的心灵里,他的故乡是一个充满了幽灵的奇异世界。
说到这儿,为什么《百年孤独》一书中现实生活中的人和鬼魂总是同时登场,也就不显得奇怪了。
至于书中奥雷里亚诺上校这个人物形象,或多或少也跟他当过上校的外祖父有一点联系吧。
马尔克斯文字当中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孤独。
“孤独”的思想一直贯穿在马尔克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与其说他是一位因孤独而出名的作家,不如说他是因为谴责孤独而出名的。
这又跟他本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马尔克斯年轻的时候,曾经到巴黎避过难,身无分文,又听不懂法语,只好四处流浪,靠卖报纸过日子。
有一天,他来到了一家旅馆,老板娘看他穿的破破烂烂的,又交不起房租,当场就想撵他走,但老板却不知道为什么大发善心让他住了下来,而且一住就住了很久。
直到马尔克斯因为写《百年孤独》这本书出了名,有了钱,回到旅馆来还债,老板娘才告诉他一切。
尽管老板那个时候已经去世了,但他说过,像马尔克斯这样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还在读报纸,他迟早会有大出息的!
不得不说,老板确实拥有一双识人的慧眼啊。
但也另一方面反映出了马尔克斯孤独的性格,默默地读书、默默地写书,他本人就是被孤独环绕的最好例子。
《百年孤独》这本书改变了他的窘境,让他从分文不名的流浪汉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世界级作家,那么这本备受“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作品,究竟讲了什么呢?
这本书上来第一句话,就让人眼前一亮。它是这么写的:“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于是读者朋友们就该好奇了,奥雷里亚诺上校是谁呢?是不是本书的男一号呢?他的父亲又是谁呢?他为什么要想起那个下午?那个下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这个神奇的开场白,短短一句话就让人一瞬间浮想联翩。
同时,它又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藏了一种深沉的悲凉感和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感,让人满怀好奇,继续读下去。
于是故事就开始了,简单来说,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百年大家族,历经七代都没能摆脱孤独,最终被大风吹走的离奇故事。
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一本羊皮手稿展开的,家族前五代人想方设法去破译出这本羊皮手稿究竟写了什么,但一直没能成功。
直到家族第六代继承人最终破解出来,才发现写的是对这个家族的预言:“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
在译完手稿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村镇从地球上刮走了。
光是故事简介,就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马尔克斯神奇的笔触,一起走进《百年孤独》。
首先向您传送一对夫妻的人物简历:
丈夫叫做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他喜欢陪死人唠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缺少常识。
他曾用一只骡子和两只山羊,置换了两块磁铁,企图靠磁铁来淘金;
还用两块磁铁和三个金币,置换了望远镜和放大镜,企图靠聚焦太阳光制造武器,结果差点烧了自己家。
到了晚年,他常常想入非非,刻苦钻研,夜不成寐,食不下咽。最终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树上。
他的妻子是乌尔苏拉·伊瓜兰。她靠制作糖果发家致富,是一个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女人,可谓家庭“顶梁柱”。
她极为长寿,活到了至少115—122岁,堪称家族“活化石”。
马孔多镇的由来
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是表兄妹,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当他们长大后提出要结婚时,却遭到了双方家长的强烈反对。
原来在他们村落里有过“近亲结婚”的先例,曾生下来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人未到中年便不幸夭折。但这“诅咒”并没能阻挡二人在一起的念头,于是他们如愿成婚。
婚后,乌尔苏拉因母亲的警告,生怕重蹈覆辙,便整日穿着守贞裤,不肯与丈夫同房。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久这件“夫妻房中事”便人尽皆知。
邻居普罗登肖嘲笑布恩迪亚不通人道,两人决斗。普罗登肖被长矛刺中咽喉,登时毙命。布恩迪亚则在回家后,当即强制与妻同房:
“你生下蜥蜴,咱们就抚养蜥蜴,可是村里再也不会有人由于你的过错而被杀死了。”
流言制止了,普罗登肖的鬼魂却从此缠上了这一家。
无奈之下,夫妻二人只得远走他乡。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终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小河边建村定居,并给村庄取名为“马孔多”。
几年之后,马孔多人口增至300人。而好景不长,随着吉普赛人每年的如约而至,总会带来一些村民们从未见识过的“新鲜玩意儿”。
而这着实让布恩迪亚着了迷,自此足不出户,终日埋头搞研究,从一位勤劳能干的出色青年变成了一位想入非非、不务正业的老顽固。
一味空想只会酿成悲剧
最开始,他用一匹骡子和两只山羊置换了两块磁铁,妄想靠磁铁来淘金。
妻子乌尔苏拉企图阻止他,他却反驳道:“咱们很快就会有足够的金子,用来铺家里的地都有余啦!”
他用磁铁勘察了周围地区的每一寸土地,甚至河床。但掘出的唯一东西,是十五世纪一件生锈到变形的铠甲。
后来,他又用这两块磁铁加上三枚金币置换了望远镜和放大镜,企图靠放大镜聚焦太阳光来制造武器。
“他把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受到灼伤,伤处溃烂,很久都没痊愈。这种危险的发明把他的妻子吓坏了,但他不顾妻子的反对,有一次甚至准备点燃自己的房子。”
他甚至写了一封很厚的上交给政府的信件,却迟迟没有得到回应。于是他放弃了这一想法,转而投入到下一次的疯狂中。
继而,他获得了航海图和航海仪器,经过长期熬夜和冥思苦想,精疲力竭的他终于得意洋洋地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
而这一在他看来极其了不起的发现,在马孔多以外的世界里,早已是公认的事实。
再后来,他获得了炼金实验室设备,并以饱满的热情全心投入到炼金大业中,把30枚好端端的金币烧成了焦糊的渣滓……
总之,除了空有热情,布恩迪亚一事无成。
最终,甚至因为想入非非而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树上,疯癫而死。
要知道,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布恩迪亚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空有热情和力气,却不曾思考自然的规律,不肯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又应该靠怎样的手段去得到。
有热情而无知识,犹如有火焰而无光芒。
他妄想改变村镇、改变世界,却不曾想过要改变自己;他刻意去追求生活以外的东西,却不肯按部就班、脚踏实地去行动。最终,只能是苦了自己。
成功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
相比之下,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就显得能干得多。
“为了出色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乌苏娜活像个做苦工的女人,在修建过程中一直艰苦地劳动,甚至在房屋竣工之前,她就靠出售糖果和面包赚了那么多的钱……”
在乌尔苏拉的努力下,她建成了当时镇上最大最豪华的房子。
房子是她独自设计的,资金是她靠卖糖果一点一滴攒下的。毫不夸张地说,是这个瘦弱的女人撑起了整个家庭。
甚至在马孔多镇饱经战乱而群龙无首的时候,是她靠威信用一己之力掌管了市镇,才使其渐渐恢复了以往的平静生活。
她是这个百年大家族中寿命最长的人,见证了家族的兴衰更替,用瘦弱的身躯守护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她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活得清醒而通透,她不像丈夫一样“这山望着那山高”,而是按部就班做好手边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
而小事的积累,终将迎来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