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白起者,起于微末,非显赫之遗后,无祖宗之福荫,何以封之武安,授之将军,盖以军功也。
战国时期楚国郢都就是如今湖北省的纪南城。1993年3月,纪南城当地的居民在挖鱼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陶器碎片。鉴于此地是楚国京都旧地,经专家们立即进行了考证并得出结论;此地为秦古墓。这批湖北出土的古墓,其中不乏有陶器和丝织品。
在先前已考古的楚墓中,学者发现一可怕现象:许多都有明显的破坏痕迹。学者称,这与白起有关,还感叹难怪白起能斩杀和俘获45万人。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领秦军攻占了楚国的郢(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并烧毁了先王墓夷陵,焚楚王祖先尸骨,因此湖北出土的古墓有明显破坏痕迹。公元前278年,秦军进攻楚国,攻占了郢都,楚顷襄王外逃。此后,秦又于公元前280年-前277年间,三次伐楚。
郢都是古老楚国的辉煌巨作,是八百年楚国留下的千古绝唱。作为曾经世界文明的最高峰,其精美的丝织品和瓷器闻名于世。白起攻破郢城后,秦的统一大业就在眼前。从考古发现,秦国部分地区的丝织品及瓷器都出现了楚国的风格。这印证了楚都城沦陷后,楚国人的悲惨命运:大多数人都成了白起刀下之亡魂,而那些能工巧匠则沦为了秦国的奴隶,与此同时,秦国的手工业以及丝织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楚国八百多年的历史,以及它创造的种种文化成果因暴虐的战争而蒙上了尘土,渐渐被人们遗忘。加上后来的焚书,楚国的历史便被风干成了《春秋》中的寥寥数语,但一些文人志士所吟唱的袅袅余音仍在时光的隧道中久久回荡。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时局动荡,战争频发。据史学家考证,在战国时期的诸多战役中,各国战死人数共计200多万。作为秦国大将军,白起征战四方,其中半数皆死在了他的刀下。因而史书中的白起,更出名的是他的暴虐和残忍。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富兵强。到了昭襄王在位时,秦国四处征战,连连胜利,因此秦国在天下的地位愈加不可撼动,且奠定了灭六国之大势。正是在这样,在白起的成名战——长平之战中,赵国45万大军的投降。出于考量,放虎归山或作为战俘押送回秦都需花费大量钱财及军力,出于劳动力不足以及国库难以支撑的原因,白起便残忍的坑杀了45万赵卒。
自长平之战后,白起就生了重病,外加上丞相范雎主张与白起相反的意见:同意赵国求和的请求。昭襄王选择听从丞相范雎的意见,同意了赵国求和的请求。白起未得到君主的支持,心中自是不满。秦国休整完毕后,再次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白起拒不服从昭襄王想要再次攻打赵国的命令,君主心生芥蒂,便有了后来的君臣失和。
秦国武安君白起,位列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首(白起、廉颇、李牧、王翦),他戎马一生,为秦国东伐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最后秦昭襄王下诏意要刺死白起,于是白起便在公元前257年在杜邮亭引剑自刎。“将军临老病,赐剑咸阳西。”(《杜邮馆》)这正是写得白起的悲惨结局。
人生固有一死,想当年一代战神“白起”铁甲加身,踏月而来,战马嘶鸣,所向披靡。也许他曾想过要战死沙场或致仕、乞骸骨,但他不曾想到过自己最终死在了忠心对待、为其征战完成统一大业的君主手里,这岂不可悲可叹?
有很多人认为白起之死实在是兔死狗烹的典型,事实确是如此。商鞅变法改官制,实行军功爵制,将秦国的爵位分为十八个等级。白起凭借自己的军事本领和卓越的才能,屡立战功,一路升到了第十七级的秦国最高军政长官——大良造。封号武安将军,位列诸侯,名震天下。可以说没有白起,那么后来的“秦王扫六合”就是另说了。
但白起残忍的坑杀40万降卒,“暴秦”的形象已然立于纸上。因此六国人民更加仇视秦国,秦国以后的道路便会更加坎坷,更有了之后人民的“积怨久矣”。所以秦昭襄王便将白起看作是平息天下人怒火的一个牺牲品,诏令其自刎。
当白起于杜邮自刎时,是否能释然?当想到他戎马半生,为开拓大秦帝业征战了半生,他是否又能想明白君主为何想要赐死自己呢?也许可以说,白起正是死于他出众的才华,又死于他后知后觉的罪恶。假如当初在战场上不那么残忍,嗜血,那到现在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但是,历史不能假设。自古功成祸亦侵,武安冤向杜邮深。当时的人们,又有谁曾想到,一代战神竟得如此下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