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榕江路》第七章 仰望黎明 之二:誓为民主鼓与呼

2023-11-24   嗨南宁

原标题:《风雨榕江路》第七章 仰望黎明 之二:誓为民主鼓与呼

第七章:仰望黎明

二、誓为民主鼓与呼

继续说当年西大的政治与学运,榕江时期不弱于桂林时期。从黄现璠所组织社会调查就可以看出来。

在榕江大有乡的调查中,目睹当地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艰苦,师生们十分同情。有学生郑雷荪,考察一结束,就立即在校园墙报上(一说是在街上)发表同情少数民族的漫画,招来国民党榕江县党部的严厉警告。

黄现璠教授率团在榕江大有乡考察,采访苗胞众多,笔录到的口述资料极为丰富,调查结束后曾拟就长篇调查报告《榕江大有乡边民社会概况》,报送广西大学、榕江县府、贵州省府。报告中着重谈及大有乡苗区社会历史概况,包括历史、地理环境、文化、语言、宗教、经济、生活、住居、社会组织、军事、民风习俗、服饰、节日等方面的众多情况。这时,黄现璠听说学生因一幅漫画受到警告,大为不平,心中块垒不吐不快。

机会很快到来。西大学生会邀请黄教授借榕江县党部大礼堂公开演讲。如果黄只是谈榕江苗家瑶寨的风俗习惯,无非是如实反映,算是实话实说,尚不至于触怒当局。但为老百姓仗义执言,敢讲话,讲真话,是知识分子的根本道义。黄现璠这位社会学家凭着良心,引申到社会的阴暗面,抨击政府腐败行为,摸到了“老虎屁股”,则不为统治阶级所容了。

在那次演讲大会上,黄现璠教授综述考察之所见所闻,认为边民社会,并非某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所谓“奇形怪状”的社会,也不是大民族主义者视为“苗乱”“苗疯”、秩序混乱的社会。从文化上看,他们仍保持着本民族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从经济上看,它与中国交通不便的山区边民社会无异,仍处于生产落后、生活极端贫困的状态。由于教育落后,知识水平低,加之长年累月受外族人的迫害和歧视,他们不但不向经济发达地区靠拢,

相反地却向荒无人烟的高山区移居,从而使得他们的土地更加贫瘠、更加缺乏,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而后,黄教授当场痛斥国民党榕江当局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历数贵州官府迫害少数民族的罪行,令台下坐听的县官们如芒在背。县党部书记长石翰仙见他言辞激烈,两次上台想打断,黄置之不理,照讲不误。

实际上,黄现璠平素上课就敢言。1944 年冬考入西大法商学院经济系的榕江籍学生段前烈还记得,“在一次历史课上,讲授《中国通史》的黄教授,讲到避居深山的苗族同胞还沿用原始的生产方式,生活贫困,他突然半开玩笑似的插上一句:‘凡是当过县长的,拉去枪毙,几乎没有一个冤枉’,引起哄堂大笑,同学们十分赞赏黄教授说话爽直。”

而此次不同,台下坐着地方官,校学系代表联合会、学生会,早已被学校下令强行解散,进步力量势单力薄;周边又聚集很多从桂林、柳州一起撤来的军警特务人员,他们伙同校内的势力,极力干扰学生正义行动。在这个背景下,黄教授“发炮”的勇气与威力不同寻常。

事后县党部与县府开会,书记长意欲将黄现璠逮捕,县长却考虑到抗战时期,逮捕思想进步教授影响不好,不敢承担逮捕的后果,只得作罢——顺便一提,在民国时期,县里党部书记长,相当于国民党内的秘书长,只管党务,县长才是一县的主要领导。

不过,低潮只是暂时的,压抑在心底的怒火,从来没有熄灭!寒冬既然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此时,国共两党之争也愈来愈激烈,涉及战后布局的问题。因为在欧洲,德国法西斯溃败已成定局;在中国,日军收缩战线,只是在做最后挣扎。一场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新角逐很快就会到来。

榕江虽然地处偏远,却并不是与世隔绝。广西大学在榕江安顿后不久,便逐渐与西南大后方的进步力量发生了联系,重庆的中共《新华日报》及各校的民主宣传品,以国民党《中央日报》为伪装包封,寄到榕江的西大。

1945 年 4 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做题为《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会议发出“立即废纸国民党一党独裁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为国人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近代的大学,诞生于内外交困的清末,因而中国的大学生似乎天生就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延安中共的会议刚结束,远隔数千里之外的榕江就有了反响:在西大学生宿舍门口的壁报栏上,不久就连续贴出迁在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迁在昆明的西南联大等高校寄来赞成改组政府的宣言。毛与朱的两个报告也很快传到了西大,在全校立即引起轰动,学生们互相传阅,情绪高涨。同学中自然分成两派,进步的同学拥护毛泽东提出的主张,而以国民党三青团骨干为主的另一派则反对“联合政府”。

学校的墙报栏往往是学校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各派意见的集散地。广西大学的学生宿舍现大十字街心花园及新近重建诸葛台一带,就是当年广西大学墙报林立的地方。各院系、各学会与各班级的墙报,排版美观,内容丰富。有的转载毛泽东同志著作《论联合政府》,传播马列主义,发表不少学术论文及进步文章,深受榕江师生和民众的欢迎。

有学生谢之雄(20 世纪 80 年代,笔者采访他时,他任自治区计委主任),夜间还在宿舍围墙秘密贴出第一张宣传品——《西南联大宣言》,可是,第二天便被训导处生活指导管理组组长撕了下来。学生们不甘罢休,当天晚上,同时贴出两张标语,并号召行动。一位生仿照鲁迅杂文,写了一篇《立此存照》的杂文贴在大门口,称生活指导组长为“托派”。

这一回,训导处不敢再撕。学生受到鼓舞,自此以后,将各校的进步简报,甚至中共《新华日报》也贴了出来,影响很大,连附近汉民中学的学生也跑来看。这段时间,因有总务长石兆棠教授的支持,有人利用电台偷听延安与重庆《新华日报》的消息,每日出版一张油印小报,将伦敦、莫斯科及重庆电台收来的中日战争消息,一一登了出来。

远在平越的国立桂林师院全体学生,为响应浙大、西南联大同学发出的民主宣言,5 月 4 日发表了题为“我们要民主胜利和平”的宣言,倡议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这一民主宣言被国民党中统局严密监控,并上报教育部部长朱家骅。

广西大学的进步学生决定在 5 月 25 日召开学生民主大会,发表民主宣言,响应中共七大提出的任务:“团结全国人民,挽救时局危机,准备反攻,彻底打败和消灭日本侵略者,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当时在榕江的西大学生不到五百人,先前有二十三人参加青年军走了,有的到国统区搞地下工作去了,这次大会有包括新招生在内共四百八十人参加。地点在两湖会馆,会议名为“广西大学学生民主大会”,部分教授、讲师也参加。在大会主席徐家鸾、叶昭楠、林宏元(即林密)主持下,与会者就国内外形势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为了预防国民党军警特务的捣乱,会场设了执行纠察的同学,陌生人严禁入内。会议开了几个小时,途中有三个便衣(一说有两名军人)强行进入会场,经大会主席与之交涉,自行退出会场。虽然未发生更严重的场内事件,但在会场外却是如临大敌:附近的各条街道路口,均布有便衣军警,戒备森严,气氛异常紧张。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后,大会一致通过了《广西大学全体学生民主宣言》和决议,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向国民党中央政府发出代电,要求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二是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等。

对这个过程,当年亲身经历者李岗先生记忆犹新。

李岗随校迁到榕江后,眼见国土大片沦丧,形势大变,这位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便想到沦陷区的农村去参加武装斗争。广西大学校友兼广东老乡的吴隆祥,在广西十六集团军后方办事处工作,正驻扎在榕江。李岗便委托他帮忙,找到一条沿江下行的盐船。没想到开船的时间与民主大会时间有冲突,他便征求林密的意见。林密认为这个会议很重要,自己的同志人又少,应该先留下来开会。于是李岗留了下来。

2018 年广西大学九十周年校庆,李岗先生回校参加。谈起当年的地下斗争,常常眉飞色舞。他有文章忆及这次会议:

1945 年 4 月,有人在西大学生宿舍门口的壁报栏,连续贴岀贵州湄潭浙江大学、昆明西南联大等高等院校寄来赞成改组政府的宣言,立即引起轰动,由系代会(学系代表联合会,学校学生会早已被学校下令解散)发起召开全体学生大会,讨论响应,当时情况十分险恶困难。一方面进步力量人少势孤,西大学生由疏散前的一千多人逃剩我省籍因穷无处可去的二三百人,又没有党组织,只有少数零散党员。另方面周边聚集很多从桂林柳州一起沿江撤来的蒋记军警特人员。他们伙同校内反动势力极力干扰学生正义行动和制造各种恐怖事件。如在校外就发生了树梢高挂人头示众的事。校内有七名学生被列入黑名单,勒令逮捕及其他各种谣传。

大会开始,一个穿灰色军装腰部扎条横皮带挂着一条短枪的军官突然闯入会场,气势汹汹高声大叫,不准开这样的会,你们立刻解散。门口还布着暗哨,一时情况十分紧张。这是一场阵线非常分明,双方面目有如额头贴着字那么清楚的斗争。但我们的人十分勇敢。许多人都以大无畏精神,立即走出座位群起向前围着他斥问谴责。台上主持人叶招楠同学也走下来劝说“这是我们同学内部开会,没有你的事”。经过几分钟争持就把他赶了出去。

会议开始在法律系学生陈杋先推荐下,选出进步同学李名渝、齐家峦(应是徐家鸾——笔者注)、叶招楠为主席。林宏元(林密——笔者注)、钟求璿为秘书(记录)。经过一番辩论,工学院郑雷荪同学作了很好的发言,他以令人信服的道理讲联合政府的好处,使对方无言以对,随后陆续溜出会场。会议成功通过赞成成立联合政府的决议,宏元紧要关头不负重托毅然走向主席台做好记录,事后又写出一份宣言草稿(最后选用另一篇)表明他经受住了考验。(载《无尽的思念——怀念林密文集》,星光书店有限公司 2007 年)

榕江学生民主大会之后,李岗通过《柳州日报》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到广东去从事武装斗争去了。

当年西大榕江籍学生胡肇谟,也是大会发言的代表之一。1985 年 2 月 26日有文章回忆该大会:

1945 年 4 月 20 日(一说 4 月 24 日),毛主席《论联合政府》一文发表后,学生自治会于 5 月 18 日(应是 25 日——笔者注)在两湖会馆召开大会,对毛主席这篇文章进行大会讨论。这天天气晴和,学校提前在上午九点半钟吃中饭。饭后同学们都陆续到达两湖会馆,门口有五六个同学站岗把守。参加的同学,都要佩戴校徽入场。馆内的戏楼、大殿、天井及两边酒楼上下,挤满了各院系的同学。上午十点半钟大会开始,许多同学都踊跃发言,拥护毛主席提出来的组织联合政府的主张,如释放政治犯、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等。发言十分热烈,民主空气非常活跃。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有代表共产党的,有代表民主同盟的,有代表无党无派的,有代表国民党、三青团的。大家你一段激昂慷慨的发言,他一段据理驳斥的指责,

有时发出“嘘嘘”的怪叫声,有时高声大骂,像吵架一样。然而会场的空气一直是紧张而严肃。

中午十二点左右,大会主席突然向全体同学说:“教三民主义的谭某某教授,要求到会场来旁听,大家同意不同意?”话音刚落,会场中一致发出怒吼:“不欢迎!”“不受欢迎的人滚出去!”……结果,谭某某被拒绝进入会场。会议接着继续进行,进步的同学始终占大多数。少数持反动观点的同学,在大家的唾骂声、呼喊声、讽刺声中,狼狈地走出会场。会议一直开到下午四点多钟才宣告结束。(见《榕江文史资料·第一辑》)

胡肇谟当天晚上听到国民党榕江县党部书记长石翰仙扬言说“西大学生在闹事呀!假如他们要到乡下去宣传什么联合政府,谨防他们有去无回”。西大学生虽然没有下乡宣传,但通过这次会议,至少在全校同学的心中,深深地播下了一颗革命种子。

民主大会圆满成功,成为广西进步力量崛起的一个标志,同时也引起了榕江当局的恐慌,驻榕江的杨森部队派特务到学校跟踪、监视进步师生,并扬言要抓捕;校长李运华为了逢迎上峰的追责,慌乱之下却下了一着弄巧成拙的臭棋。

那位曾因漫画激怒国民党榕江县党部,又在学生民主大会上侃侃而谈的郑雷荪同学,学的是机电,是西大理工学院院长郑建宣教授的得意门生,在学校一直风头甚健。两年以后的 1947 年 6 月 2 日,西大师生在桂林联合多校上街大游行,喊出了“反对内战”“反对饥饿”的口号,郑建宣提醒郑雷荪注意保护自己、紧要关头就躲到我家来。果然,7 月 9 日,国民党军警和特务突入西大抓人,名单上第一名就是郑雷荪。不想郑雷荪 1949 年从台湾到了美国。1995 年,当初榕江的小男孩、郑院长的儿子郑志鹏已是广西大学的校长,应邀到美国旧金山参加一个校友活动。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成为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的郑雷荪,问郑志鹏是哪里人。知悉来者竟是老院长的儿子,郑雷荪很是高兴。但被问及为何到了台湾,郑雷荪却顾左右而言他。

当然,这是后话。

附:《风雨榕江路》作者简介

蒋钦挥,广西全州人,1978年考入广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广西日报编委兼南国早报总编辑、自治区政府参事,高级记者(教授二级),先后获广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晚报都市报优秀总编辑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此公至今原不死》《另类皇帝》《广西大学史话(1928—1949)》《历史的碎片》《 甘苦集》《新闻角度与选择》《新闻生涯三十年》;主编有《解读广西丛书》《全州历史文化丛书》《我们没有忘记——辛亥革命广西百年祭》《从广西走出去的中国远征军》《“申报”辛亥革命广西资料选编》(上下册)、《历史名人在西大》、《风雨榕江路》等。

-end-

|内容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风雨榕江路》,嗨南宁授权转载,作者:蒋钦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得打赏归属作者;点击“合集”标签,可阅读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