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榕江路》第七章 仰望黎明 之一:黑云压城城不摧

2023-11-24   嗨南宁

原标题:《风雨榕江路》第七章 仰望黎明 之一:黑云压城城不摧

第七章:仰望黎明

一、黑云压城城不摧

广西大学在榕江恢复了上课,课堂与住宿简陋、生活艰苦倒也罢了,更重要的是政治环境恶劣,学校仍实行高压统治。由于西迁中师生四下离散,中共地下党活动处于低潮,进步学生深感压抑。

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在西校园里也显示为政治气氛时起时伏。在两党合作抗日时的“蜜月”时期,双方观点可以公开;一旦两党关系出现裂缝,比如“皖南事变”之后,一党独,中共地下党及进步同学则转入“地下”,否则一旦公开,那是要掉脑袋的事。

谈到彼时西大的政治环境,不得不倒叙西大校长李运华和他的前任高阳。高阳是西大第五任校长,但1942年12月以病辞职,教务长李运华代校长,

这一“代”就代了八九个月。直到 1943 年 8 月,高阳校长在桂林病逝,行政院令李运华正式为西大校长。1944 年 6 月西大西迁贵州榕江,除去代校长的时间,李运华先生正式做校长不到一年。又因为李运华先生不愿客居贵州,且喜静恶乱,故时人对他的政绩褒贬不一。

民国期间的高级知识分子大都有自己专业领域的追求,对行政职位一般兴趣不很大,甚至不屑。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因学潮被蒋介石叫去训斥。想是刘校长言出不逊,当面顶撞,被委员长扇了耳光,刘则照准蒋的下身(一说是肚子)就是一脚,也把自己踢进牢里。鲁迅先生有文称刘校长“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多天”,其实只被关了七天。交保出来时,委员长提的条件是不能再做校长。没事,大学圈子仍由他潇洒,刘大侠一个亮丽的转身,跑到清华国文系做教授和主任去了。在民国西大的出版物里,提到院长、系主任等管理职务,通常写为某某教授“兼”,亦可见教授地位要高出主任、院长之类。

与西大关系密切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也是同样的清高。1935年12月9日,北京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运动。两天后,杭州各校学生冒雪走上街予以声援。校长郭任远非但不支持学生,反而同意军警抓走十二名学生。浙大学生忍无可忍,掀起了“驱郭运动”。蒋介石亲赴浙大,为郭任远撑腰未果,不得不同意撤换校长。他亲自点将,让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返回家乡,接任浙大校长一职。让蒋委员长没想到的是,竺可桢书生意气太浓,谈完话,竟回了句:“让我考虑考虑再说。”竺可桢认为校长一职百事缠身,工作量十倍于研究所所长,而且自己不善伺候部长、委员长等。纠结之际,他拜访了绍兴乡贤、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蔡先生却支持他接下浙大这个烂摊子。不久,竺可桢提出三个条件:一,财源须源源接济;二,用人校长有全权;三,时间以半年为限。蒋介石不仅同意了财政上支援,在“不受政党干涉”这一点上,也尽量作了妥协。于是,也有了前文提及的竺可桢率浙大远走西南。

不过,也有人向往“学而优则仕”。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这大学校长一职还颇为知识分子看重。西的校长之争,可为一例。

高阳当西大校长之前,是雷沛鸿先生接任刚去世的马君武做校长。

雷先生是原广西教育厅厅长,知名教育家,南宁市津头村人,曾留学英、美,获得过硕士学位,在我国教育界有“成人教育专家”之称。1940 年 8 月,雷沛鸿做西大校长,论资历也不谓不配,但与马君武先生比较,政治和学术地位就稍有逊色。他上任后,办学“兼收并蓄”,收容了一些“赤色分子”,又主张学术自由,引起教育部长陈立夫不满。加上他所长为教育学,与科学界人士不甚相熟,手下能用的“棋子”不多,于是,西大理工学院的部分师生受挑唆就有些不合作。

雷沛鸿

这时西大的教务长为李运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年轻时家贫,接受一个和尚的赞助,到上海求学,后来留学美国,专攻化学,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有 12 项成果获美国专利及奖励;回国后,先后任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其间研究发现压力与沸点关系的新规律,并引导出“李运华氏公式”,被国内及英国大学教材引用。1933 年日寇入侵长城古北口施放毒气,他与师生赶制防毒面具八千多套,支援抗日前线,并出版《防毒面具》一书。

但是,这样一个有作为的专家教授,其生平事迹鲜见于 1949 年以后的报刊,除了李亚洪先生有《李运华博士传》述之稍详外,广西大学校史以及一些教授对他也回忆不多。这是因为他“官瘾”甚大,政治色彩很浓,三青团成立后,他即任广西大学分团干事长。抗战胜利后,还进政府当过官。不过几年后,新中国成立,他只好回归科研,不便再抛头露面和留下什么忆述文字。

马君武任校长时,李运华自恃与李、白的关系,对马也不甚服从,总想取而代之,只是慑于马的威望,不敢明目张胆。雷上任后,他终于公开不配合,煽动理工学院的学生到马校长坟前哭灵,意在表示雷不如马,对雷进行“民意弹劾”,在雁山校园轰动一时。

李运华

雷沛鸿又是一个对政治不感兴趣、政治神经亦较迟钝的人。在他任校长期间,国共合作的“蜜月期”已过,1941 年 1 月 6 日爆发了“皖南事件”,《救亡日报》于2月被迫停刊,桂林生活书店、《新华日报》门市部屡遭搜查。此间,陈立夫来西大视察,发现图书馆有马列主义书籍,深为不满,亦有人向上告雷沛鸿校长“容共”——看来大学告密之风已启滥觞。陈立夫来电要雷将“共产分子”的行踪具报,他复电辩护,且出言多有不逊。在省内,雷亦不惯官场应付,与省长黄旭初虽常见面,但他以西大是国立、不隶属广西为由,学校的情况不与黄闻,学校之举措与人事也不向黄请示。与黄同处一地是如此,更遑论与“老大”李、白之交往了。

这个背景下,李运华出来“怼”他,时刻觊觎校长宝座,雷沛鸿可谓岌岌可危。但他懵然不知,接掌广西大学后,一心一意想把广西大学办好。他聘高阳为法商学院院长。高阳原为江苏教育学院院长,与雷为留美老同学,雷亦曾在该院任教多年,两人有二十年之交情,抗战爆发后,江苏教育学院迁广西,就是因为雷在广西之故。此时江苏教育学院奉教育部令停办,雷乃请高阳任西大法商学院院长。雷又征得广西省政府同意,向教育部请求增设师范学院,函请陈剑翛、曾作忠诸教育学家来桂任教。

惹祸的引火索,是他任了自己的弟弟雷沛汉为学校的总务长。按说举贤不避亲,也不甚是问题,但是,一次总务处购买木炭一批,浮报货价,被人抓住证据,一状告到陈立夫处。陈以雷沛鸿参与贪污舞弊,向白崇禧提出西大易长。大家都顺水推舟,于是在 1941 年 8 月 15 日,教育部改任高阳为校长。

高阳任广西大学校长,全校师生一是不满,高阳治理江苏教育学院时以高压手法闻名,因学院迁在桂林,故西大学生对此翁个性略知一二;二是不解,此人与新桂系素无渊源,为何得掌省内最高学府?原来背后自有乾坤。

曾任西大注册部主任的李微先生,有文章述之甚详:新桂系内部原有外江派与广西派之争,此时外江派之邱昌渭为民政厅长,所派出之县长多为外省人,遂与派发生尖锐矛盾,出现“驱邱”运动。但如何安置邱呢?恰此时广西大学有易长消息,广西派便建议以邱继任。白崇禧作为考虑全盘的桂系最高层,不参加下属权斗,属意李四光任校长,但李婉拒不允;继拟荐甘介侯,而陈立夫又坚决不同意。邱昌渭赶紧借机堵死这条路,主动推荐高阳,理由为高阳在广西不成派系,没有力量,新桂系可以指挥如意;且高与雷沛鸿是老朋友,高之继任亦不致为雷所反感。

这一着点中新桂系的一处“命脉”:怕久拖不决、CC 系陈立夫直接派人来将广西大学地盘夺去,于是同意高阳任校长。

广西大学易长之令发表后,全校师生多不满意。李运华及其所属之三青团成员,以校长宝座没有到手而悻悻然;与马君武有关之教授及多数学生,以高阳资望不够,担心学校办不好;开明进步之师生更顾虑高阳与CC系有关,反动治校,于是全校酝酿“拒高”风潮。李微先生写道:

易长之令发表后,高阳欲以迅雷不及掩耳手段接事,限雷校长三日内移交。据悉,雷沛鸿曾在留英老同学丁绪贤家里对高阳说:“三日内表册也造不及,如何移交?你我二十多年之老朋友,全不念二十多年之交情,替我着想乎?”高阳则厉声答:“今天不谈私人交情,只谈公事,你三天不能移交,究竟需多少天才能移交?发生问题能否负责?”咄咄逼人,雷不能堪,当时几至冲突……

高阳既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接事,而西大师生的“拒高”风潮逐渐酝酿成熟,高阳猜疑益甚。

易长令发表后十余日,雷沛鸿终将移交表册及各项手续办理完竣。高阳定期接事,带领随员数人,分乘轿车二辆前往良丰,没想到西大学生将校门禁闭,群聚于校外道旁。当高阳车抵校前即加包围,詈骂者有之,讥笑者有之,高呼“打倒高阳”“拒绝高阳当广西大学校长”等口号者有之,车不能前进。高拟下车步行入校,亦为学生拦阻。学生既多,你推我拥,将高阳眼镜跌碎,衣服扯破。高阳无法入校,复呆坐于汽车之中,与学生相持数小时,始狼狈回桂林。

高阳不能接事后,去广西省政府见黄旭初,描述被学生拒绝入校及围殴之状,并说此事为雷沛鸿所主使。于是新桂系人物均指责雷不应如此蛮干;非新桂系分子则讥讽新桂系既不愿广西大学校长落于外省人之手,可事先明白拒绝,何必允许于先、拒绝于后,拿别人来开玩笑!

其实此次拒高风潮,经事后了解,是李运华一石二鸟之计,既可嫁祸于雷,又能阻高;倘高阳不能接任,李即有继任之希望。

这时,重庆教育部则一再电催广西省政府就近协助高阳之接任。此事在新桂系内部一度引发分歧意见:黄旭初主张说服学生,和平接收;白崇禧则认为有共产党捣乱,非用强硬手段不可。最后从白之意旨,由广西省政府派卫士队数十人(一说一个连),分乘汽车数辆,武力接事。与此同时,于深夜派兵捕去学生褚光明等二十余人。

学生在此强大压力之下不敢反抗,李运华亦看风头火势太大,亦不再主使其三青团学生滋生事端。因而高阳进校时虽然冷冷清清,一个学生也看不到,但总算坐上了校长的交椅。

《广西大学校史》载:

8 月 18 日上午,高阳由桂省府特派员孙仁林、学校教务长李运华陪同,乘车到校视事,在校门马路上被学生所阻,折返桂林。中央社记者为此走访省主席黄旭初,询问此事发生详情。黄氏当答曰:

“高校长由孙委员等陪同前往接事,车抵良丰镇附近,距该校不远处,汽车油管发生障碍,停车路中,斯时西大学生即蜂拥而至,将车包围,并以乱石堵塞路面,使车不能行动;一面请高校长出具字据,承认不掌西大。高校长当即加以拒绝。学生即声势汹汹,叫嚣百出,无可理喻。学生又欲将书就‘不掌西大’字据,迫使签字,亦经高校长拒绝。后经孙委员、李教务长二人多方劝解,学生始行解围,遂开车折回桂林……”(见《广西大学校史》81 页,刘长汉主编)

对“拒高”事件的背景分析,白崇禧应比黄旭初棋高一筹。里面不仅有李运华因素,确实还有中共地下党在策划与组织,而教师中的带头者就是黄现璠教授。但是,“拒高”学潮开始后,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不大赞同,他说: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地下党力量薄弱,谁当校长都改变不了西大的反动局面,学潮难以胜利,这种斗争的方式也不可取。

士兵护送高阳进校后,武装占据西大达一个学期之久,驻守校长办公室,并明令封闭学生自治会,禁止各种团体活动,引起同学更大的不满和不合作:高阳第一次开全校学生大会,训话时首先叫大家唱国歌,同学们以无声来抗议。他见状大怒,训斥一顿之后,亲自指挥,也只有几个教官和三青团少数团员的声音,这些都载在《广西大学校史》中。

校外人士也有不满之声。前广西大校长、时任国民党监察院监察委员之白鹏飞,一次当着白崇禧之面斥道:“堂堂学府,驻以军队,成何体统?北洋军阀尚不敢派兵武力接收大学,今广西派兵武力接收广西大学,实比北洋军阀不如!”李济深当时也说过:“提倡尊师重教,首先要有师道为人所尊重”。后来,李济深推荐学生入读西大的条子不被高阳理睬,是否有此一因,如今已经难以确考。

高阳筹备开学六周后,便以牙痛旧病复发、需疗养为由,呈请辞职,未获准。学生不甘罢休,集体向省府请愿,要求撤销高阳校长职务。省政府无视师生意见,这就触怒了一些激进的学生。有一天,学生发现高阳在学校饮食店进餐,便团团围住,高呼口号,掷石头,把高阳搞得狼狈不堪。高阳恼羞成怒,联合当局于 1942 年 4 月 9 日,逮捕三位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强令解散了“学生自治委员会”,遭退学者十一人,休学者四人,留校察看以观后效者四人,警告者二人。(见 1942 年 10 月 1 日《大公报》)

这期间,桂林发生了有名的“七九”事件,中共地下党交通员梁耀宝被捕叛变。这梁耀宝担任过西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因此造成西大四名党员被捕,其他紧急转移,西大党组织不得不暂时撤出学校。

自此以后,西大学生运动进入低潮。但是高阳的日子也并不好过,1942年 12 月以病辞职获准,次年 8 月在桂林病逝;9 月,李运华终于接任西大校长。不足一年,日军即将入侵广西,西大学生四散,到榕江的人数也是不多。

以上一段本是题外之话,但对读者了解西大校史上的学运及校长治理之变迁,不无裨益,故插述在此。

附:《风雨榕江路》作者简介

蒋钦挥,广西全州人,1978年考入广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广西日报编委兼南国早报总编辑、自治区政府参事,高级记者(教授二级),先后获广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晚报都市报优秀总编辑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此公至今原不死》《另类皇帝》《广西大学史话(1928—1949)》《历史的碎片》《 甘苦集》《新闻角度与选择》《新闻生涯三十年》;主编有《解读广西丛书》《全州历史文化丛书》《我们没有忘记——辛亥革命广西百年祭》《从广西走出去的中国远征军》《“申报”辛亥革命广西资料选编》(上下册)、《历史名人在西大》、《风雨榕江路》等。

-end-

|内容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风雨榕江路》,嗨南宁授权转载,作者:蒋钦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得打赏归属作者;点击“合集”标签,可阅读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