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名篇鉴赏(二十七)| 尹鹗《醉公子》

2023-08-07   小楼听雨诗轩

原标题:唐宋词名篇鉴赏(二十七)| 尹鹗《醉公子》

唐宋词名篇鉴赏(二十七)| 尹鹗《醉公子》

暮烟笼藓砌。戟门犹未闭。尽日醉寻春。归来月满身。 离鞍偎绣袂。坠巾花乱缀。何处恼佳人。檀痕衣上新。

词咏本调,醉酒的公子,就是词中的主人公。但是,起二句“暮烟笼藓砌。戟门犹未闭”,却不直接去写醉公子,而是从黄昏时分等候公子归来的妻子入笔,得离合动荡之妙。“暮烟”句通过写景交代时间,“藓砌”不是言其冷落荒凉,而是借助阶生苔藓这一物象,暗示门前绝无闲杂人等出入走动,显示一种尊贵森严的气象。“戟门”,明其为豪贵之家。已是暮霭笼罩,“戟门”犹未关闭,以为是有重大的事件发生,其实是妻子在门外接他回家。这前两句,是在为醉公子的出场蓄势铺垫。

“尽日醉寻春。归来月满身”二句,主人公出场,尽日寻春的公子买醉归来,已是月华初上之时。“尽日”可以作一整天讲,也可以做天天讲。“醉”字点题,“寻春”是个比拟性修辞。整天或天天都在寻春买醉,可知这年轻的豪家公子贪玩嗜酒、癫狂放纵到什么程度。“月满身”说明“归来”已是夜晚,落实上一句的“尽日”,同时回应起句的“暮烟”,见出从薄暮到入夜,妻子已经在门外等候许久。这二句借满身月光渲染醺醺醉意,被誉为“写景入神之句”(《贺裳《皱水轩词筌》》)。

过片“离鞍偎绣袂。坠巾花乱缀”二句,承上“尽日醉寻春”,描写月夜归来的公子已是烂醉如泥,下马之后,就仄歪在妻子身上,全仗妻子搀扶方能行走。“坠巾花乱缀”照应“寻春”,暗示其醉入花丛,从他衣袖里掉下来的巾帕上,犹沾惹着许多花瓣。这一句显然也是一个比拟性修辞,公子的“狐狸尾巴”差一点就要露出来了。然而“是可忍”,仅只于此,大约还在妻子许可的限度之内。

结二句“何处恼佳人。檀痕衣上新”,描写妻子搀扶时的一个细节,她发现丈夫衣服上留有新鲜的唇膏印痕,这是重大的“敌情”,让她气恼莫名,终于忍无可忍。写到这里,才是一出戏的情节高潮,但是已到篇末,根据填词的游戏规则,词人不能再写下去了。读者可以凭借想象力,去编撰故事冲突的续集。应该说,“衣上檀痕”的确是一个很有表现力的细节描写,这首《醉公子》,所写的确是一个“醉公子”。对于公子整日寻春烂醉如泥,妻子大概早就麻木了,眼不见为净,她对公子在外所为,可以不闻不问。然而这次确实太过分了,竟把唇印口红公然留在衣服上。这也说明公子真是醉了,忘记销毁“证据”,让她逮个正着。末两句词里,妻子那“似怨似怜”的“娇嗔之态可想”,而词句的“含意亦不轻薄”(李冰若《栩庄漫记》)。

类似的细节描写,在《花间》词里还有一些。如和凝《柳枝》写耳鬓厮磨、“黛眉偎破”之亲昵,“醉来咬损新花子,拽住仙郎尽放娇”二句,与李煜《一斛珠》所写“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相似,而更加大胆放恣。阎选《虞美人》写男女幽会恣情狂欢,“臂留檀印齿痕香”七字艳极,是一个铭心难忘又难以言喻的细节。还有李珣《虞美人》“金笼鹦报天将曙”写偷欢起迟,孙光宪《浣溪沙》“乌帽斜倚倒佩鱼”写青楼冶游,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艳”了。难怪陆游读罢《花间集》,要发出“士大夫乃流宕至此”的感叹(毛晋汲古阁本《花间集》陆游跋语)。此类描写的认识价值大于审美价值,有了这一类词,可以让人了解彼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全部。回到尹鹗的《醉公子》结句“何处恼佳人。檀痕衣上新”,这个很有表现力的细节描写,以其“低俗”而更富生活气息,甚至可以沟通现代社会的某些场景。如果站在道德的立场,当然要对“醉公子”作出严厉的批评。如不站在道德立场说话,就应该承认:日常生活,俗世男女,旧恩新怨,无非如此。这个细节倒是能让读者对人性本能、家庭关系和夫妻伦理,会心莞尔。

确如论者所说:“此等事,自古已然,于今为烈,顾惟尹参卿始一道及,即此亦复胜人。”(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词中所写之事,无论古今的世俗社会生活中,都有可能发生。赏读这一类词,我们必须打破一种认知定势,那就是一味要求作品必须具有重大的社会思想意义,这是貌似十分正确、然而不切实际的大话空论。尤其是对于篇幅短小的诗词文本,因其容量有限,或取小事小景,或记日常片段,一时印象,刹那体验,微末细节,能出新意、表现真切、趣味健康者,即是佳作。何况词文学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作为娱乐场所演唱的流行歌曲歌词,很多时候并不适合表现重大的题材。所写内容过大过重,会影响音乐文学性质的词体,于花间樽前、娱宾遣兴的演唱效果。鉴赏批评文学作品,一定要深入了解鉴赏批评对象的体性特点,这样才能切合特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鉴赏批评活动,从而达到真切感知、准确把握、恰当评价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对这首取材世俗生活、读罢可发一哂的《醉公子》,应取的态度和看法。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南乔,河南鲁山人。二级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搜狐教育全国分省十大最受欢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兼事诗歌创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韵文学刊》《诗探索》《词学》等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传统与现代之间》《诗词曲新论》《不薄新诗爱旧诗》《花间集校注》《蒋捷词校注》等专著10余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10余项。在《奔流》《河南诗人》《中华诗词》《小楼听雨》等刊物和平台发表诗作300余首,编有个人诗选《餐花的孩子》《时光留痕》《与经典互文》等。论著入选“中华国学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中原传媒好书、中国读友读品节百社联荐优秀文艺图书,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暨孟浩然新田园诗歌奖理论奖等奖项。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