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可琪阅读 | 知名作家熊亮、张立宪:如何给孩子选书与读书?

2020-01-10   爱吃草莓的老仙女


1、儿童认知的分级体系

我是从2002年开始做童书的,做了17年,基本快18年了。


现在觉得自己才刚刚学会,我的小孩已经18岁了,所以我在这里边属于是老家长了。


今天我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下:绘本的分级创作。



1

绘本分级创作(6个月-1岁)


给6个月大的孩子创作绘本时,我有这么一个想法,不需要讲很多理论,只要小孩看绘本的时候能笑,能够让他表现出非常的强烈的互动感的时候就是对的。


你得了解这个孩子,也站在小孩角度明白孩子的认知边界和他的认知方法,知道他的需求是什么。


这样你才能抓到特别重要的东西。


我打个比喻,6个月大的孩子其实是没有自我的概念,他的自我跟世界是物理性联系。


因为自我是一个词,有了自我之后,才有我的今天、我的明天、我的后天、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前面、我的后面、时间空间、人物关系和整个世界的关系。


他跟父母的连接全部是物理性的,这是肢体性和感受性。你一旦离开他的时候,他就会超级紧张,一秒钟都停不了,一秒钟都要找回自己,想要找回和自己的联系。


做书的时候我们就会特别重视,因为他的五感已经发展。


这个时候小朋友记不了观察期的东西,形状也理解不了。只有儿歌卖得最好,因为在儿歌里面,爸爸、妈妈的声音和小朋友的声音可以发生联系。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书的时候,其实是可以用儿歌过渡。


所有的书可以当成工具书,用它跟孩子发生肢体、形体、声音、触摸互动的模式。让小朋友跟家长发生联系,通过他自己的感受去联系,他的安全感就会更强,跟世界的联系感也会更强。


他们的感觉就会变得更加敏锐。感觉敏锐之后,它就会有向外探索期的尝试。


向外摸索期的一个特质,就是他感官就开始发展了,6个月以上到一岁之间,就会有一些摸索,比如《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就是一个不断重复向外摸索的。


2

绘本分级创作(1岁以后)


1岁之后,孩子就到了观察期,他能够观察秩序。


这是小朋友特别特殊的东西,它可以通过相同的东西去观察,他能找到自己,这其实是一个抽象意识。


在抽象意识中,可以借用很多的道具和游戏。


比如,有一个玩具很有意思。切一个小的黄瓜,长的,切一个橘子,圆的,再切一个大的西瓜。但是这个东西切的时候,它其实是个木头。


所以你切完之后你会发现它是一个假的,2岁的孩子就转过来看着1岁的孩子,拿水果给他吃。这孩子就特别迷茫,最后他只能接过来假装吃。


还有出去逛街的时候,小朋友一直在捡东西,让他妈妈拿着。这就是孩子的思维在发生的变化。


我们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其实是在学习培养孩子的方式,他们完全的通过自己去观察、去思考事情、去整理世界,产生颠覆性的理解,这就是创新和责任。


而不是以单纯接受知识的方式,我们稀里糊涂的陪孩子到十几岁,开始觉得学知识都没问题,但是孩子的感官和自己的去探索空间是一定要不被切断的,这个时候家长唯一可以做的其实是追赶小朋友的脚步,要把自己的心放得极其平等。


但我们的文化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文化相反来说充满惰性。确实是不是平等的,大家到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就知道了。



3

不要试图去破坏孩子的创造力


我其实是现在才开始做低幼绘本。


低幼绘本很难做,每一个图像之间逻辑要严丝合缝,完全是构思思维。不像大一点孩子,可以用一些抽象的文学性的话去表达。孩子的观察力在这个时间是非常强的,而且他的专注力是极不集中的,他必须通过自己观察的东西不断往下深入。


我们看见小朋友的画都是特别潦草的。家长都很着急,认为孩子的能力不够迅速,想让他学会。小孩的思维观察很细,但他小肌肉不发达,灵魂很聪明,肉体很业余。而家长是灵魂很贫乏,肉体很专业。


如果遇到我这样家长,看他涂得乱七八糟,涂了很多绿色,我说:“你画的是什么呀?”


他说:“画的是鸭子。”


我说:“鸭子不是这么画的,画个写实的。”


小朋友立刻就会说:“将来我不画鸭子了,你太厉害了。”


也有别的方法,问他说:“你画的什么样的绿色?”


他说:“我画的鸭子在湖面上。”


你可以说:“哇,你画得很像春天。”


这个方法不错,但是小朋友立刻就会觉得以后一画绿色就是春天,画粉红色就是温暖,画黄色就是阳光,他也不会再进步。


什么是好的方法呢?就是你拿着这幅画说:“哇,你怎么会先涂了绿色,上面还加这么多点,你看你蜡笔涂了好几遍了。”


你完全放下自己的判断,跟着小朋友画过的痕迹全部走一遍,你这么讲完之后,他就会发现有人尊重我,有人看到我画的过程,有人知道我画图是如何设计的。他就会想等着我再做更多尝试给你看,然后就开始继续画。


我们之所以了解这些东西,其实是了解分级阅读,其实是承认小朋友的思维比我们更加的有序,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起到一个好的辅助,而不是说破坏他们自己的创造力。


我一直觉得做绘本是要这一代大家一起努力,彻底让中国的文化从一个传统的样态变成一个新的可以面向世界的全新的文化感。


将孩子的认知方式和我们做结合,我们越了解,越能够创造未来,这是我一直想的。

2、怎样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阅读


今天来的嘉宾中,我是年龄最大的,但是我的孩子是最小的,我是在48岁的时候有孩子,所以我完全是一个新手爸爸,和各位交流一下做爸爸的心得。


1

中国孩子的阶梯阅读应该怎么做?


当卢俊老师给我送《爱上阅读的秘密》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要,因为我当时已经在京东下单买了,所以他邀请我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我说没问题。


但是活动日期临近了,我的书还没到,结果发现还在预售,所以后来又让卢俊赶快给我快递了一本,匆匆读了一些。


这本书我太太看得津津有味,我一直在想,中国孩子的阶梯阅读应该怎么做?


大家都知道八路军在延安时期就有幼儿园,那些共产党八路军的小孩,他们上的第1课学的字是什么呢?是鼻子的鼻。


大家想鼻子的鼻这个字让小孩去写,太不人道了。为什么是鼻子的鼻这个字?因为他们是直接翻译的英文的书,英文第1个单词是鼻子,只有4个字母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是直接汉化就会非常痛苦。


后来我自己也在做编辑,我也在想中文的阶梯阅读为什么那么难?


李白和杜甫都是了不起的诗人,李白的一句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10个字,基本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孩,都能认识这几个字也都能读懂。


我们再拿杜甫的一首诗,杜甫有一首是古今第一七律: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们理解“艰难苦恨繁霜鬓”这7个字的难度远远要高于“黄河之水天上来”,但是这两句诗如果让一个30多岁的人理解,可能会觉得“黄河之水天上来”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这句诗中文字的高妙之处,并不亚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所以我一直在想,关于阶梯阅读,可能在中文世界里头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所以期待未来这次他能够除了分级阅读之外,在阶梯阅读这个方面,也真正有一些很实在的成果。


2

关于阅读的分级、阶梯和分类


今天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阅读中的分级、阶梯和分类。


我自己是图书编辑,不管是在内部做管理,引进版权的时候,还是要上架,要进行销售的时候,都要对图书进行分类。


我当时把我们的儿童书分成三类,叫道理、知识和故事。


后来我觉得还不够,我加了一个叫诗意,因为我感觉我们平时的这种阅读,包括爸爸妈妈去买书一开始都很注重实用性,不管是故事还是道理还是知识,都很在乎实用性,但是慢慢到一定程度,他就会在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是诗意,那种美感。


所以后来我们又加了一个诗意,但是我发现还不行,因为这4类并不能截然分开,有的时候一个好的知识类的读物,它有故事,一个教小孩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的书,它可能也有很优美的意境。


当我给我的女儿买书的时候,我给她买了《小火车托马斯》的全套,50多本。


我是希望她去了解那些故事,但是她整天就从书里找胖总管,所以那套书就叫《找找看》,胖总管甭管是在什么地方她都能找得着。


所以你就发现这个分类真的是方便编辑的,方便出版人的,也方便爸爸妈妈导购的,但对小孩来说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后来我在跟我女儿交流的时候,我内心就完全打破这种分类了。


前段时间我女儿挑出一本书来让我给他读。那本书非常可怕,是国旗。书里有几十个国家,然后还有几十个国家的国旗,她当时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还不到2岁,我想对她来说,这是超龄读物了,后来我说算了,别看国旗了,练嘴皮子吧。


我就教她念那些对她来说完全没有概念的国家名称,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希腊,包括再长一点的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她也能念下来,但是她不懂。


有时候爸爸和小孩相处,爸爸就想折磨一下孩子。我说那你念巴布亚新几内亚,她就疯了,我说你再念一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她就恨不得要跟我绝交。


但是她的确还知道了一些对她来说几乎没有意义的,澳大利亚、希腊、巴西、土耳其等等,我也没有让她去记那些国旗的形状,我认为这个形状对她几乎没有意义。平时没事的时候我说背几个,她就开着中国、美国、英国、德国,这样背。


突然有一天我和她在大街上,她特别兴奋的指着旁边说了两个字,说:英国。


原来是她看到尼康的车视镜是英国国旗,我当时感动得都要哭了。



3

如何调动孩子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小孩的知识迁移能力真的很了不起,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很多时候想让小孩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是最后可能小孩长出来的是另外的东西。有了女儿之后,我自己内心感到打破了很多自己设置的壁垒。


很多人希望小孩越爱看书越好,最好每天都用来看书,不要干别的。但大家都知道,小孩最大的诱惑是来自书之外的一些电子产品。


我见过最极端的是南京的一个大学教授,他们两口子在家里都不用手机,我说这不行,你总得带小孩出去,满世界都是电子屏幕,孩子在自己家里看不到,一出来对小孩的刺激更大。


所以当我女儿开始想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就说想看就看吧。我也不相信一个小孩看电视就能把眼睛看坏,我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小孩近视跟看电视看屏幕没有正相关的关系。


当然,你可能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他在黑暗中看手机。


但是你不能真的完全由着她。我说你可以看,但是你要自己要学会自己关电视,关键是他真的学会了。我女儿说:“都很久没看电视了。”


我就知道这是要给她打开电视,然后我说:“你看一会你能不能自己关掉?”


她说:“当然了。”


一开始的时候她关不掉,我们就提醒她说你应该把电视关掉了,后来还教会她自己用遥控器来关,她现在基本上可以自己关掉电视,我感动的又要哭了。


小孩在这个过程中,她自己学会了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这可能比看故事都有用。


所以爸爸妈妈们真的不用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孩子学点别的也可以。


大家知道我们传媒界有一个前辈叫麦克卢汉,他把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卢汉是死于1980年,他死的时候没有互联网。


所以他分析的就是影视、报纸、杂志、电话。


在他的概念中,热媒介是影视,冷媒介是书。


我前段时间又在读麦克卢汉的书,我发现热媒介和冷媒介也不能那么机械的来分了。


比如说同样是电影,这部电影和另外一部电影,它们之间就有了热和冷之分。那么麦克卢汉的概念中,什么叫热媒介,什么叫冷媒介呢?


热媒介就是把信息传递的非常充足的,在他那个年代,影视剧调动了你所有的感官,肯定属于热媒介。

图书肯定是冷媒介,你只能用你的大脑去思考,文字架构的世界空间。


但是我想不仅仅是媒介形态的划分,而是信息量的大小。如果说小朋友读一本书,看一个动画片,玩一个游戏的信息量非常充足,这个坏处是什么?


就是小朋友没有必要去补足那些不足的信息了。


所以当年麦克卢汉说过,读书是需要你付出成本的,人爱读书是因为读书比看电影难,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书、电影、电视的概念已经高度的模糊了,可能我们看手机里的一段文字可能就是书,只不过是出现在屏幕上。


我们要有一个冷媒介和热媒介的概念,不是指我一定不能让我的小孩去看动画片,去上网去刷抖音等等,而是我们要去给他选择那些不那么满的信息,让他自己动用他自己的想象力,动用他自己以前的知识储备,去把那些不满的东西给他补上。


并且我发现小孩非常乐于做这些工作。


小孩的天性都是那种喜欢挑战,喜欢做难的事情,只不过是大人没有这个能力了,大人更愿意享受那些热媒介,很多年轻人看美剧都是1.5倍速、2倍速的去看。


我认为我们在为孩子选择一些信息的时候,不是一定要选择书、纸,不选择屏幕,不要手机。


不是这个概念,而是不要选那些太满的信息。


爸爸妈妈也要有能力和小朋友一起去把那些信息去找到。这个在我们国度尤其缺乏,不要说看电影,就是看上课读一篇课文,都要告诉你中心思想,给你塞的满满当当的。


这个是跟我的孩子相处这两年来自己的一个体会,在我心目中就再把这种界限模糊掉。


好好的享受来自智力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