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仟才艺:错误的学画方式,只会磨灭孩子的创造力

2019-10-18   爱吃草莓的老仙女

一些家长将孩子的涂鸦当做艺术天分的展现,并报名绘画班进行培养,但效果适得其反。

孩子艺术相关的能力该怎么培养?

今天的三锦伯仟才艺通过介绍五副画作,告诉我们艺术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创造力作为一项稀缺能力,创造力是无法在培训中获得的,其运用也不拘泥于形式。

培养孩子创造力,需要因材施教,并遵循他们自身的兴趣。

最近接连碰到几个好朋友问我“自己家小孩本来挺喜欢画画,为啥在画班学了两年,就再也不喜欢了?”

嗯,这牵扯到几个问题:

一是我们的孩子是否必须画画?

二是学画画为了什么?

三是现在的画班到底教了什么?

了解了这三个方面,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一、第一个问题,孩子是否必须学画画?

我的答案是不需要。

简单来说,6岁以下孩子的画叫做涂鸦,涂鸦这个词来源于唐代诗人卢仝的一句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老卢在书房看书,儿子小卢就在他的桌子案上爬来爬去,结果这个熊孩子把砚台打翻。

文人么,见什么都是诗书画意,你看,这墨汁被熊孩子涂来抹去的,神似一只难看的乌鸦呢。

所以,涂鸦其实就是玩儿,游戏,随便画的意思。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2岁到6岁被称作涂鸦期,这时候孩子的涂鸦有两个作用,一是探索,二是表达。

说涂鸦是探索,是因为孩子会发现:原来我可以指挥自己的胳膊,手,画出图形。

他最开始只能画一条线,一遍遍的练习、探索,过不了多久已经能画出一个完整的圆了。

这个新游戏很有乐趣,涂鸦对孩子来讲是一个可以反复练习,并持续获得成就感的游戏。

说涂鸦是表达,是因为幼儿的语言和文字还不能帮他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涂鸦自然就成为他记录眼前、记录回忆、记录想象的一种工具。

这个工具特别好用,孩子很喜欢,在他看来,每一笔每个图形都有含义,觉得能更明白的表达自己。

的确,从视觉艺术的角度看图形更直观,更容易承载故事。

所以说,孩子的画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看的。

虽然你看他画的一团线,他能给你讲出一个有头有尾特别有画面感的故事。

小王子把他的第一幅画拿给大人看,问他们是不是会害怕。大人们很纳闷,一顶帽子有啥可怕的?

“可是,我画的不是帽子,而是一条正在消化大象的蟒蛇呀。于是我又把大蟒蛇肚子里的情况画了出来,以便让大人们能够看懂。”

这些大人总是需要解释。

正是因为涂鸦的核心是探索和表达,毕加索才会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他是真的希望重新成为小孩儿,希望能自然的,不带有任何目的的去表达自己,也就是返璞归真。

这是一种极其难得,艺术家终其一生所追求的艺术理想。

这么来看,涂鸦仅仅是一种和说话、写字类似的表达工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发生,那就压根儿不需要学习啊,更不需要老师教。

因为没有大人能教给孩子如何涂鸦,哪怕毕加索也教不了。

所以我很坚持一个观点,就是6岁以下的孩子不需要参加任何美术培训,只需要给他涂鸦的环境,让他去尽情享受就好了。

另外,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不管是自己涂鸦还是请老师教,只是手段途径不同,目的肯定是相同的:

那就是保护并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这就涉及到了今天的第二个问题,学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二、第二个问题,学画学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接触过一些父母,他们觉得一定要赢在起跑线,多学一样是一样。

学语文、物理、化学、学外语、学钢琴、学画画,感觉就像给孩子存钱一样,只要存了足够多的钱,孩子就能实现财务自由,迈向幸福人生。

很遗憾,我到现在也没听说谁是靠存钱实现了财务自由,一个都没有。

所以赢在起跑线,多学一样是一样的想法从根本上就跑偏了。

任何课程、学科都是教育两个字的载体,承载的是一个叫做“能力”的东西,一个有能力的人,才有可能迈向自由幸福的人生。

同样,我们画画、接触艺术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叫做“创造力”的能力,一种作为人的核心能力。

为什么说它是核心,因为创造力简单一句话解释,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不存在的东西造出来。

往大了说,这是人类文明持续下去的唯一推动力,现实点说,一份工作,一个公司,每个单位,每个行业都需要创造力。

创造力,才是一个人的稀缺价值,才是那个实现财务自由的原始股。

创造这个词分开来讲:

“创”就是创意、想象,是在已有的知识当中孕育未知,孵化新的想法,所以创是指新的不存在的东西。

“造”就是如何把这个不存在实现出来,表达出来,造出来。

我们的文化从古至今都强调创造的重要,包括神话。

女娲造人就是根据自己的样子设想了人类,然后用泥巴捏出来一个个人,实现它。

同样,希腊神话中也差不多,火神赫菲斯托斯参考美神阿弗洛狄特的样子,也是用泥巴捏出了漂亮的潘多拉。

创造,就是孕育想法,然后实现它,是从0到1的过程。

虽然我把创和造分开来解释,其实本身这两个字就像凹和凸一样是密不可分的。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回头再看“艺术是在培养创造力”这句话,就不觉得空洞了。

艺术家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寻找新的想法新的冲动,然后再耐得住寂寞,想办法把他雕刻出来,画出来,表达出来。

导演姜文在十三邀那个节目里说自己看到《侠隐》,兴奋,想拍,激动。但这个激动能维持多久?一个月,一年,几年。

他还要想办法保持这种冲动,要想办法集合上千号人,琢磨用什么视觉语言,什么手法拍出来,剪辑出来,播出来,这又是几年,才有了电影《邪不压正》。

不耐得住能行么,这才是完整的创造力。

而且,需要这种创造力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人人都需要。

你看作家,写字写文章一定需要创造力。

春天到了,我老妈就惦记着摘点刚发芽的嫩香椿给我们吃,好吃的不得了。但我的语言就比较贫乏,只能一边往嘴里塞,一边跟我妈说:“嗯,真嫩,特别嫩”。

但有一天,我在书店看到汪曾祺老先生的一本书《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翻开就是他写的香椿拌豆腐,人家就八个字“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明代以前中国人跟筷子叫做箸,我脑子里马上就是那个画面,一筷子下去,那种快活,嫩的能让你一口记三年。

怎么写得这么好,三春不忘,把一个人无比细腻的体验,感同身受的全都表达了出来,这也是一种创造力。

创造力的保护和培养不容易,在任何时代,都只是少部分人能够保留、获得。

拥有创造力的人,无疑就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中坚力量。

因为他们做的事情,是从0到1。而艺术领域,恰恰有着孕育创造力的天然土壤。

下面咱们用几幅画来说说为什么艺术是培育创造力最好的途径。

三、几幅画的故事,说说艺术和创造力

有一位日本画家葛饰北斋,他画的那一幅神奈川冲浪里,大伙都特别熟悉,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他画的另外一幅非常传奇的画。

传奇是因为画法特别,他先把一张纸涂满了蓝色,然后找了一只鸡,让鸡现在红色颜料里溜溜达达,再把鸡拎出来在蓝色的纸上溜溜达达,走来走去。

这幅画的名字叫做《河中枫叶》,很可惜没有被保存下来,今天看不到了,但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好问题——这是不是艺术?

因为严格来讲,这幅画是一个人,和一只鸡画的,你可以和我一样,试着闭上眼睛想象这幅画:蓝色、静静地河面、一阵风吹过,无数的枫叶散落下来,有一丝秋天的宁静。

你会不会想起那一句“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其实葛饰北斋画的哪条河,怎么画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试图通过这条河,传递给我们了一种情绪,感受到秋天的宁静。

说到河,我们再看看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是怎么画的河,又在传达什么。

这是收藏在剑桥博物馆一幅棺材上的画,棺材的主人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就叫小强吧。

《太阳神拉的游行》

公元前990-前969年 灰泥木版画

小强是埃及人,他所处的时代相信人间有白天,是因为太阳神坐着日行船航行在天空的海洋。

有夜晚,是因为太阳神晚上会坐着夜行船在阴间的河流游历。

看到下面那条蛇了么,他叫做阿波佩斯,阿波佩斯是埃及神话中的毁灭神,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冥王哈迪斯,或者西游记里的阎罗王。

阿波佩斯是太阳神的死对头,总想打败太阳神好统治世界,就会化成蛇,等待机会。所以你看,太阳神随身带了很多保镖。

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棺材上画这条河?因为小强希望太阳神保佑自己能安全的穿过河流,穿越地狱,去往一个幸福的来生。

这条埃及人的河,表达的是有关生死的宗教信仰,是对来生幸福的信念。

那中国呢,我们水墨丹青里的河流是什么样子?

唐代诗人柳宗元有一首《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时候一读到这几句,就会想象到一艘小船,一个老头,烟波浩渺的江水,孤独,寒冷。

这首诗启发了一位南宋的画家马远,画出了一幅《寒江独钓图》,这幅画今天收藏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可是天价的宝贝。

但有个问题,这么大一张纸就画了个小小的船,几条波浪线假装是水,寥寥几笔,有点糊弄人吧?

但凡学过画的小朋友都知道,老师告诉我们颜色要涂满,不涂满是因为中国艺术的独特审美观“留白”。

《寒江独钓图》南宋 马远

白就是空白,空白无处不在。但空白不代表什么都没有,就像咱们房间里空的地方有空气一样,画面里空白的地方有的是深远,或无尽的想象。

鲁迅先生曾说过:“唯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态度,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这幅寒江独钓图才会有那种烟波浩渺,身处孤独的感觉。

中国艺术在审美上不强调逼真,不太在意真正的山和水的样子。相反,最在意的是意境和品味,在意实和虚的关系,在意其中寄托的情怀。

中国艺术是一种心境,山水意境,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

所以,同样是画山画水,画花花草草,在东方叫做山水画,在西方叫做风景画。

接着咱们就看一幅美国画家瓦尔的风景画,很写实,不一样的美。

《爱德华堡》威廉姆·瓦尔

1820年 手工上色版画

一个老妇人穿过前面平静的河流和后面繁荣的农场,她在告诉人们,印第安时代已经消失了,人们要面对的是新的生活方式。

画家瓦尔专门为这幅画做过注解:“犁现在宁静地翻过被千百人的鲜血浸染过的土地,古老的印第安人和雄心勃勃的欧洲人的骨灰,共同安息在这里。”

因为这时候的美国,刚刚结束第二次对英战争,彻底摆脱了英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控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瓦尔德风景画,让刚刚独立的美国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国家也有着崇高的、美的作品。

看过了几百年、几千年前的艺术,我们再看一幅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顺便插一句,其实一幅画的原作和照片的差距非常巨大,天壤之别。

就说这个内当代艺术家内凡尔森这幅木版画,图片很难体会,因为它实际是5米多高,宽将近3米,相当大。

《白瀑布》路易斯·内凡尔森

1972年 木版画

有人说,站在它的下面,会有一种压迫感,会觉得是一条巨大的瀑布倾泻而下,落下时激起了一片水花,还看到很多鱼在奋力的向上游,逆流而上。

的确,这件作品就叫做《白瀑布》。

好,我们陆续了解了5位艺术家的作品,画的都是河流,但意思却完全不同。从河中枫叶到白瀑布,这一路看过来,我脑子里有无数的问题。

艺术,不应该用很专业的技法和工具么?

那画枫叶的那只鸡哪里有什么技法。

艺术,不应该有共同的审美观么?

但独钓寒江雪有自己留白的美,倾泻而下的瀑布却有着一种理性和抽象的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河流却是逼真,崇高的美。

艺术,不应该有着共同的目的么?

但埃及人的棺木上是深刻的宗教信仰,美国人的风景画中却是强烈的民族主义,中国画家马远又表达的是无尽的孤独。

虽然他们大不同,但我很确定,一定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决定了它们都属于艺术的一部分。

这个共性的东西就是创造力。

葛饰北斋的平静,埃及人的重生信仰,马远的孤独,瓦尔对美洲原住民的复杂情感,内凡尔森寄托在鱼身上的奋力和勇敢。

这些情感不同,但无一不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情感。

而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这些不同的情感,正是因为画家们都创造性的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艺术语言,把情感传递、表达了出来了。

无论画的逼真,抽象,或者留白,这些都被称作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的一种途径。

很明显,在艺术中,独一无二的想法和恰到好处的艺术语言同样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创造力。

所以,艺术的核心就是创造力。

所以,当我们让第一次接触艺术的时候,就需要很明确,艺术是一种创造,而不仅仅是画画、素描、涂色,或者画的像。

所以,孩子接触艺术的目的是希望获得创造力的激发。

这就涉及到了我们的第三个问题:画班到底在教什么,是否有利于创造力的激发?

三、第三个问题,画班教的是否有益于创造力

很遗憾,大部分画班教给孩子的,是画好看的画。

当成绩变成唯一目标,一切就都需要变得可量化,可考核,可见的明显进步。

艺术教育,就是在成绩和量化的洪流中被标签化,被曲解,变形了。

可被量化和标准化的只能是技术和技法,这才是学校为什么急迫的希望教给孩子怎么画的像,画的完整,画的好看,教给孩子素描,色彩,静物,白描的原因。

因为可量化,可考核,可复制,看起来进步明显,但从创造力的角度,这恰恰是舍本求末,无源之水。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推荐一本书《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

书的作者日本美术教育家鸟居昭美,就把这种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的“过分重视美术早教,过早教给孩子画大人审美的画,过早接触美术技法”的教育称作“一根绳子的教育。”

“一根绳子的教育”妄图用简单的,程式化的方法来提高孩子的能力,这本就是一种妄想。

“一根绳子教育观”不仅存在于美术培训,大部分奥数、外语、写作、口才的培训都是如此。

培训可以提高成绩,但无法提高能力。

英国人莫里斯曾对比过黑猩猩和人类画画的不同。

在四岁之前,相同年龄段的黑猩猩不论在力度、完整性上都无情的碾压人类婴儿的涂鸦。

比如从头到尾画一条完整的线,黑猩猩一岁半就可以做到,但人类要到两岁半才能做到。

分水岭在四五岁的时候,人类开始发展出绘画,但黑猩猩将一直停留在四五岁的涂鸦。

画画的黑猩猩《美术的发生》莫里斯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绘画作为人类艺术的典型表达形式,它不仅仅依靠的是手和眼睛。

绘画的底层逻辑是语言、感情、人和人的关系,这些人类独特的能力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绘画艺术。

人类可以通过语言,让眼前浮现曾经的回忆;能够通过思维,去想象还未发生的未来;可以通过联想,将无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这些人类独特的能力就是创造力的来源,更是决定人类艺术诞生的根本,而不仅仅是手和眼的技术。

所以,过分的在意孩子的画面效果,过分的强调美术技法,强调所谓的知识点,看起来提高了孩子的绘画能力,其实是在毁孩子。

因为这种培训完全忽略孩子的发展规律,忽视孩子还未发育完整的大肌肉运动能力、语言能力、情感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于把孩子从培育创造力的土壤中拔了出来。

Franz Wilhelm Seiwert Fabrikarbeiter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报过美术班的孩子,上课画的惊为天人,在家画的吓死个人。

为了让家长看到孩子肉眼可见的进步,培训行业不遗余力的形成一个个套路,教给孩子画出来效果闪亮但千篇一律的画。

急躁的社会现实,把最终的画面效果逼成了美术培训业的生命线,逼成必须给家长的交代。

有一句话是谁说的我忘记了,但真的很好:“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仅是目的地,还有沿途的风景。”

画画也如旅行一样吧,重要的是探索,发现,甚至失败的过程,而不是最后那张好看的画。

我们很明确,孩子的画首先是为了塑造自我,不是用技法来规训;是锻炼观察力和感受力,不是记忆力。

卢梭在教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12岁以前的儿童,知识主要来自于感觉范围,需要的是直观教育。12岁以后才有更多理性的发挥。”

Franz Wilhelm Seiwert Mann mit Maschinen Fabri

孩子学说话的过程,是无时无刻不沉浸在一个语言环境中听、看、观察,在一字一句中自我纠错,最后形成语言。

画画和学习语言的过程一样,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要知道,成长的过程很漫长,需要等待,需要陪伴,需要观察。

兴趣班销售代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你看你家孩子画得多好!有天分呢,要从小培养,再不学画就晚了。”

这话听听就行,别当真。

安格尔作为艺术史上罕见的新古典主义大师,也不过是12岁才开始学习绘画。梵高27岁才开始画画,也不耽误人家成大师。

大量美术培训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招生数量、教室利用率、公开课转化率、消课率、续费率这些商业目标左右着教学的套路。

他们急切地想要家长看到孩子大踏步的提高,明显的进步,一幅比一幅好,于是省略了观察,省略了陪伴,省略了耐心和等待。

Betriebsorganisation

1922 Seiwert

是,每一幅画都好看,都完整。但孩子本应该在涂鸦,画画过程中经历的思考缺失了,体会没了,观察没了,感受也没了。

一天一天的学画,等于一天一天的远离艺术。

艺术的核心是创造力,不是学会画好看的画。

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咱们做父母的那些所谓的人生经验,不过像车子上的后视镜一样,只是给孩子看看你以前走过的路,为的是让他走好自己的路,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