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了不少育儿知识,可孩子问题还是很多?教育和养育要分开

2020-03-16   春花育儿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有一个疑问,如今育儿的知识随处可见,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找到相对应解决的办法,但即使有了那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为什么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还会出现很多问题?

其实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孩子又都各有不同,同样的方法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孩子甚至从没有出生之前其实就开始了走上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家长对孩子教育也真的是用心良苦,从胎教开始到早教,再到后来的开发智力补习班兴趣班等等,费尽心思不说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用自己能给到的最好教育资源来培养孩子,家长自己各种各样的育儿知识学习了一堆,形形色色的教育班给孩子上着,但是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之后孩子的问题一点都没比别人家的孩子少,甚至还比别的孩子要多。



家长对孩子的爱无可厚非,用心的投入也是真心实意,但是好心未必就能办成好事,想要一个好的结果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家长有谋略有方法,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如此热衷学习教育知识但未必能够达到想要的结果的原因。

这样的家长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之间会产生一些问题,通常就会觉得这个方法看起来很不错,但实际应用起来却有很多障碍,很多育儿方法都是一开始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没用或者家长自己都坚持不下来。

而且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家长能够学到的教育知识主要是两类:一种就是专业知识,一种是非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指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等,这些知识虽然很有用但需要系统专业的学习,一般没有基础的家长只能是略懂皮毛,毕竟这是一门学科,家长有自己的工作时间有限,这种专业的知识是没有办法学透彻的。



大部分家长能够看懂并且实践的都是一些非专业的教育知识,这种非专业的育儿知识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就是碎片化教育,而且国内很多教育都是比较传统的,比如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管不成才”也就是“严肃教育”。现在幼儿园的孩子每天都要求背古诗,强行约束和死记硬背,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国外的教育虽然有好的方面但不太适应本土国情。

西方的教育方式从一开始就没有系统的进来过,对于现在的家长来说属于中西结合的比较混乱的教育模式,一般家长都是看到什么样的理论觉得好就拿过来用,造成的结果就是短期内可能有效但由于没有后面教育的延续从而导致了断层。

第二种就是专业知识和个人经验比较混乱,很多教育方法都是用专业词汇但讲出来却并非系统的专业知识,用专业的词汇作为吸引人目光的噱头,讲出来的知识却是非专业的知识。



这样也造成了家长理解起来从概念开始就很模糊,然后稀里糊涂的就开始使用了教育的方法,如果从一开始家长就不能彻底弄懂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也就不会影响孩子的个人品质或者是性格,还有一种就是讲个人经验比较多的育儿文章,这些教育知识虽然看起来很好用,但是却忽略了个性化,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孩子的成长经历不同,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有用的知识用在别人身上就未必好用。

诸如此上的一些原因导致了家长学到的教育知识不仅混乱还有些尴尬,如果理论对孩子刚好匹配还能有效果,如果不匹配不仅无效还有可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总结来说最大的教育问题就是家长没有系统的学到正确的育儿知识,而是比较混乱并且中西方结合的产物,但也不能对所有的教育知识都持否定的态度,毕竟现在铺天盖地的教育知识对孩子短期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并且绝大部分育儿知识都是有益的,不仅对孩子的教育有用对家长的成长也有帮助,育儿知识没有不好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



比如说《正面管教》中提到的“惩罚席”,这是这本书中比较核心的教育方法,确实管用但有的家长没有学透这个理论,只是照本宣科的拿过来就用,只要孩子犯错误了就让他在那块地毯上站着惩罚,而中国的育儿有中国的特色,在孩子接受惩罚的这段期间可能家里的老人就会走过去,给孩子喝口水,吃点水果,甚至拿个玩具让孩子在地毯上玩起来,这样的“惩罚”就失去了书中所想要达到的目的,还是中西方结合之中产生的问题,家长理解是一层过滤,到了执行又是一层过滤,然后到了真正实施在孩子身上,教育的核心就变了味道。

所以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是要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来实行,家长也不容易,孩子更不容易,要把教育和养育分开,家长还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实际来改变教育方式,而不只是埋怨为什么自己执行了那么多教育理论孩子却还是问题一堆,这需要耐心和过程,也是家长和孩子不断磨合,该学的还是要学,该改正的还是要改正,要直面这个问题,而不是把责任都推给社会或者是教育机构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