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睡觉的中国女人”张弥曼:82年化妆1次,质朴生活是最高享受

2020-01-13   教育思享

​她是一个可爱的民间老太,身上散发着东方女性优雅的气质。

她是田野中的科学家,脑中承载着过人的知识。她是“不睡觉的中国女人”,夜夜为科研劳作。她喜欢绿色,因为是与自然相近的颜色。她就是张弥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

2018年,她在巴黎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致辞时她运用了流利的各国语言与幽默的言辞,让台下的人感受她杰出的魅力。

简约的人生,考察生涯。

上世纪五十年代,响应国家的号召,张弥曼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她从小的梦想本是学医,在接到国家的号召后,便选择了地质。因为在那时的她看来,国家需要的人才,才是有价值的。在莫斯科学习了两年古生物后,张弥曼被分配到浙江古脊椎生物研究所,从此开始了她漫长的考察生涯。

在三四十个人考察队伍中,只有张弥曼一个女性,她却并不觉得不方便。野外的条件差,热水基本上属于稀有,卫生很难保持,张弥曼却甘之如饴,三四个月不洗头也能忍受。每次考察队伍回来,每人身上都会带回来几个虱子。衣服脏得不能穿的时候,她就把衣服拿进煮汤的锅里煮,重新穿。

参加访谈节目时,主持人提及到她的日常生活。

她连忙说:“不在意的,都不在意的。这次上节目是人生中第一次画妆,82年来的第一次。“

严谨、刻苦的科学精神。

1980年.张弥曼带着千万年前的杨氏鱼化石前往瑞典国家历史博物馆做研究。杨氏鱼的模型只有2.8厘米,为了对它进行研究,张弥曼采用了连续磨片的技术。

她将杨氏鱼分成五百四十多片,每片的厚度仅有二十分之一毫米,并把每片放在显微镜下画图。

每画一张图,都需要耗费的大量的时间,最大的一张,张弥曼连着画了十四个小时。于是,瑞典国家历史博物馆张弥曼因此出名,被人们叫做“不睡觉的中国女人”。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张弥曼通过对杨氏鱼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总鳍鱼类并不是四足动物祖先。这一说法直接挑战了瑞典学术权威,同时也是自己导师的雅尔维克。雅尔维克对此非常不满,他并不同意张弥曼的观点。

张弥曼与导师的争论,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位。张弥曼却坚持自己研究的正确性。她说:“学位不拿就不拿,要不然做什么科学呢?”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追求真理是真正科学家的准则。

作为一名女性,却对自己的私生活并不多做要求,这说明她已经把自己全身心奉献给了科学研究事业。对她而言,质朴的生活是生命的最高享受,以至于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考察生活。

作为一名学生,即使可能丢掉学位,也会勇敢地质疑自己的导师。对她而言,追求真理是科学的准则,以至于能够在古鱼类研究上登峰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