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历朝历代不乏“明君圣主”,然而在许多这些“圣主明君”一生当中却都有一个极为相似的经历,如周文王姬昌、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东吴大帝孙权、梁武帝萧衍、隋文帝杨坚、宋太宗赵光义、明太祖朱元璋等等强势帝王,他们都曾在事业上升或巅峰之时,或人为或“自然不可抗拒”地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储君”。
如果说非要在这些让后世之人惋惜不已的“贤太子”身上,找出一个导致悲剧的共同之处,那还真是非常不容易,自古以来各大史家也莫衷一是,而今天小编却要将其中一位比较“冷门”的贤太子生平拿来叙述一番,看官们若能从中有所妙悟,或感触到一二句慧语真言,也请不吝道出,以作雅观共赏。
东吴大首领吴侯孙权吓得赶紧向北方强大的魏国称臣,恳求出重兵驰援,魏文帝于是册封孙权为“大魏吴王”,并准备在吴蜀两国打得两败俱伤之际,再出兵横扫江南。孙权见魏军迟迟不动,就已经料到曹丕的诡计,于是派出“书生大将”陆逊带兵在夷陵迎击刘备,同时授予自己的长子孙登为东吴中郎将,封万户侯。
孙权想要孙登读《汉书》,多了解一点东汉三国的事情,就准备让自己的老师张昭老先生做他的老师,可张昭年纪太大,且平时脾气暴躁也是出了名的,于是就换张昭之子张休先从他老爸那学习《汉书》,然后再由张休来给太子孙登做讲解,这样精细妥帖的安排,可见孙权有多重视孙登这个儿子。
孙权在做吴王的第八个年头,也就是蜀汉后主刘禅做皇帝的第六个年头,魏国曹操之孙曹叡称帝的第三个年头,终于忍受不了刘备、曹丕都过足了皇帝瘾,且都撒手人寰的事实,宣布登基为帝,并立孙登为大吴王朝首任皇太子,又以诸葛恪为左辅大臣,张休为右弼大臣,顾谭为辅正大臣,陈表为翼正都尉,这就是太子四友了,而谢景、范慎、刁玄、羊衟等江东名士都成为了太子府上的宾客,当时吴太子东宫号为“多士”名震天下。
有一次,他骑马出行,有人拿弹弓射来弹丸,险些打到他的脸上,东宫侍卫吓得四处捉拿其人,不久就在附近发现一个拿着弹弓和弹丸的人,众侍卫立马将他捉住,便认为他就是那个犯驾的“刺客”。可孙登审问了一番,却发现完全对不上当时的情形,侍卫们想要严刑逼迫那人认罪,孙登没有听从,而是叫人将那人的弹丸取来一看,发现和“刺客”打来的弹丸完全不一样,于是便将那人放走了。
后来孙登的弟弟孙虑去世,孙权大为伤痛,以至病倒,孙登得到消息之后,日夜兼程奔向建邺,入宫之后见孙权还沉浸在悲伤之中,一直哭泣,他便劝谏道:“阿虑重病不起,这是他的命!如今北方中原的领土还不在咱们大吴疆域之中,四海臣民都在期盼陛下的王师前去搭救,而陛下因为小儿之死,不吃不喝,哀伤过度,这已经违反礼制太过了,儿臣实在感到忧心和惶恐!”
嘉禾三年,孙权带兵攻打魏国的新城,于是将太子孙登留在建邺监国,并使他总领吴国的全部政事,那年粮食欠收,江南出现了很多盗贼,孙登立马制定了许多防盗剿匪的律令,使得吴国境内安定了许多。
养母徐夫人送的衣服,孙登则必定要沐浴之后才敢穿着。当孙登被册封为皇太子的时候,他对孙权说道:“父王应该明白没有母鸡就没有鸡蛋的道理,想要儿臣做太子,就当先立我的母亲为皇后!”孙权一时没反应过来,问道:“那你母亲在哪呀?”孙登答道:“在吴郡!”孙权这才明白说的是失宠被黜的徐夫人,于是默然不语。
如今北方魏国依旧强大,蜀汉也在我国西面屹立不倒,陛下应当赶紧遗忘儿臣,好好养精蓄锐,继续图谋大业,儿臣虽死无恨也!我弟弟孙和仁孝聪明,德行清正,可以早点将他扶为储君,以系民望,诸葛恪、张休、顾谭、谢景等人都是王佐之才,也赶紧让他们前去辅佐孙和,陛下一定要好好整顿兵马,安抚好百姓,五年之后,十年之内,必能兵不血刃,北定中原,成就大业!
孙权看到这封上书的时候,孙登已死,以至于孙权大为悲痛,孙登的好友豫章太守谢景也因为哀伤过度,居然擅自丢弃官位,跑到建邺来奔丧,并上表自己弹劾自己,请求治罪,孙权说道:“你是太子身边的人,和其他官吏不一样!”于是派出宫中太监前去宣旨慰劳,并让他恢复原来的官职。之后,又给孙登上谥号为“大吴宣太子”。
后来孙权驾崩,孙亮做了皇帝,诸葛恪掌权辅政,却惹得孙氏宗亲不满,诸葛恪不久被孙峻所杀,废太子孙和也因有人传言,诸葛恪一向将他当作当年孙登一样,曾有扶立之心,竟被孙峻杀死。后来孙峻病死,其弟孙綝上位掌握吴国大权,更加残暴,居然直接废掉了吴帝孙亮,拥立了孙权第六子孙休做皇帝,后来孙休在老将丁奉的帮助下斩杀了孙綝,才重新夺回了皇权。
孙皓或许会想,如果他心中敬重的大伯孙登没有英年早逝,而是继承爷爷大帝孙权的基业,励精图治,说不定还真能“兵不血刃”席卷中原,最终让魏蜀两国的君王俯首来到东吴建邺,乖乖就座于降臣之位,也尚未可知吧!
一度亡国,两回“寄人篱下”,五次对敌称臣,竟能逆袭称王的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