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山东农民挖出一柄长7.5米,重3000多斤的巨剑,此剑何用?

2024-01-13     古今记实1

原标题:1988年山东农民挖出一柄长7.5米,重3000多斤的巨剑,此剑何用?

1988年,山东济宁兖州一农民在河边挖沙,挖出一柄巨剑,闻讯赶来的专家看到这柄剑时,惊呼道:“不可能!这不可能!”原来,这柄剑太大了,大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单独将其拿起。

在古代,剑,不仅能战场杀敌,也能作为时尚配饰。这就要求,剑身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太长,影响拔剑,容易折断;太短,不够美观,攻击距离“感人”。

当然,古人铸剑也并非想铸多长就多长。战国时期,受限于材料的强度和铸造技术,正常的青铜剑大约是50-65公分,比如著名的越王勾践就只有56厘米。后来,铸剑水平突飞猛进,古人已经能铸更长的剑,但往往控制在1米之内,比如兵马俑坑出土的大量秦剑,其长度就控制在81—94.8公分之间。

可即便如此,在秦王遭到荆轲刺杀时,仓促之间,因为剑太长,结果拔不出,慌乱之下只能绕柱跑。直到手下大喊“王负剑”,秦王这才拔出长剑,予以反击。

泗水河惊现巨剑,专家直呼不可能

1988年春,山东济宁兖州的泗水河已经干涸,兖州城南大桥村的村民纷纷挑着担子,来到泗河大桥东侧的河里挖沙。

有个村民挖着挖着,却听铁锹那端传来一声响。村民本以为挖到鹅卵石,谁知扒开一看,竟然是一块“铁疙瘩”。

村民寻思着这铁疙瘩块头不小,拿去卖废铁恐怕能换不少钱,心里美滋滋的。

原来,村民使出了全身的劲,铁疙瘩仍纹丝不动!无奈之下,村民只好呼唤其他人过来帮忙,谁知5、6个人一起动手,这块铁疙瘩仍不动如山。

众人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铁疙瘩,于是你一锹我一锹顺着铁疙瘩挖了起来,一层层地把沙子拨拉开。

“这是康熙年间的铁剑!”一位眼尖的村民大喊道。

原来,这位村民看到剑柄上铸有铭文,前面两个字就是“康熙”。

众人意识到这柄巨剑可能是文物,于是连忙将此事上报给了当地的文保部门。

文物专家闻讯赶来,当他们看到铁剑的全貌后,饶是他们见多识广,也不由直呼:“不可能!这不可能!谁能拿得动这柄剑……”

原来,这柄剑太大了,大到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单独将其拿起。

天下第一剑,金一凤所铸

经测量,这柄剑实长7.5米,重1539.8公斤,无论是重量还是其长度,在华夏现今出土的剑文物中均属第一,专家们当场为其命名——天下第一剑。

更令人惊叹的是,天下第一剑块头虽大,但一点儿也不粗糙。

这柄剑剑柄大概占了四分之一的长度,上面铸有铭文:康熙丁酉二月知兖州府事山阴金一凤置。

显然,这把剑是在康熙丁酉二月,也就是公元1717年二月,由兖州府的知府金一凤铸造的。

剑格部分铸有睚眦图,横眉瞪眼,栩栩如生。睚眦相传是龙的第二个儿子,因其好凶杀,口能吞剑,人们喜欢将其刻在武器上,为心爱的武器增添几分慑人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天下第一剑的剑身颇为奇怪,并非两面,而是呈菱形状,这也越发显出了它的巨大。

为此,专家们翻阅了许多古籍,终于在《滋阳县志》中找到了答案。

《滋阳县志》中有记载:“康熙五十一年夏,泗河洪暴涨,冲决大桥中间的三个桥洞,郡守金一凤捐资修整加固此桥,并铸三丈铁剑以镇之。”

泗水河的传说

金一风之所以“铸三丈铁剑以镇之”,其实和泗河的一个传说有关。

泗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尚书.禹贡》就有:“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记载。泗河发源于泗水泉林镇陪尾山之阳,因山下有趵突、黑虎、珍珠、红石四泉涌出,汇集成流,故称泗河。

流经兖州的泗河润泽了沿岸世代百姓,但也时常发生水患,让河边的百姓苦不堪言。

康熙五十一年的衮州的夏天,兖州的降雨来得尤为猛烈,凶猛的暴雨使泗河河水暴涨,洪水奔涌而下,冲毁了大桥村有“鲁国石虹”之称的南大桥3个桥孔,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第二年,金一凤升任兖州知府,知晓此事后,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掏腰包修桥。

金一凤乃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曾任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按察副使,与大清官海瑞志同道合,海瑞曾亲自写下“忠孝格天”,赠与金一凤。由此可见,金一凤并非为了虚名才修桥,而是实打实为了百姓做好事。

相传,秦始皇东巡后,路过徐州彭城的泗水时,突然发现水中露出一周鼎。秦始皇大喜过望,马上命其随从下水捞鼎。由于迟迟打捞不上来,秦始皇一度发动了1000多人打捞。历经千辛万苦,鼎终于打捞上来了,正当大家喜笑颜开之时,鼎内突然探出一蛟龙头,咬断了系鼎的绳索!鼎再次沉入水下,任凭怎么找,也无法找到。

想到这里,金一凤掏出一年的俸禄,熔铁铸巨剑一口,竖插于桥洞之下,一方面,希望此剑能镇住泗河中的“蛟龙”,让它不再兴风作浪;另一方面,还能用此剑判断河水的水位线,为预防洪水灾害做准备。

而这柄剑,正是天下第一剑!也是传说中的镇水剑。

那问题来了,如此巨剑,铸造难度定然很大,那古人是如何铸造的呢?

古人铸剑,一般有五道工序,分别是制范(制造剑的模具)、调剂(调试合金的比例)、熔炼、浇筑和开刃。正常来说,铁剑都是一体成型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剑的强度。但是,就算天下第一剑少了开刃这一道工序,其他几道工序也是少不了的,如此巨剑,在没有先进的熔炼设备的古代,是如何铸成的呢?

这点,还真不能小瞧古人。

其实,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就已经有能力铸造大型的钢铁器物,清朝前期,中国的钢铁铸造已经远远领先于世界水平。对于古代大型铁器,早就有专家进行了仔细研究,他们发现,那些大型铁器主要是以分铸的方法制成。

所以,专家认为,天下第一剑同样采取分铸之法。

专家推测,匠人做好了剑模,会在剑模上打出数个铸孔,烧好铁水后,一声令下,所有人同时以铁水浇筑,最终才形成了“天下第一剑”。这种浇铸之法有点类似如今建房浇筑混凝土的方法,但对匠人的要求要高得多。

剑乃君子之器,刚正不阿之兵,宁折不屈之刃。天下第一剑被河沙掩埋了近300年,剑身早已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透过剑身,我们仿佛能看到它燃烧着凛凛不可侵的气势,它宛如定海神针,安抚着当地百姓,给予他们希望;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一心为民的金一凤,他站在已经修复的桥旁,对着沉剑的方向,祈愿再无水灾。

我们都知道,巨剑镇水之说并无科学依据,干旱或洪涝是自然规律,绝不会受一柄铁剑影响,可是从金一凤所处的时代来看,这位知府已经做到自己所能做的一切,这柄巨剑凝聚着金一凤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意志,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

如今,天下第一剑珍藏在衮州博物馆里,静静地诉说着在它身上流淌过的历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3e3c759521c7d855a863ca369da36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