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香格里拉之旅”,在松赞林寺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不仅看到了想看的“小布达拉宫”,还在游览结束的时受到了寺庙僧人的美好祝福,相信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惊喜!
车子沿着国道214线盘山忽上忽下,紧贴近悬崖而行。尽管这段路的路况近几年已有所改善,但无数的大拐弯有时还是会让人感觉惊心动魄:连续的发卡弯,路上出现的塌方滚下来的大石头,大摇大摆走在马路上的牦牛群……若是没有清醒的反应和熟练的驾驶技术,大多数人可能很难顺利地走这段路,但这点小难题对我们这些老司机来说,还不算啥,所以车速并没有因为路况特殊而慢下来,直到香格里拉的尼西乡。
尼西乡是茶马古道上的必经之地,曾经南来北往的马帮在运送茶叶的时候会把当地的特产——黑色土陶带往外地,尼西也因为这种黑色土陶而有了一些名气。流行了几个世纪的黑色土陶用品后来渐渐被精致的“现代货”所代替,而马帮也已不再来了,但尼西土陶在当地依然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而存在。
尼西土陶一直当地家庭主妇烹饪时必备的器具,用这种陶器炖煮出的食物能保持其原味,还因为是天然陶土所制作,所以对人体无害。向导卓玛推荐我们一定要尝试一下尼西黑陶所炖的土鸡。黑陶所炖出的土鸡香气四溢,引得所有人不住咽口水。
香喷喷的黑陶炖土鸡
我们只在尼西停留了一顿饭的功夫,之后继续往白茫雪山的方向开去。行至金沙江大拐弯处,天上下起了小雨,而且越往前走雨越大,直到小雨变成了暴雨,转瞬间,暴雨又变成了急促的暴雪。随行的卓玛说,德钦准备用一场圣洁的大雪来迎接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这就是雪山和我们的缘分!有趣的是,高海拔地区的天气真的是来得快去得快,正当我们担忧遇到雪天,车子又没带防滑链,不知能不能翻过白茫雪山时,天空又开始放晴了,而且就像刚刚完全没有下过雨雪一样,蓝天白云又出现了!
迪庆藏区的人们相信万物皆有灵,哪怕是一棵树,人们也对其抱以敬仰之心,一路总看到那些满怀信仰的人围着白塔诵经慢走,有信仰的人总是单纯而善良。车到了白茫雪山,海拔随着盘旋的公路一点点上升,一边是随时都有可能坠落的大石,另一边是万丈悬崖,我们每经过一个大转弯的时候都要鸣笛,但每次鸣笛的声音都匆匆地被淹没在大雪里。路越发地颠簸了。卓玛说,因为这里是“滇藏线”,不颠出内脏出来,如何称为“颠脏线”呢!
白茫雪山垭口,海拔4292米处
行至白茫雪山垭口处,天空变得更加湛蓝,蓝得是那样纯粹和深邃!此地海拔已经到了4292米,垭口处耸立着一座巨大的玛尼堆,青灰色的大石块被一个一个地垒起来。这些大石头记录着来往行人对白茫雪山的那些虔诚。色彩鲜亮的经幡在寒风中翻卷着。反复历经风雪交加的天气,使经幡早就褪了色,经幡上的经文也难以辨认了,新挂的经幡与褪色的经幡行成颜色的层叠,它们一起默默地传颂着六字真言。
白茫雪山是滇藏公路的要冲,各地的藏民在前往梅里雪山朝圣的路上必须要翻越这座屏障,朝圣的信徒们只为了心底深处的一个信念,便迎着狂风翻越白茫雪山垭口。藏传佛教的规矩,每个藏人在翻越白茫雪山垭口时,都要随手捡拾一块石头放于玛尼堆上,然后解开头上的辫子,让神圣的雪山之风吹散,这样的交流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吧。
神秘的飞来寺
下得雪山,山坳处的德钦县城已经呈现出来,但这里不是我们的目的地,所以并没有停车,继续向飞来寺驶去。飞来寺既是一座寺庙,又是一个小村落的名称,村落就以此寺庙命名。和大多数寺庙一样,飞来寺的出现和名称,同样有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原本建寺的地址定在距离现在寺庙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僧人们把要建寺的所有材料都已经准备齐全,就在动工的第二天一早,僧人们惊讶地发现寺庙的柱梁以及主要材料突然不翼而飞,住持便令人去找。在追踪到现在寺庙所在的地方时,僧人发现寺庙的柱梁已经按照规格竖好,人们都认为这是天意,于是便遵照上天的意思把寺建留在了现在的地方,“飞来寺”因此得名。
德钦飞来寺里转经的藏民
飞来寺前,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的梅里雪山跃然眼前。此时此刻,我突然有种禁不住要哭、要喊、要说、要飞、要跳、要跑、要跪、要生、要死的复杂感觉,但却只安静地站在飞来寺看远处的梅里雪山,然后双手合十叩敬神山。突然间发现,梅里雪山之美,是可以包容一切的那种无言大美!
香格里拉——梅里雪山自驾路线及沿途景点分布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