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9月22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论,警告印度政府,立即从边境撤军,否则中方将使用武力。
《是可忍,孰不可忍》
1962年10月20日凌晨7点半,随着两枚信号弹升空,中国军队开始向印军发起自卫反击战,在克节朗地区,即东段,中国人民解放军藏字419部队首先向印军发起攻击,在塔格拉山脊下,419部队的一个步兵团向印军第4师第7旅发起强攻,这场战斗只持续了约30分钟,以伤亡300余人的代价,击毙该部印军800余人,俘虏该部指挥官达尔维准将以下1065人,此战后中国军队向前推进,于5日后占领了藏南和达旺地区。
中印边境分东西两段
在西段,中国边防军则陆续拔除印军原先设立的37处据点,到10月25日,中国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提议双方从战前边境线各自后撤20公里,不过印度却表示无法接受,宣布其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开始在东段集结军队,同时向欧美请求援助,到11月3日,美国向印度提供的首批紧急军事援助抵达印度,该批援助包括10亿美元的现金资助,此时面对印军极有可能的反扑,中国军队用22天的时间,开凿了一条从错那县到达旺前线的战备公路。
克节朗地区作战经要图
1962年11月14日,印军为给尼赫鲁一个生日惊喜,在中印边境东侧的瓦弄发动反攻,试图“收复失地”,中国守军则根据印军前重后轻、侧后兵力配备较弱的布势特点,以一部兵力攻击其前锋,打其头部,以一部兵力从两翼夹击,击其腹部,以另一部兵力实施大迂回,断其退路,即“击头,破腹,截尾”战法,数次击溃来犯之印军,击毙和俘虏大量印军士兵和军官。
边界对峙的双方士兵
11月16日开始,中国军队开始在东西两段对施以反击,此时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东段的解放军第11师32团和33团经过六天四夜艰苦的敌后迂回行军后,于11月16日下午16时30分终于抵达丛林地带东日则,前锋32团随即开始进攻占邦迪拉山地区的印度守军,以形成对内对外的阻击正面,11月17日晚23时05分歼灭登班印度守军1个营,抢占拉洪桥,切断了德让宗至邦迪拉的公路,提前55分钟完成了七天五夜长途奔袭敌侧后250公里断敌退路的任务。
战前的双方在进行谈判
此战后,第32团留下一个营作预备队外,剩下两个营紧随第33团向德让宗方向发起进攻,为了不让敌人向邦迪拉靠拢,第33团闯过拉洪桥后,23时10分沿公路冲上邦迪拉山腰,但受到阻击,山顶敌人不断向山下倾泄火力,无法前进,11月18日清晨,33团3营在运动中向防守邦迪拉山主峰阵地左翼的印军一个锡克轻步兵营发起突袭,经过三个半小时的战斗,攻占了该营阵地,守军的主峰阵地右翼守敌不战而逃,主峰遂为33团完全控制,很快夺取邦迪拉古镇,并向南追击扩大战果,途中击溃大批印军增援部队,33团2营一直追击至距中印传统边界线伏特山仅20公里,这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印度的阿萨姆平原,创造自卫反击战最远追击纪录。
印度被俘士兵和军官
11月18日晨,东段一线印军发觉后路被切断后,开始全线后撤,18日8时30分,边界的中国边防部队发起总攻,西山口-邦迪拉战役正式开始,藏字419部队担任沿中国- 不丹国界的右路迂回穿插作战任务,破晓时分,印度守军一个旅溃逃,419部队沿公路直扑德让宗,德让宗的印军守军第65旅在战斗打响后,竟不战而溃,至11月21日,东段的中国军队占领了印军的16处阵地,并且一直追击到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附近,在西段,中国边防军则占领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
印度被俘士兵和军官
而经过两个阶段的自卫反击作战,中国军队以伤2000人,阵亡700人,无一人被俘的代价,歼灭印军两个旅之全部和三个旅之大部,毙、伤、俘敌8700余人,生擒印军两位准将级指挥官,印度军队在东西两线的全面溃败,使印度朝野震惊,举国恐慌,提出要求美国介入,还派代表团前往美国呼吁,要求向印度提供12个中队的先进战斗机和大量坦克,以及军事物资,甚至请求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紧急开赴孟加拉湾以保卫印度。
印军战斗力五渣
但在1962年11月21日,中国军队在到达主张的界线后停止前进,接着宣布从11月22日起单方面停火,并在一个月后主动从实控线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只在中国边界一侧设立检查站,还归还了缴获的印军武器和释放俘虏,以表达中国无意侵略他国,但也不畏惧战争的承诺。
本文资料和图片素材均来自于网络,由作者整理发出,如有不严谨之处或侵权行为,请联系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