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死囚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连续获得10项国家专利,最终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发明家,进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一、茶楼老板沦为毒贩
2007年,一个名叫黄晓友的“茶楼老板”被警方逮捕,而罪名则是贩卖毒品罪。
黄晓友是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人,出生于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之家。初中刚毕业,黄晓友就决定去社会上闯荡。从小精明过人的他,发誓要出人头地,改变自己贫困的命运。跟随表哥,黄晓友干过服装贸易,做过餐饮,涨了很多见识。
回到重庆后,黄晓友发现家乡人喜欢喝茶,茶馆也多,但偏偏缺少高档茶楼。自重庆市变为直辖市以来,当地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商贸十分发达。黄晓友敏锐地意识到,高档茶楼将成为新的趋势。
因此他向表哥借了一大笔钱,然后又向高利贷借了15万。表哥听说后非常震惊:“你一开始就玩这么大,找死吗?到时候你连利息都还不起?”
然而黄晓友却胸有成竹地说:“做生意就是靠胆量,不冒险搏一搏怎么成功?况且只有这样,竞争对手才少,才能吸引更多的有钱人!”
在黄晓友的亲自过问下,装潢豪华、陈设气派、茶叶优质的茶楼拔地而起。茶楼甫一开张,成群结队的商人、企业主几乎要踏破茶楼的门槛,成为他们洽谈生意、休闲聊天的指定场所。很快,黄晓友就收回了成本并且大赚了一笔。
这一成功,让黄晓友愈发相信自己的眼光以及自己做生意的法则,那就是“要赚钱,就要大胆!”
2002年,黄晓友开了一家高档西餐厅。如他所料,他的西餐厅也门庭若市,大赚了一笔,惹得不少同行啧啧称赞。
随后黄晓友多元化投资,影院、超市、商场纷纷建立了起来。黄晓友赚得盆满钵满,身家很快就超过了数百万。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娃到一个百万富翁,黄晓友可谓是蝶变。
黄晓友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高尚、健康的爱好。在与生意伙伴洽谈期间,黄晓友在KTV、会所里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在狐朋狗友们的怂恿下,黄晓友很快就沾上了毒瘾。摇头丸、冰毒到海洛因,黄晓友每天都在疯狂吸毒,每天的消费多至数千元。渐渐地,黄晓友对毒品生意也开始有了兴趣。他发现这门生意简直是暴利,可比老老实实赚钱爽快多了。
黄晓友胆子很大,明知是掉脑袋的生意,他却偏要做。2007年,黄晓友去了一趟金三角,果然联系到一个大毒枭。他找了个靠谱的、名叫张华的马仔,要他用陆运的方式将3公斤麻果带回境内。
哪知张华刚一入境,就被警察抓了个正着。很快,张华向警方招供,将他的幕后主使和盘托出。就这样,黄晓友从一个百万富翁成为一个身陷囹圄的毒枭。由于贩运毒品的数量极大,因此黄晓友被法院判决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一般而言,若在缓刑期间表现良好,就不会执行死刑,而是改为无期徒刑。然而黄晓友并没有一丝死里逃生的快慰。相反,他的经历完全垮了。
二、柳暗花明
判决下达后,黄晓友被移送到重庆市渝州监狱服刑。死缓虽然不是死刑立即执行,但也是一种重刑。不出意外,黄晓友的大半生都将在监狱中渡过。对于他这个极有抱负和梦想的人来说,这比死都难受。他每天都在恨自己,为什么要沾毒品,为什么要贩毒。
黄晓友的改造地点是制造车间,他每天学习技术,并从事着繁重的劳动。在外面,黄晓友锦衣玉食、前呼后拥,而在监狱里他穿着囚服,吃着自己并不习惯的食物,过得苦不堪言。作为大老板,他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参加劳动了啊?况且毒瘾,早就掏空了他的身体。
每次收工时,他都觉得自己的骨头要散架。而时不时就发作的毒瘾,让他每天生不如死。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黄晓友每天都活得浑浑噩噩。他明白监狱的政策,只要好好改造就能获得减刑。
然而根据我国法律,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也就是说,无论怎么减刑,他都将在监狱里待20年以上。黄晓友入狱时不过37岁,出狱后就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老头,试问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
想到这里,黄晓友彻底自暴自弃了,他觉得与其苟且地活着,还不如自暴自弃听天由命。于是他每天都在装病,找各种借口不肯上工。无论狱警们如何劝导,黄晓友都依然故我,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因此他多次受到狱警的警告。如果再这样下去,黄晓友可能永远无法获得减刑。
对于黄晓友的状态,狱警们非常着急,他们软硬兼施:“黄晓友,你必须直面自己翻过的错误,要像一个男人一样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只有认真改造才有救。”然而任凭狱警们说破嘴皮,黄晓友也不肯动一下。狱警们见此都摇头不已:“这个黄晓友,没救了啊!”
就当狱警们都准备放弃黄晓友时,2009年6月的一场事故,却让黄晓友重拾生的希望。在监狱里,囚徒们都要定时看新闻。在新闻中,黄晓友看到了“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在短时间内,有27名乘客遇难,并且重伤了74人。薄薄的公交车玻璃,成为了生与死的天堑。
狱友们议论纷纷,他们说乘客们太傻了,随便找个高跟鞋就能砸碎玻璃,那些男乘客都在干啥?然而有些狱友却不以为然,在突发事件中,谁能保持冷静?大家都光顾着逃命,谁会想到砸碎玻璃呢?说着,狱友们一哄而散,唯独留下了若有所思的黄晓友。
对于这场灾难,黄晓友是非常震惊的。如此大的伤亡,让他感到非常惋惜。那一夜,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非常困惑,公交车公司为什么就没想到玻璃问题呢?为什么就不能通过一种手段,让玻璃迅速破碎,进而让乘客们顺利逃生呢?
在其后的几天里,黄晓友每天都在想这件事。至于去车间上工,也变得积极了。他的转变让狱警们刮目相看:“黄晓友怎么突然想通了?”原来,黄晓友之所以去车间,就是想发明一种装置,解决公交车的玻璃问题。
黄晓友虽然聪明,但如今也是初涉技术,因此任凭他苦思冥想,也找不出办法。一天晚上,上铺的狱友刘奎发现黄晓友睡不着,便问他是怎么回事?得知缘由后,刘奎对黄晓友说:“咱们监狱的图书馆啥书都有,咋不去那里找点资料呢?”
听到这里,黄晓友恍然大悟:“对啊!还有图书馆啊!”于是黄晓友在工作之余,总会去图书馆转转,那里有许多机械类的书籍。虽然他文化水平不高,但凭着他聪明的头脑,很快就想出一个主意……
黄晓友很早就开上了车,车内有安全气囊,能在发生事故时救乘客一命。那么能否利用安全气囊的原理,在紧急时刻炸碎汽车玻璃呢?他设想,可以将安全气囊装置改造成更简单微小的电控炸药。若汽车内的气压和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玻璃就能自行炸碎。
理论完成了,实践又是个问题。作为一介囚犯,哪有发明的自由呢?此后在白天干活时,黄晓友经常会将车间内坏机器上的电源组、传感器等零件揣进兜里。回到牢房后,黄晓友就能继续他的研究。他发现发明创造实在太过瘾了,以前在监狱里度日如年,现在却感觉时间过得飞快。然而不久后,黄晓友就遇到一场“危机”。
三、死囚的逆袭
一次快下班时,黄晓友故伎重演,将一块零件悄悄揣进兜里。为了不引起狱警的注意,他还将一块零件放进了刘奎的裤兜。而这一切,都被狱警看在眼里。说着狱警向两人靠了过来,然后大吼道:“你们干啥呢!”
在众目睽睽之下,黄晓友和刘奎只好战战兢兢地将零件掏了出来,放在桌上。狱警一看就纳闷了:“这都是些坏机器的零件,对他们也没啥用啊?偷这玩意干嘛呢?”
黄晓友喏喏地说:“我只是想发明一个玻璃自动破碎器,所以想拿一些零件回去做实验。”
听了黄晓友的话,狱警不怒反喜:“早说嘛!这事为啥不早报告呢?”原来黄晓友并不知道,监狱里一向鼓励发明创造。而发明创造,一直是监狱减刑的加分项。自1994年仲开龙以来,已经有许多死囚通过发明创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于是,狱警将此事报告给了教育干事吴凤起。得到消息后,吴凤起和黄晓友进行了单独谈话。一直以来,黄晓友都是让吴凤起最为头痛的犯人,而这一次他终于看到了黄晓友积极的一面。因此他决定,一定要好好帮黄晓友一把。
随后,黄晓友鼓起勇气对吴凤起说,他需要一些电控炸药。要知道,在监狱里,炸药可是敏感材料,哪能随便给?然而出于对黄晓友的欣赏和信任,吴凤起说:“我一定为你申请!”
在监狱的积极帮助下,黄晓友得到了设备与材料的支持,而他的“玻璃自碎装置”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车厢内温度和气压上升到一定程度,炸药便被炸开玻璃。由于炸药量不大,因此也绝对保证了安全。一旦汽车自燃或者掉进水里,乘客都可以通过玻璃的破洞自救。后来黄晓友又给这个装置加入了备用电源,用来防止车祸时整车的电源被切断。
在吴凤起的帮助下,黄晓友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如此实用的技术让狱友们和监狱领导们刮目相看。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介死囚竟然用如此短的时间,就制造出如此具有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发明。
从这一发明中,吴凤起也发现了黄晓友心中潜藏着的善良。他说:“忠明啊!你能发明救人的玻璃,说明你的内心是善良的。只要你好好改造,我们会帮你推广你的发明,让它真正发挥救人于水火的作用。”
在吴凤起的帮助下,黄晓友一心投入了技术的海洋,他立志要成为真正的监狱发明家。
2010年,黄晓友渡过了2年的缓刑期,由死缓改为无期徒刑。半年后,他顺利拿到了“车窗玻璃安全自碎装置”专利证书。备受鼓舞的黄晓友每天都在关注电视、报纸新闻,关注着监狱外的生活,用以寻找发明灵感。
当年年末,重庆新闻频道的一则新闻吸引了黄晓友的注意。当时一辆大货车在上坡时突然遭遇熄火倒退,结果撞扁了身后的一辆面包车,将司机撞成了重伤。黄晓友赶紧到图书馆查资料,发现熄火倒退是大货车的通病。在上坡时,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因此黄晓友决定发明一种装置,防止汽车再次发生熄火倒退。
其后黄晓友主动向监狱申请,要求去汽车零件制造车间工作。在工作中,他一边组装零件,一边绘制“防熄火倒退装置”的草图。每天黄晓友都要忙到深夜。对于黄晓友的刻苦,狱警们总是网开一面,还为他点亮了灯。
回到宿舍,黄晓友还在不停地修改图纸。此时的刘奎已经成为了黄晓友的助手。看着他的草图,刘奎说:“哥,真是有模有样啊!现在你真的成为一个真正的工程师了啊!”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防熄火倒退装置终于研发完成了。其原理是在汽车的齿轮上装入一个单向齿轮,用电瓶自行控制。当汽车开到陡坡上时,若突然停车,齿轮就会自动将汽车锁死并防止其倒退。启动时,司机只要踩个油门,就能让汽车再次开动。很快,这一发明也被监狱申请了专利。
随后,黄晓友又一口气发明了真空斥力开关、超轻电动控轮椅、气压式锁环的防盗报警锁等,成为了渝州监狱中闻名的“监狱爱迪生”。
2011年,黄晓友终于鼓起勇气和自己的母亲见面了。母亲曾多次来探监,但由于羞于看到他失望乃至于悲痛的眼神,因此黄晓友一直选择避而不见。而这一切,他挺直了腰板,坐在了自己母亲的面前。他骄傲地和母亲说起自己在监狱中的故事,谈起自己的发明以及领导们的支持和赞许。在他看来,与自己在监狱中发明相比,自己之前所做的事业根本算不了什么。他说:
“妈,不要为我担心啦!我现在过得很好,比以前做生意还开心,连毒瘾也彻底没有了。”
黄晓友的滔滔不绝,让母亲泪流满面。在她看来,自己的孩子直到今天才算真正长大了。他终于成为了一名男子汉,敢于直面自己的过去。因此母亲振奋地说:
“儿啊!你要在监狱里好好改造,妈还等着你回来孝敬我呢!”
2012年,黄晓友因为手握多项发明,得到了监狱的表彰和上报。根据重庆高级法院决定,他由无期徒刑改为18年有期徒刑。这个结果下来,让黄晓友欣喜不已,这将是一个好的开始。
2013年末,重庆又多次发生电梯坠井事故。黄晓友又发明了电梯自动下行输送装置,彻底解决了电梯坠井问题。
刑期减少了,黄晓友最大的心病就是自己的发明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了。于是在一次探监中,黄晓友交待母亲,希望她能帮助他推广自己的专利。一开始,母亲对他的发明并不看好。然后不久之后,母亲就接到了大连、青岛等公司的电话,他们表示自己公司对黄晓友的发明十分感兴趣。大连一家科技公司总经理蒋先生介绍称,他特别看好黄晓友发明的玻璃自碎装置,“这款发明很实用,易于推广,很有市场潜力。”
尽管手握10项发明,但是黄晓友依然每天在监狱内修改自己的草图。对于一些发明,他并不满意,他必须反复修改,以达到完美的效果。同时,他还希冀着再度减刑,只要继续努力,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早日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从死刑犯到发明家,在我国监狱里,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在监狱中,大量具有实用性的发明被推入市场,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而监狱,也成为涌现发明专利最多的系统之一。
这群曾经以身试法的犯罪人员,为何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发明家”“专利大王”呢?这实际与我们刑罚中的人性化措施无不关系。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我国的监狱不仅是惩罚犯人的地方,更是一个教育犯人的大课堂,可以让犯人们苦练技术、积极改造,从一个犯罪分子变为一个真正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犯人们积极投入技术革新,无疑是中国人性化实践中迈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