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陆河|“泛陆河”地区

2019-06-04   陆河热线网

看到这个标题,也许有朋友会问道,陆河就是陆河,又何来“泛陆河”的说法呢?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陆河,指的是于1988年从原陆丰县析分出来的陆河县,现属广东省汕尾市管辖。这是一个最为年轻的“客家县”,也是海陆丰地区唯一讲客家话的县区。陆河县城所在的河田镇,数百年来,一直就是其周边一带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这种地位在陆河县建县之前几百年就已经奠定了。

那“泛陆河”是什么概念呢?

历史上,现属揭西县的上砂、下砂、五云等乡镇,以及普宁市的大坪、鲘溪、船埔、黄沙等乡镇,均与陆河地区属同一行政区,它们在清朝时都属陆丰县的吉康都或河田巡检司管辖范围,且都属客家人聚集区,与陆河风土人情相同,山水林地相连,民众之间交往密切,互相之间结为秦晋之好的也不在少数。而紫金县的南岭;五华县的硝芳、龙村、登畲、安流;陆丰的八万、大安、西南、陂洋等镇和海丰的平东、公平、黄羌等乡镇,历史上也一直与陆河区域关系密切。因此,我认为上述这些地区,均可以纳入“泛陆河”的范畴。

也就是说,“泛陆河地区”主要指:吉康都区域、河田巡检司、黄沙坑巡检司辖地,以及周边从古至今与陆河关系密切的相邻乡镇。

说到陆河,人们往往会想到历史上的吉康都,现在的陆河县基本继承了该都的区域。然而,历史上,陆河地区还有两个巡检司,其辖地与吉康都有部分是重合的,也有部分是不重合的,不重合的主要为现属普宁管辖的大坪、鲘溪、船埔、黄沙等乡镇,这些地方是河田巡检司的辖地,但不属吉康都范围。

据查,巡检司为元朝、明朝与清朝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下令,将海丰县所辖的:南丰驿改为汕尾巡检司;平安驿改为河田巡检司;东海驿改为东海巡检司。当时,陆丰尚未置县,整个海陆丰均为古海丰县所辖。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海丰县析吉康、石帆、坊廓三都置陆丰县,并改汕尾巡检司为黄沙坑巡检司,拨属陆丰县(在今陆河县南万镇);河田巡检司拨属陆丰县(今为陆河县);东海巡检司改为甲子巡检司。

也就是说,在现在的陆河县境内,当时有河田和黄沙坑这两个巡检司。据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陆丰县志》记载,由河田司巡检分管:河田墟约、吉溪乡约、螺溪墟约、河口三溪兵营埔约、鲘溪乌坑大坪墟约;由黄沙坑司巡检分管:大安墟约、坣尾墟约、新田墟约。相关史料显示,河田巡检司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开始设置,到清末辛亥革命(1911年)后废止,一共存在182年。

“泛陆河”地区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陆丰县志》记载的河田巡检司管辖范围]

上述这些历史事实,是今天提出“泛陆河”概念的基础。其实,除了与陆河有历史渊源、交往密切之外,上述地区的语言、风俗等也与陆河地区非常接近,所以基本可以视同为同一地区。这些地区均与陆河地区接壤,属陆河的外延,尽管其现在与陆河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但是互相之间的交往却没有太大的隔阂。

事实上,在陆河的居民中,有不少姓氏,其祖上是从这些周边区域辗转迁入陆河定居的。因此,这些地区的民众,上朔五百年,往往可以与陆河的同姓居民接上同宗关系,都由同一先祖繁衍而来,可以说“五百年前是一家”。

另一方面,上述地区在其本县市来说,往往属于边缘地区,与其所在的县城要么语言不同,要么虽然相同,但是有差异,而且风俗习惯也有异,在地理地貌的联系上也不属同一板块,所以在该县市反而是“少数派”,与该县市的主流人群不太相同。因此,部分这些地区的民众,不到其所在县市的县城购房或购物,反而会到陆河县城购房购物。

需要注意的是,“泛陆河地区”的概念,并不是指要将上述这些地区纳入陆河县的行政管辖范围,而是说上述地区历来与陆河交往密切,现在仍然紧密相连,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同其为“准陆河地区”,将这些地区的人视同为“陆河同乡”。

在现实社会的日常交往中,陆河人经常可以遇到来自上述这些地区的人,发觉他们和自己语言相近,风俗习惯也相近,但是因为不处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所以又不好认同为“老乡”,互相交往起来有些别扭。因此,如果将上述地区放在“泛陆河”的概念下,那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彼此之间就可以大大方方地互认“老乡”,从而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加强团结与合作,最终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图文/幽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