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区报
最贴近百姓的报纸
互联网的普及让生活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许多陷阱,让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防不胜防。
据腾讯110平台发布的《中老年反欺诈白皮书》显示,97%受骗的中老年人产生资金损失,损失金额超过万元的占 7%。网络具有隐蔽性,尤其老年人对网络应用不熟悉,一旦被骗,维权很难。不少网络诈骗团伙因此常利用老年人“耳根子软”、贪图利益心理,以及对权威和科学的盲目崇拜,一步步诱导老年人陷入圈套。
别因“耳根子软”被洗脑
今年70岁的刘先生在微信聊天群里看到有人发推销保健品的广告,刘先生就联系了对方进一步了解该保健品。对方询问过刘先生的身体状况后,给他看了其他客户的购买评价,并告知刘先生至少得吃 1个疗程才有效,还声称疗效非常好,能够预防各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现在购买有很多优惠。刘先生就买了一个疗程量的保健品,收到货后却发现是“三无”产品,再去联系对方时,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了。事后,刘先生回想他和对方聊天时感觉像被洗脑了一样,“刚开始没多想,正好自己有这方面的需要,就想着向对方了解一下。对方说这个保健品的疗效非常好,而且对方的朋友圈有很多客户反馈的截图,感觉挺靠谱的,就买了。”刘先生说。
不少案例显示,像刘先生这样被忽悠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很多,不少老年人甚至不听亲人劝阻,对保健品的疗效深信不疑,正中不法分子的圈套。因为老年人“耳根子软”,容易被“糖衣炮弹”攻破,许多诈骗团伙花招频出,打着专家讲座的幌子,对老人施以小恩小惠赠送礼品,还嘘寒问暖送上假意关心等,让不少老年人不知不觉就进入一个个并不高明的骗局。
理财不应有贪利心理
现在生活好了,闲钱多了, 许多老年人就想通过理财的方式,更好地管理资金。互联网降低了购买金融产品的门槛, 只要一部手机,任何人都可以得到无差别的服务。但是网上金融产品种类繁多,老年人由于缺乏金融理财知识,加之贪图利益心理作祟,很容易被无法辨别真实性的信息诱导,从而被骗。
今年 70岁的陈先生在同学微信群里看到老同学们经常讨论股票,便想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去投资,赚点钱。于是, 他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后,加入了一个 500人的群,群里每天都会定时推送荐股信息,不少人在群里说这些消息很准确,购买后几天就可以回本。陈先生便加了群主咨询如何操作,群主表示需要入会交会费,建好仓后荐股老师就可以带着他赚钱。陈先生想着收益这么好,就交了会费,结果跟着操作了几次,亏了几万元。陈先生去找群主理论,对方直接把他踢出了群。陈先生说:“当时在群里看对方每天发的荐股信息都很准,而且很多人说跟着操作赚钱了,还发了收益的截图,想着 500人的群不会假,就把钱交了,结果几万元打了水漂。”
接到“权威”来电勿轻信
今年60岁的孙女士,有一天接到一位自称是某辖区“警 官”的电话,说她涉嫌洗钱,并 且在电话中准确地说出了孙女士的个人信息,要孙女士配合 他们调查,否则就要冻结银行账户并拘捕她。对方还发来“警官证”取得她的信任,让她把银行卡的资金转移到指定账 户内,表示只是为了清查资金,清查完后会全部退还,结果这 钱就有去无回了。
政府机构在中老年群体心中,公信力非常高。不少不法分子冒充政府机构,向中老年人伸出罪恶之手,通过电话、微信等谎称受害人涉嫌犯罪,对受害人实施欺诈。仿冒公检法的诈骗案例中,有 92%的不法分子是仿冒警察的身份对受害人实施诈骗,诱导受害人操作转账。
公安机关提醒老年人注意以下几类人:
自称公检法机关并通过电话办案、制作笔录、验证资金、审查账户的;
电话中自称通信管理局、电信管理局、银行工作人员、以涉案为由主动帮忙转接公安机关电话的;
要求把资金转移至指定账户接受验资、核查或要求开通网银,索要账号、密码、验证码的。
遇到以上几类人群都要高度警惕,如不能分辨真伪请及时拨打110核实。除此之外,在网络中遇到夸大效果的广告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诱导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24小时)本报记者 王肃
编辑:王晓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e5LAG4BMH2_cNUgFs1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