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世界更多的是不容易,父母努力奋斗为了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生活。经历过社会的磨难,体会了生活的残酷,成人不免感慨,相比生活读书一点也不苦。
所以,督促子女努力读书,未来更有竞争力,生活也轻松一些。孩子却不明白进入社会后要面对什么,往往抵触读书的苦,很多家庭势必会在学习这件事上呈现对立。
在孩子看来他不理解,枯燥的书本我不爱学,为什幺爸爸妈妈老师一定“逼”着学,而且还要学好。在父母看来,只有抓住学生阶段,才能为未来争取更多可能,这样的良苦用心孩子一时无法理解,如果“逼”得太紧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让孩子努力学习,不是逼出来的
去年石家庄一位12岁的女孩儿在家上网课,因为不认真被家长指责,冲动之下跳楼轻生,前来急救的医生宣布已没有生还希望时父母悲痛欲绝。相信要知道这个结果,他们宁可孩子不学也要留住生命。
不知道孩子太脆弱还是家长逼得太紧,学习这件事,家长无论怎样的方式想要的都是最好结果,只是有时忽视孩子心理发展,方法不得当难免造成悲剧。
近期人民日报发布了一条,一位父亲博士学历,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本来上小学的一对儿女,被这位父亲拉着补习高数或者文言文等大量中学甚至大学知识。妻子几经劝说他仍然我行我素,最终妻子为了改变这种极端又焦虑的做法,只能到法院依法申请人身保护措施。
新闻下方充满着对这位父亲的谴责,认为过于焦虑并且虚荣,督促孩子努力学习无可厚非,但逼迫学本不属于他们年龄段理解并接收的知识,着实有些过分。还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和伤害,这样下去孩子疯了,学得再多也用。
孩子不想读书,给他讲4件事
有了父母的呵护,孩子们的世界充满美好,但是社会竞争和生活的残酷永远都会存在,并且生活并不会因为没有读过书而包容或者厚待谁。孩子不想读书,越逼迫他会越反感,给他讲讲真实的生活什么样,让他了解人生百态,或许可以有所触动。
1、生活中总会有不堪
让孩子懂得美好只是短暂并且有限,现实生活更多的是无奈和拼搏,如果不读书用什么资历去竞争体面的工作,去拥有期待的生活。
读书或不读书都要为了生活而奋斗,只是决定着奋斗的场所奋斗的方式和结果,有的人终其一生用尽全力也奋斗不到别人的起点。知识就是迈进社会大门的钥匙,如果没有,进入社会都困难重重,虽然这些在孩子看来未免有些危言耸听,却是现实。
2、生活中总会有选择
生活处处充满着不确定性,也时时充满着选择,从小事看,生活水平的选择取决于经济能力,而经济能力取决于生存的技能,最终生存技能还要回归到在该努力读书的时候是否全力以赴。
从大事方面,决定人生方向的选择,取决于认知还有格局,而这最终也取决于读过的书和见识。
3、成熟独立的人就是成功
孩子心智和性格都不同,有的确实努力读书也不能换来满意的结果。换一个角度看,好的成绩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有面对困难和失败的勇气,教他成为一个有生存能力的人,将来成熟又独立哪怕没有学业方面的成功,那他也不会生活得太差。
4、该努力时,付出最大努力
作家余华曾经说过,活着是最快乐的事,但也是最艰辛的事,让孩子明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没有重来的机会。
只要在该努力的年龄,没有荒废就是最好的成长,在该读书的年纪付出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完美的结果,或许结果不尽人意,总归在人生中不会留有遗憾。
最好的教育离不开这件事
与其在读书的年纪督促逼迫孩子读书,不如从小关注他的内心世界,让他心理富足,懂得生活的美好,愿意为了美好而努力。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方式,不同年龄孩子心理需求不同,陪伴方式有别。
0-3岁需要足够的爱和依恋,父母的陪伴除了满足孩子的生活需要,也要给他关爱和安全感,让他感觉父母无条件的爱。
4-6岁是探索欲最强的阶段,要和孩子一起探索他感兴趣的未知,激发好学的潜能。
7-9岁进入小学适应关键阶段,陪伴引导孩子转变心态,克服困难,树立信心。
10-12岁渐渐走向独立期,父母的陪伴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关心,给他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养成独立自主、自律的习惯。
13-18岁青春期,观望的方式陪伴,给予尊重多沟通,压制只能把孩子推向对立面。
枕边育儿寄语:
每一位父母都曾经是孩子,也深有体会作为学生阶段被逼迫读书的感受,所以多理解孩子,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少一些功利性督促,以免让孩子认为自己是考试的工具。多一些合理的引导,帮他树立正确的目标,激发内在动力,最终的效果或许会超出预期。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