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对中国战场分别持什么态度?

2024-01-17   一画书画

原标题:二战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对中国战场分别持什么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决定人类命运和世界前途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同时也是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太平洋到大西洋,前后有60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此次大战军民共死亡7000多万人。

虽然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在欧洲,但中国战场上发生的抗日战争也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主导这场战争的盟国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却对中国战场有着不同的态度。

从开罗会议到雅尔塔会议,再到波斯坦会议,罗斯福的政策都是十分明确的。

第一是在亚洲战场重点扶持中国,把中国拉入四国警察行列,也就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确立中国在亚洲战场的主导地位,中国战场打得越激烈,太平洋上的美国压力就越小。

第二是在欧洲战争尽快开辟第二战场,也就是发起登陆作战。这一点罗斯福和斯大林的观点是一致的。

第三是把中国绑在美国战车上,罗斯福的政策要确定二战结束之后,中国可以成为美国的坚定盟友。

向东可以压制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

向北可以压制苏联共产主义的崛起。

这一点罗斯福看到了,而杜鲁门则没有看到。

在二战开始之前,苏联军队还没从大清洗的浩劫中缓过劲来。

斯大林一怒清洗了苏联红军的整个军官阶层,让苏联红军指挥系统出现断档,战斗力急剧下降。

为了牵制日本,减缓日本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压力,斯大林决定大力援助中国。

对于斯大林来说,日本被拖在中国战场,那就无力侵犯苏联,中国在战争中表现得越有力量,对苏联越有利。

当然,斯大林有着和罗斯福同样的目的。

罗斯福想拉拢中国成为其亚洲代言人,控制亚洲局势,斯大林也是这样想的。

这哥俩甚至想过南北分治的局面,但国共两党都不会同意被分裂的,所以一直较量不断。

二战中,斯大林一直都是断断续续地帮助中国,为什么如此呢?

四个字:待价而沽。

比如二战末期苏联对日宣战,百万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帮助中国人民夺回东北。

但这并非荣耀,甚至可以说是屈辱。

因为斯大林同意出兵的前提是中国放弃外蒙。

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没有人愿意自己的身边有一个强大统一的邻居。

这就是斯大林二战中对中国战场的态度:帮,有条件的帮。

英国是二战同盟国中,援助中国最晚,援助物资最少的国家,而且丘吉尔承诺过的援助大部分都没有实现,海军支援也没有到位。

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崛起会破坏英法在亚洲殖民地的利益。

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各个方面都十分落后,丘吉尔根本不相信中国可以打败日本。

对于丘吉尔而言,日本离他太远,打谁都打不到英国,中国离他也远,一穷二白,八成会输。

而且英国已经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不用和美苏一样争夺中国的主导权。

中国战场打成什么样,他毫不在意。

丘吉尔也很明白,美国二战后的目标是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所以他的一贯政策就是强硬的和斯大林硬碰硬。

他盼着德国和苏联继续火拼,让苏联的血流得越多越好,最好两家都打残,以此削弱苏联力量,防止战后苏联变成巨无霸,这也可以让英国得到喘息时间。

同时心怀鬼胎的丘吉尔更希望斯大林和罗斯福能干起来,他到处煽风点火、挑不离间、夸大苏联的威胁,希望见到美苏火拼,让“日落西山”的大英帝国可以浑水摸鱼。

这一点斯大林和罗斯福自然心知肚明,他们静静地看着丘吉尔的表演。

任何的援助都是外力,只有自己强大才有实打实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