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对不起,就原谅了霸凌者?太离谱了吧……

2024-01-13     橘子娱乐

原标题:一句对不起,就原谅了霸凌者?太离谱了吧……

单亲母亲早织,发现儿子小凑最近的行为有点反常。

早晨赖床不肯去上学,

从他常用的水杯里倒出了泥土,

穿出门的鞋子回来只剩下一只,

厕所里满地凌乱的碎发,

受伤的左耳,

发生火灾的夜晚,小凑突然无厘头地发问:

“如果把猪的大脑移植给人的话,那那个人算是猪还是人呢?”

不对劲,

这太反常了。

小凑是不是在学校被霸凌了?

隔天晚上,她在家里备好晚餐,却迟迟不见小凑的身影。

想起前几日的发现,早织慌了,

拿起车钥匙和手机就往门外冲。

小凑的自行车停在路边,

似乎是某个地方的入口

她循着入口往里走了许久,

最后才在幽暗的隧道中发现了小凑的身影

以为回到车上就没事了,

结果车开到半途,

小凑突然打开车门跳了下去。

没有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任何解释,

从医院里出来后,小凑最关心的竟然是脑CT的扫描结果

跳车,受伤,剪头发,丢鞋子,追问脑CT报告,一切都过于反常。

早织终于忍不住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小凑之所以如此奇怪,

是有人对他说:“你的脑子被换成猪脑了。”

而说出这番话的人,是小凑的老师——堀先生。

至此,小凑由衷地认为自己是个怪物。

在早织的记忆里,这位老师不是什么好人。

听人说,那栋发生火灾的建筑,三楼有一家女招待酒吧,堀老师也曾光顾。

一个老师去这种地方,肯定不是什么好人。

到学校为小凑讨说法时,更加确认了这个想法。

老师道歉的态度非常敷衍,只鞠躬,不认错

在确定是否体罚孩子时,

他偷偷往嘴里塞糖

说早织是单亲妈妈,

才会对孩子过度担心

早织以为向校长告状会有用,

但得到的依旧是敷衍的回答。

对于老师是否有过体罚,

只说他的手接触过小凑的鼻子

对于处罚闭口不谈,一味地说一些车轱辘话

不管早织如何歇斯底里,

如何好奇真相,

得到的只是一句轻飘飘的“希望您能理解”。

见各方都在推卸责任,

她一怒之下,请来律师,将学校和老师推上风口浪尖。

最后以老师引咎辞职,学校公开道歉收场。

以为自己找到了“怪物”,却在一个台风天的早晨,发现小凑失踪了。

事情似乎没有她想象中那般简单。

那么,谁是真正的怪物?

去年戛纳电影节后,《怪物》这部影片就开始活跃在各个平台。

原因无他,阵容超绝

导演,是枝裕和。

《小偷家族》《海街日记》《无人知晓》都是他的作品。

编剧,坂元裕二。

日剧里一大半热门台词,都出自他手。

日本影视圈的两座大山,

首度合作,就拿下了戛纳最佳编剧奖

而电影配乐,由坂本龙一亲自操刀

三位重量级人物联手,想不期待都难。

除此之外,剧情也非常引人注目。

谁是怪物?

何为怪物?

带着这样的悬念,

当以为自己无限接近真相时,影片一个急刹车,把之前的一知半解撞得稀碎。

剧透预警

都说《怪物》是一个很容易被剧透破坏惊喜的故事,

但橘在电影院看完两遍之后,流媒体上线时再度观看,依然有着不同程度的震撼与感动。

(票据为证,各位大人明鉴)

最离奇的,是同样的事切换了视角,就成为了另外一个故事。

老师的视角里,小凑才是那个霸凌同学的罪魁祸首。

班上有位叫依里的同学,堀老师曾两次撞见小凑对他“施暴”。

一次是在卫生间,

依里被关在厕所时,

小凑刚好从里面出来

一次是在教室,

小凑把依里按在地上一顿暴打

加上他曾经亲眼见证小凑发疯似的,

在教室里乱扔同学的物品

班上的一位女同学说,有只野猫死在下水道里了,

小凑以前经常玩弄那只猫

种种迹象都在指向小凑:不是什么善茬。

所以他在依里鞋子丢失时,

首先去翻小凑的课桌

在小凑母亲找上门来索取道歉时,对于对方的来势汹汹,他只觉得不可理喻。

直接反击:“你儿子是个恶霸。”

堀老师的手,的确碰过小凑的鼻子。

当时小凑正在教室里乱摔同学的物品,由于场面过于混乱,没有人敢靠近。

他恰好经过,赶忙上前制止

但在纠葛的过程中,

不小心用手肘误伤了小凑的鼻子

鼻血就这样滴了下来

他第一时间送上歉意与关心

但不知怎么的,这件事传成了他刻意把小凑揍到流鼻血。

家长找上门来,投诉老师暴力体罚学生。

他试图辩解,自己是误伤,更何况小凑才是有暴力倾向的那位,却被校方安排躲在仓库,没能第一时间去道歉解释。

对于校方而言,息事宁人比真相更重要。

如果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只会引起家长的愤怒。

最后闹到教育委员会,事情失控,倒霉的还是学校。

要他学着校长教的,什么都不用说,机械式地鞠躬,向家长表达歉意就好。

堀老师咽下所有不满,照做了。

但这套做法,对小凑的母亲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

他急于为自己洗脱罪名,请来被欺负的依里为自己作证。

依里却说,从来没有被小凑欺负过

去拜访依里的父亲,试图说出孩子被霸凌的真相,

得到的回应是:不用管

希望女学生告诉校长小凑虐猫的事实,

女学生说:自己什么都没说过

他追问女学生为什么要说谎,却因为太过着急行为粗鲁,直接把对方吓哭。

这一幕,更坐实了他恐吓学生的恶名。

眼看事情愈发混乱,

学校为了给早织一个交代,组织学生填写一份问卷。

上面写着“你有没有害怕过堀先生?”“他有没有对你大喊过或者抓过你?”等引导性问题。

很显然,没有一个人能无辜地走出这样的问题。

为了平息风波,堀老师只好引咎辞职。

但辞职对他来说,并不等同于解脱。

登报之后,影响逐渐扩大,生活频频受到影响。

小报记者蹲点拍摄

家门口被挂上新鲜的猪脑

相爱的女友扛不住这种压力,选择离开

原本有条不紊的生活,只剩下一片狼藉。

他溜进学校,

想让小凑说出事情的真相

却把小凑吓得落荒而逃,从楼梯上摔了下去。

听到动静的人群围观上来,

故事在人们口中,又变成了他在害人

听到这句话,他绝望地趴在栏杆上,无力再为自己辩解什么。

那么造成这一切的“怪物”,是小凑吗?

知道事情没有转机后,堀老师在家里百无聊赖,翻出了学生的作文来批改。

他本来就有着纠错字给出版商写信的癖好

重看依里的作文时,发现了他文章里的藏头诗,小凑和自己的名字。

老师这才意识到,两个人其实是要好的朋友,他一直误会了小凑。

可那些暴力行为呢?

依里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因为性格温柔像女孩子,平时又喜欢跟女同学一起玩。

在同班男同学眼中,他一直是一个异类。

常常遭受言语羞辱

被开一点也不好笑的玩笑

好端端走在路上,会被突然扑倒

课桌上总会堆满垃圾和粉笔灰

有时还会被关在厕所里

而小凑,不仅不是霸凌者还是依里为数不多的男生朋友。

但这种朋友关系,却会给依里招致不幸。

跟他说话,会害他被揍。

不愿意加入霸凌依里的阵营,

会被起哄两个人是一对

这种异样的感觉让小凑感到惶恐。

他不知道怎么处理跟依里的关系,

怕自己会被一起当成异类,

有时被男同学指使,要对依里进行恶作剧,

他迟钝地效仿但一点也笑不出来

看不惯男同学们的霸凌行为,

只好用笨拙的方式,维持内心的秩序。

依里被欺负,

他不知道如何制止,

于是转身跑去踹翻同学们挂在教室后面的书包,

把自己变成同学眼中的怪物去吸引火力

所有人都以为小凑疯了,

只有依里知道,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美术课上,男同学们如往常一般对依里进行恶作剧。

他们抢过依里擦颜料的抹布,扔来扔去当传球玩。

当“球”被传到小凑的座位上时,他没有把抹布传给下一位同学。

而是低着头,默默塞回了依里手中

这一反常行为立刻被嘲讽:恶心。

在哄堂大笑中,小凑起身抢过抹布,

和依里扭打在了一起。

其实小凑的怪异行为,都有迹可循。

厕所里凌乱的碎发,是因为在杂物间里,

依里摸了小凑的头发

而门外的动静让小凑担心这一幕被人看见,

所以别扭地剪去了自己的头发

只剩下一只鞋,

是他在回家路上遇到了光脚的依里,

便脱下自己的一只鞋子,分给朋友。

两个人单脚跳着回家

水杯里的泥土,来自他们目睹了小猫曝尸郊野后,

萌生出想要火化埋葬它的想法。

眼看枯木越烧越烈,小凑担心会起火,

于是用自己的水杯,接了水渠里的泥水去灭火。

前两个成人视角的铺垫,让人不自觉地寻找真正的“怪物”,并把这份猜测带到下一个视角中。

看到最后却发现,这是一个美好纯真到不那么真实的故事。

两个少年,小心翼翼地呵护彼此的友情。

他们远离外界的声音,

躲进隧道后面的报废列车

带来道具装饰车厢内部

玩猜图案游戏

废弃的车厢是他们的秘密乐园,

但车厢之外,这份纯真却很难延续。

世俗教给他的是无尽的偏见。

男同学们日复一日的起哄

父辈的暴力矫正

知道花名的男孩很可怕

长得秀气待人温柔=像女孩=生病

要像男人一样握握手

是“不一样”,就等同于脑子被换成了猪脑,会变成怪物。

所以小凑跳下车,

急切地追问脑CT检查报告,

来确认自己是否还“正常”。

一天清晨,他如往常一样去找依里,

但无论他怎么呼唤,都没人应答。

最后在冰冷的浴缸里,发现了奄奄一息的依里。

于是在暴雨天,他们决定回到秘密乐园。

继续编织与现实不同的幻梦。

三个视角交织在一起后,他们之间的屏障才被正式打通。

堀老师从作文中发现端倪,看清楚了自己的误会。

早织理解了小凑那些怪异的举动;

只是之前,他们困在自己局限的视角中,误以为那就是真相,成为了彼此眼中的怪物。

两个大人,在达成共识后一同驱车前往那座“秘密基地”,寻找两个失踪的小孩。

影片最后给了一个开放式结局,早织和堀老师趴在废弃列车上,拼命擦除污泥,试图透过玻璃窗看到车厢内部。

却怎么也擦不干净。

如同偏见凿下的窟窿,怎么填都盖不住伤口。

小凑和依里,从满是脏污的隧道中爬出,

奔跑在暴雨过后的新绿中,如获新生。

影片的最后,“怪物”没有真正出现。

不是忧虑的母亲,

不是操心的老师,

也不是“不一样”的少年,

但从始至终,“怪物”都没有离开。

偏见与局限,

漠视和孤立,

塑造了一个个怪物。

而在这样的成见中,人人都有可能是怪物。

最后一句

分享《怪物》最戳中橘的一个片段:

台风过后,

小凑和依里爬出满是泥泞的隧道,

眼前的光明景象让他们感到不太真实。

依里问小凑:“我们转世重生了吗?”

小凑摇摇头:“没有,我们还是跟原来一样。”

依里没有失落,没有不满,

而是欣慰地说:“太好了。”

现实中的偏见与恶意仍在,

但小凑还是小凑,

依里还是依里,

这太好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c85b2871404152cc868c5638f05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