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的地图APP能做什么?八年前的人几乎都会回答导航,五年前的人发现地图聚合打车也很方便。而今天,在高德地图上沿街顺路取一杯星巴克,或者查询和订阅酒店优惠套餐、呼叫小哥帮忙跑腿递送物品等,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追求效率和服务便利度的消费者选择。
近日,高德在北京、武汉等城市试点上线“高德秒送”,采取了高德打车相同的聚合模式,当前已接入饿了么旗下蜂鸟跑腿平台。虽然没有大范围的引流,但高德依然赋予其打造开放生态的战略定位,不由得令人关注到高德对本地生活业务形态的再一次补充——现在,高德已经基本具备“超级APP”雏形,围绕地理信息和出行布局了一系列服务。
这也很贴合高德初始的业务领域,因为出行、途径、目的地都关联着消费过程,用户打开高德,搜索地点或者导航是过程,抵达消费终点是目的,而高德完全有能力把终点也尽可能地纳入自己的业务体系,只要它和出行生态有关联。
所以,如果说早期的导航对用户而言是明确“我在哪”,打车时代是“怎么去”,今天的高德则想要帮助用户解决核心问题,包括“去哪里”和“做什么”。当高德把用户的行程串在一起,由始到终可以做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多。
01
“地图打车“以合为贵””
2017年,高德上线聚合打车,成为模式首创者,也实现了从“开车用高德地图”,到“打车用高德地图”的转变。
并且,自2022年7月交通部旗下网约车数据首次公布聚合平台数据以来,网约车订单量从2022年7月的6.95亿,增长到今年7月份的8.21亿。总增长1.26亿订单中,以高德打车为首的聚合平台月度订单总量就高达7900万单。而在今年9月,聚合平台的订单量已经占总订单量超过27%。
澎湃新闻在今年9月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基于聚合模式,目前,高德的市场份额已超过30%。
看到如今的成绩,不免让人感叹高德对增量的前瞻性。它开创聚合打车模式时,互联网最激烈的大战时期刚刚过去不久,大部分玩家思考的问题都是竞争。但高德的特殊背景,让它关注到的是出行需求究竟怎么落地。
地图服务,顾名思义,既代表着位置的标注,也代表路线的规划。网约车企业或者平台可以建设运力,那么高德则可以让运力汇集起来,给有需要的乘客挑选。今天看来简单的一条用户思考,在当时可谓破天荒,以至于直到2022年,华为、微信都还在新进入聚合打车领域。
新玩家所依仗的无非自身的流量和渠道优势,这一点却在高德身上有更多内涵。
一方面,高德首先是一个能实现全国化与区域化同步发展的源头地理信息服务商。2002年成立,2004年6月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导航电子地图甲级测绘资质的民营企业,高德本身是地理服务的源头所在,专业性毋庸置疑。
另一方面,高德也自带流量和口碑。QuestMobile《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规模突破12亿,而高德的月活就超过6亿。如果把地图专业性考虑进去,高德作为日常APP之一,其吸引力完全不输微信这样的纯流量渠道,只是高德的垂直性更强。
所以,高德的聚合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业务模式,是能力变现,而非简单的流量变现。高德地图副总裁王桂馨曾透露:“高德的聚合模式要远远早于网约车业务”。她对高德聚合模式的定义是,高德提供能力,合作伙伴提供服务。
如果放在网约车领域看,那就是高德建设平台,而网约车专注运力,这样双方就能将重心放在网约车行业真正的生产力上:资源调度和消费者需求满足。这一点的优势,可以从高德接入的打车平台的数据得到印证:高德披露的数据显示,在高德地图上提供打车服务的生态伙伴近三年单量复合增速超过100%,已有超100家合作网约车平台月峰值单量超10万。
而进入管理视角,在合规健康发展层面,有高德的参与,网约车领域实际形成了政府、平台、网约车企业三重约束模式。这意味着,无论是司机权益还是乘客权益,都可以被拆解为更可靠的规则,经过多重监督去执行。
*来源于高德地图
就在今年9月,在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指导下,高德还联合百家网约车平台发起“放心选 安心坐”活动,开放安全出行大模型、车费保镖、五星平台服务标识等系列能力。如果网约车各自为战,这种局面或许会出现得更晚。
高德打车出租车事业部负责人李新华此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还透露,高德聚合平台上,携华出行2022年订单量同比增长165%,仅杭州地区,就衍生近1万个就业机会;山东的及时用车购入近两万台新能源汽车,陆续投入网约车业务,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近50亿产值。
一通百通的效应明显,高德的聚合模式,已经成为了交通出行系统的一个关键节点。今年2月,高德发布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正式接入城市与城际出行全品类服务,成为“超级出行平台”,俞永福称其为“集团2023年的一号工程”。
有了这个基础,高德“一张地图承载衣食住行”的愿望底座越发坚实,为自身想象力扩容将更为容易。
02
“顺路服务本地生活”
出行始终是基于路的服务,“顺路”的想象力又有多大?高德和星巴克在今年3月上线的“沿街取”做出了回答——顺路能从大消费市场分得不小的份额,并且是靠提升消费效率和体验,而不是靠掠夺。
*来源于高德地图活动页
很多人在解释这项服务时将其简单概括为汽车穿梭餐厅之类的方便服务,为有需求的司机和乘客做一点创新,殊不知这一点创新正是互联网提升效率的关键。
沿街取的关键在哪里?其一,挖掘场景潜力,车轮之上也可以有消费行为,核心是发现哪些消费可以这样落地;其二,梳理地理信息,对地理定位和抵达时间要有精确预估,这样才能实现增效而非浪费时间;其三,异业的业务模型打通,甚至数据打通,分析在全国的不同区域业务怎么落地。
显然,这不是突发奇想,高德在挖掘“基于地图使用行为发生商业事件”的可能性,它延长了原有地图服务的服务链,实现了工具价值的扩大。而这种变化因为技术的介入变得十分自然,激活了用户在移动过程中的原生需求。
在这套服务背后,高德和品牌的合作基于共建的一套以数字化为指导的服务系统:不需要新的门店设置和多余人工,有的只是派单提醒和动态调度。
所以,这一方面提升了品牌本身的经营效率,填补了原先的需求空缺,还为可能存在的事件营销、合作活动等打下了基础。因为对于星巴克这种成熟大品牌而言,新的场景和销售方式,意味着可能潜藏爆点。高德也因此收获了拓展业务的机会,具备商业想象力。
另一方面,高德和星巴克的异业联盟成功了,首先利于类似的连锁服务扩展经营范围。而长远来看,高德跑通了“在路上”的消费,和其他品牌还有更多可复制机遇。今年8月,高德和全国4000多家Apple授权经销商达成合作推出"随手买、顺路取"服务。
沿街取其实是一个实验,它证明地图服务和传统本地生活理念不仅可以实现单纯的工具层面的植入和融合,还能开创基于位置和出行的更多服务玩法。高德,因此更像一个能承载搜索、发现、履约全流程,深度融入用户消费习惯的服务平台。
再进一步,一条路、一段行程、一张地图还有什么跨界、突破、联合的机会?这就要看高德自身的运营能力,以及和阿里生态的进一步融合。
03
““乘数”级别想象力无限”
以地图服务或者行程为基础进行突破,其实堪称人类的“本能需求”,因为消费从来不局限于某种固定方式。比如正在测试的跑腿服务,表面上参与市场竞争的玩家不少,但查阅路线都是必经之路,高德其实在其中占有重要身位。当高德的布局落地,用户可能在查阅路线时就一并下了订单——因为消费者的需求仅仅是跑腿本身,而非平台。
*来源于高德地图APP
并且,高德提供的平台基础设施,其实免去了其他入驻方的布局烦恼。以美国为例,drive-through“得来速”是广为人知的“无需下车即可接受服务”,但传统的得来速更多是像汽车穿梭餐厅一样,特别设置的消费空间,这需要品牌方主动进行建设,显然从成本上而言不合理,也不适应中国国情。
但是,如果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系统,扩展原有门店的经营范围到车上,那就近乎变成了另一种商业模式。同样在美国,疫情后发展起来的Curbside Pick Up就与此更加类似。
一个通行的解释是:“Curbside pickup is a service which allows customers to collect their order from a convenient location, rather than having the item shipped to their home.”简而言之,路边提货,在疫情期间它是无接触的,但在日常情况下则可以直接交货。全食超市、沃尔玛、奥乐齐、塔吉特等都采取过这种方式。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消费者本身对这类非常规服务有较强接受能力,甚至在出行中有明确需求,这样也能规避过多的停车成本和时间成本。但商家如果全都自建,不管是下单还是售后的保障性都会略显欠缺。落实到平台上,共建的难度和服务效果都要好很多,高德与星巴克的合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阿里在2022财年业绩报告中曾提到:“‘到目的地’业务(包括高德及飞猪)本财年订单量快速增长,主要由高德的用户交易量及使用频次提升所推动。高德继续通过发展内容及服务,成功获得更高的用户互动及忠诚度。”
可见,即使只从高德本身的地理信息价值出发,它都能激发用户的消费心智。如果能吸收更多品牌,并与阿里生态形成更紧密的联动,高德或许将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连接体”——连接实体店铺,助力品牌经营;连接数字与现实,提升经营效率;连接一段行程和中途消费,创造原本被忽视的需求增量。在出行过程中,既然已经使用了地图APP,承接过程服务便也顺理成章。
更何况,技术可能让未来地图越发在时空广度、服务深度上延伸,呈现方式和内容都会有不同。十年前出行必须要一张地图,十年后出行只需要一张地图。这一个关键词的转变,是高德的功绩,也是高德的价值。而今,它还在不断续写这个故事。
- END -